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漫說〉其十六-------山鳥下聽事,簷花落春雪
2011/08/15 20:02:16瀏覽1369|回應2|推薦0


清‧鄭板橋有此〈自題〉詩:

不風不雨正清和,

翠竹亭亭好潔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

一壺新茗泡松夢。

 

茶與文人之間,是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早在西漢時揚雄、司馬相如文中與張載〈登成都樓詩〉就說「茶芳冠六情」,可見得那時早已經有喝茶,但不到蔚為風潮就是。

到了東漢,葛玄他曾在宜興“植茶之圃”,應是最早種茶的文人吧!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盛行清談,士大夫與文人每每好之,在《世說新語》裡多所記載關於文人喝茶趣事,所以,在當時喝茶已是開始盛行之事。

只不過,到了唐代的陸鴻漸,即陸羽,首次把「飲茶」看做是一種藝術,在其著作《茶經》中,從烤茶、選水、煮茗、器具、品飲----營造了一套藝茶,包含濃厚美學意境與氛圍,從而強調茶人精神、品格情操,並將飲茶與儒、道、佛思想文化貫穿融合,首創了中國茶道精神。

而陸羽與顏真卿、皎然三人之間深厚友誼,飲茶,也更加穿貫了三人美趣情誼,這也是當時一美也!

當然,唐代文人如盧仝、白居易、李冶、皇甫冉、劉長卿、張志和、皮日休、陸龜蒙----也都是茶飲愛好者,詩作中偶敘茶趣及其品茗之樂。

但喝茶,到了宋代,尤其是明代在文人之間則更是風行,甚至一日不可無茶者比比皆是也!

宋人愛鬥茶,講究飲技巧、加工、茶具、煮茶過程---要求十分嚴格;

如王禹偁、林逋〈和靖〉、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陸游----都有不少茶詩、茶畫與茶書法作品,可想而知當時的情形。

明代文人大多不得志,又不喜同流合污,好以琴、棋、書、畫及茶各形式表達自己的志向,而「飲茶」則「不在茶」,乃藉茶雅致抒發自己遠大抱負。

「吳中四傑」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徐禎卿,包括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等,都具有相當的文化修養---

清代文人與明文人不同,乃逃避到一僻靜角落,為飲茶而飲茶,喜愛清靜的自我樂趣。

總之,文人品茗意在得趣,明清文人則品茶愛幽靜小室,往往自築茶室茶寮,真可謂「塵心洗盡興難盡」!

飲茶,除了好茶、好水之外,品茗環境與人,也都相當重要;

如賞花、聽琴、品茗---不就是一種清高幽雅的環境嗎?

明代徐渭的《徐文長秘集》就嚴格的說:

茶宜精舍、雲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鳥間,石、綠鮮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里飄煙。

可知當時飲茶已經相當精緻與嚴求品味。

然而,在宋代時也開始出現了所謂的「花茶」,宋代已有茉莉花茶,只是還不風行罷了!

花茶的製作,乃因為文人雅士在品茗時,為了增添茶的香氣,認為以花佐香,含香咀茶是集天地之精華。

不過,明代張大復的〈茶說〉中說,茶是大淫大貞之物,說的非常正確!

茶之淫,在於茶味容易被外物所侵;

而茶之貞,乃在可以去煩除疾,不會因為行萬里路而改變其味。

每個人飲茶品味各自不同。

如李商隱於《義山雜纂》一書中,列舉了一些殺風景的事兒,如清泉濯足、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啜茶----等等;

他認為對花品茗,若是意在賞花,那麼花香被茶香所侵襲,但若是重在品茗,那茶香也被花香所掩蓋,我個人認為頗有幾分理由。濃郁的花香是會破壞了清淡的茶香,而且賞花,不也是令人心蕩神迷,哪有可能安神滌慮呢?

所以說,這也掃興,倒有幾分道理。

但依我個人來說,很不習慣茶中有其他花香味,尤其坊間到處可以買得到的瓶裝茶水,雖是方便卻也難喝至極,更不用說是茶的品質與感覺了啊!

所以,我注重茶質與時節、水質、茶具、品茶地點、與會人、心境與感覺及當時氛圍------

但更愛一人孤自獨茗,偶而點上淡淡沈香--------或於窗牖旁,或於清雨時,或古箏相陪------,一杯清茶,縷縷幽香,無須高人雅士於右,不亦自有幽雅情韻嗎?

