研究所時代的同學打了電話來,對現代人之書讀不多與不精,有所感慨;因而,以近日台灣首富嫁女事件問我恰當與否。 同學研究所時代研究的是歷史小說序跋問題,博士生時研究的是明代小說;但是,仍然對詩歌有所興趣就是。
他問我,張忠謀的祝詞,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否可呢?我告訴他,他取材《詩經‧邶風》與「原義」是不恰,如此雖是斷章取義,但亦無可厚非。
他又說,我感慨的是郭台銘給他女兒的話,他以「悔教夫婿覓封侯」告誡他女兒適當嗎?我回說,是不妥當。
因為若以嚴謹學術態度來說,要引用任何文辭之時,必須瞭解詩名,才可以明白詩人是在表達什麼,若是僅以某句為依據,必會失去作者原義。詩題名既為〈閨怨〉,則「詩家天子」要表達的自然也已經十分清楚了。
不過,我們學文的人,卻必須要與社會、時代做某些部分的妥協。比如,此首詩歌的「閨中少婦不知愁」是錯誤的,但我僅在課堂上會說明,對一般人卻從不說明。
懂得詩的人自然深知,王昌齡不會犯這樣的錯誤,是宋朝人在編纂時的錯誤所致。
「知」是生而知「知」的,是一種本能;既然與生俱來,則「愁」是每個人都會與曉得的;如「得不到」時的苦與愁自然而生一般。因此,詩人用的是「閨中少婦不曾愁」,用「曾」則表示這個少婦的天真與沒有吃過這種苦,而後,她才會深深感受到那一個人獨自深閨的寂寞與怨懟的生起。
一般人對文學與詩歌並不真理解,自然容易產生誤解。除了這次你感慨的錯誤外,一般人熟背的李白〈靜夜思〉不也錯誤連連嗎?再如,陸游的〈釵頭鳳〉的故事、周邦彥、宋徽宗與李師師的故事、岳飛、秦檜「十二道金牌」的典故……種種太多訛誤。
所以,一般人僅能以自己背過的古典詩歌去「斷章取義」,或者也是一種「自負風流」吧?!對於這常常發生在我們周遭的現象,我一向不會去糾正,我只會默默無語而已。
為什麼如此呢?也許是對人性的,一種瞭解吧。若以我們的專業去當面糾正,則易使人有「好為人師」或是驕傲之嫌疑。何況以我個人的認知,重要嗎?畢竟當時對方所引用的「情境」才是最重要的吧?!不論引用者錯誤到何種層次,對方的用心與用意,才是我們要注意的,不是嗎?
所以,我勸老同學,對於這些現象,我們能做的不多。能做的,只是課堂上給予糾正,並企望中文系的學生也別犯這些「以訛傳訛」的錯誤。
後記:
與同學通完話,我寫下了這首「山居詩」。
只因為,我不是「淺情人」,仍是深情與多情人;只是,看清許多人事之後的淡然而已。
以此「山居詩」自遣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