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15 20:02:16瀏覽1381|回應2|推薦0 | |
清‧鄭板橋有此〈自題〉詩:
不風不雨正清和, 翠竹亭亭好潔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 一壺新茗泡松夢。
茶與文人之間,是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早在西漢時揚雄、司馬相如文中與張載〈登成都樓詩〉就說「茶芳冠六情」,可見得那時早已經有喝茶,但不到蔚為風潮就是。 到了東漢,葛玄他曾在宜興“植茶之圃”,應是最早種茶的文人吧!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盛行清談,士大夫與文人每每好之,在《世說新語》裡多所記載關於文人喝茶趣事,所以,在當時喝茶已是開始盛行之事。 只不過,到了唐代的陸鴻漸,即陸羽,首次把「飲茶」看做是一種藝術,在其著作《茶經》中,從烤茶、選水、煮茗、器具、品飲----營造了一套藝茶,包含濃厚美學意境與氛圍,從而強調茶人精神、品格情操,並將飲茶與儒、道、佛思想文化貫穿融合,首創了中國茶道精神。 而陸羽與顏真卿、皎然三人之間深厚友誼,飲茶,也更加穿貫了三人美趣情誼,這也是當時一美也! 當然,唐代文人如盧仝、白居易、李冶、皇甫冉、劉長卿、張志和、皮日休、陸龜蒙----也都是茶飲愛好者,詩作中偶敘茶趣及其品茗之樂。 但喝茶,到了宋代,尤其是明代在文人之間則更是風行,甚至一日不可無茶者比比皆是也! 宋人愛鬥茶,講究飲技巧、加工、茶具、煮茶過程---要求十分嚴格; 如王禹偁、林逋〈和靖〉、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陸游----都有不少茶詩、茶畫與茶書法作品,可想而知當時的情形。 明代文人大多不得志,又不喜同流合污,好以琴、棋、書、畫及茶各形式表達自己的志向,而「飲茶」則「不在茶」,乃藉茶雅致抒發自己遠大抱負。 如「吳中四傑」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徐禎卿,包括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等,都具有相當的文化修養--- 清代文人與明文人不同,乃逃避到一僻靜角落,為飲茶而飲茶,喜愛清靜的自我樂趣。 總之,文人品茗意在得趣,明清文人則品茶愛幽靜小室,往往自築茶室茶寮,真可謂「塵心洗盡興難盡」! 飲茶,除了好茶、好水之外,品茗環境與人,也都相當重要; 如賞花、聽琴、品茗---不就是一種清高幽雅的環境嗎? 明代徐渭的《徐文長秘集》就嚴格的說: 『茶宜精舍、雲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鳥間,石、綠鮮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里飄煙。』 可知當時飲茶已經相當精緻與嚴求品味。 然而,在宋代時也開始出現了所謂的「花茶」,宋代已有茉莉花茶,只是還不風行罷了! 花茶的製作,乃因為文人雅士在品茗時,為了增添茶的香氣,認為以花佐香,含香咀茶是集天地之精華。 不過,明代張大復的〈茶說〉中說,茶是大淫大貞之物,說的非常正確! 茶之淫,在於茶味容易被外物所侵; 而茶之貞,乃在可以去煩除疾,不會因為行萬里路而改變其味。 每個人飲茶品味各自不同。 如李商隱於《義山雜纂》一書中,列舉了一些殺風景的事兒,如清泉濯足、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啜茶----等等; 他認為對花品茗,若是意在賞花,那麼花香被茶香所侵襲,但若是重在品茗,那茶香也被花香所掩蓋,我個人認為頗有幾分理由。濃郁的花香是會破壞了清淡的茶香,而且賞花,不也是令人心蕩神迷,哪有可能安神滌慮呢? 所以說,這也掃興,倒有幾分道理。 但依我個人來說,很不習慣茶中有其他花香味,尤其坊間到處可以買得到的瓶裝茶水,雖是方便卻也難喝至極,更不用說是茶的品質與感覺了啊! 所以,我注重茶質與時節、水質、茶具、品茶地點、與會人、心境與感覺及當時氛圍------ 但更愛一人孤自獨茗,偶而點上淡淡沈香--------或於窗牖旁,或於清雨時,或古箏相陪------,一杯清茶,縷縷幽香,無須高人雅士於右,不亦自有幽雅情韻嗎? 我想,我愛品茶時的寧靜心境,凡塵滌盡,自是情趣。 但是,喝茶應是細細品嚐,不應是囫圇吞棗大口一喝解渴即可; 喝茶,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與品味,除了滌盡昏神之外,更可以話高人; 以茶會友,這樣的朋友冷靜、平靜,亦為君子之交,不似以酒會友,雖是熱鬧、熱情與豪氣十足,但酒盡人散,卻也徒留滿心的空虛孤單。 而此時此刻,於窗旁品茶,徐徐涼風襲人--------------燈下如此之我,不但是「茶人」,不也是「逸人」嗎? 自得其樂,妙於其中,真不可言矣!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