我想,我愛品茶時的寧靜心境,凡塵滌盡,自是情趣。

但是,喝茶應是細細品嚐,不應是囫圇吞棗大口一喝解渴即可;

喝茶,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與品味,除了滌盡昏神之外,更可以話高人;

以茶會友,這樣的朋友冷靜、平靜,亦為君子之交,不似以酒會友,雖是熱鬧、熱情與豪氣十足,但酒盡人散,卻也徒留滿心的空虛孤單。

 而此時此刻,於窗旁品茶,徐徐涼風襲人--------------燈下如此之我,不但是「茶人」,不也是「逸人」嗎?

 自得其樂,妙於其中,真不可言矣!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0731&aid=5544730

 回應文章

Empty Travel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茶的整合意識
2011/08/17 03:16
總是 我們不知道它如何開始的
但是 覺察以後
它儼然已經是人們逃離世間動盪不安
的優雅整合意識了...
就如同修禪定者 需要一個呼吸 或是身念處的所緣

想像趙州禪師 引領著那些千里而來
帶著或憔悴 或不安的求道者 說道: "喝茶去"
那是如何的由自我束縛中的心靈自由回歸?
一如那千古一問的"誰縛汝?"
喝一杯茶的自由
或可是"常人皆道清山好 青山曾有幾人歸"的
名利追逐當中
腳下一步的開始 ?

喝茶去 !


閒雲遠山自相宜(sc0731) 於 2011-08-17 20:29 回覆:

有一則故事說,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時,有一次不小心打瞌睡;
一氣之下,把眼皮割了下來丟到地上去!
說也奇怪,眼皮在地上發出光芒閃爍之後------長成一棵樹。
眾弟子在驚訝之下,把樹葉拿去煎煮,喝了之後,竟然精神百倍睡意全消------這就是茶!

這很荒誕的故事,儘管奇妙謬說,但卻說明了一事-----茶與佛禪具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茶,清淨淡泊、自然樸質,雋永的韻味與佛禪修練需要靜慮默思達歸真的精神意趣,其實是相契合的,所以,「茶禪一味」也就很自然的成為一種定勢。

趙州和尚愛茶成性,眼中、心中與茶不分,達物我兩忘空靈澄清境界,因此,順手、順心、順口一拈來,也就是像本能一樣的說了「吃茶去」。

這「趙州法語」短短三字而已,卻蘊含著深刻的寓意,仔細想來,還真有意思呢!

茶或其他物件,是怎麼進入我們生活的?

當我們發現時,已經是不可或缺的東西;
而這物,其妙在,沉默的靜靜淌流在心靈需要靜謐之時,它謙卑的把你帶到一種境界。

「誰縛汝」?
你知,我知,茶讓你知------------

怎麼呼吸,就怎麼活。
腳怎麼走,就怎麼走。
心怎麼靜,就怎麼定。

順應自己內在的聲音,體覺靈性的展發,不羈的自性活活潑潑-----在「喝茶去」的自自然然的音聲裡,隨興自在於焉生。
好好的,虔誠的、靜心的,好好喝一杯茶去吧!

請允許我天涯-----------請你一杯清茶與心茶!


Path 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近代茶詩
2011/08/16 12:34

中國佛教協會主席

趙朴初先生1989年9月9日為《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

題詩曰: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喫茶去。

閒雲遠山自相宜(sc0731) 於 2011-08-16 21:19 回覆:
回致大師兄行者:

這茶詩寫得有意思!
尤其運典故,可知趙先生是此中人,深知茶禪、茶趣、茶意與茶道。

「茶中亞聖」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喫。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孤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喫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來山。
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且不論此詩歌後面的為茶民蒼生請命,若只道茶的話---------

喝茶喝到第七碗,使得人兩腋清風,真可說得品茶興致酣酣然,與世無爭了;
難怪貴族高官不懂珍惜茶農冒生命危險而得的茶葉。

而「喫茶去」又根據《指月錄》中記載,關於唐代高僧從諗禪師嗜茶成性的口頭禪-----「喫茶去」的典故。

故知當到了物我兩忘、靈犀澄空之際,順手拈來的就是茶;
而這喝茶,不也就是一種如喝水一般的本能與自然嗎?

所以,當知道這些典故之後,這首詩歌,也自有其特殊意味於其中了啊!

多謝大師兄提供此茶詩分享!


CH 合十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