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同學敘談後------ 一種自我反思
2007/06/22 19:24:13瀏覽622|回應4|推薦5

  

老同學偶而會在課餘,相約喝茶敘談。

研究小說的同學,這一兩年來得興致,是好好的涉獵了中國思想。所以,每每在閒談時,老同學總喜把他對中國思想方面的哲思與探索,與我作切磋與檢討。而我雖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卻因為深喜史學與哲學,對中國思想與哲人多所研思;因此,若是深入探尋,倒仍可以談得上就是。

在吵雜的地方,四周是不絕於耳的吱吱喳喳說話聲中,我們談的卻是漢代的陰陽五行與天人感應、讖緯之學、魏晉玄學、唐代佛學、宋明理學與清代樸學------

哈哈,這不是一劑清涼的午後茶嗎? 

 

其實,這幾年來,已經不愛談這些深奧的東西。

 

胸羅星宿也罷,筆花繚繞也罷,爭奇鬥富也罷,更或而是自出機杼的思考,或而是錦月投懷的賞心,或是片玉碎金的心緒吧,又或說是弄柳捻花吧,或甚而說是情為畢露,是林下風致,是見本性質吧……或繼而感動,縱而塵情事態的了然,或而是思之如晴虛雲影吧?!

在這兩年來得自我醒覺與思索裡,不都是「芥子」嗎?也許是心境上的變遷,不再喜愛著,動則探賾索隱事物的元原!

人生風波裡,讀再多的書,探究再多的學識,若不導之以「心之默識」;若不引之以「齋以靜心」,則可能成為「白首窮經」的一介腐儒而已!不知對社會與家國的貢獻何在?

所以,是「天命之性」或「氣質之性」,是否「天理」與「人欲」,是「理氣一元」或「理氣二元」,在現在現實與紛擾囂張的人事與人世裡,對他人與自我何義呢?

只能說,讀書,是為了可以「觀物適懷」,是為了個人本身的涵養與閱歷;至於,能不能做到遇物不悲喜,圓美自然的處世態度,在在都是考驗。

人有所不逮,物有所不盡,事多所牽累羈絆,作一個知識份子,還是「平淡自攝」吧!至於那些哲人之學,就作個人參考資糧。

回家的途中,想到了,人一心可以統攝萬事萬理,然個人秉氣與質性各異,任百年來,誰又是那經風經物千古的哲人呢?

而給自己再一次思考與獲得的是----

1、沒有感情的人,無法讀中國書!

2、作為一個讀書人,必須有不妥協的精神!

 3、有一顆傲然與自負而不驕傲的心,才是讀書人!

 4、盈天地,皆在一心,切記!

錢穆大師說的是:『人情猶扭於故見,天地已另外新居』!

詳人之所略,有所思,有所得!

與同學敘談,喝的不是一壺清涼茶,倒是富郁濃烈的陳年老茶了啊!

 

 

 

 

 

 

 

 

 

 

 

 

 

 

 

 

 

 

 

 

 

 

 

 

 

 

 

 

 

 

 

 

 

 

 

 

 

 

 

 

 

 

 

 

 

 

 

 

 

 

 

 

 

 

 

 

 

 

 

 

 

 

 

 

   
( 心情隨筆雜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0731&aid=1042756

 回應文章

四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隨時隨處
2008/04/01 17:42

隨時隨處都有驚艷

久已不見如此睿智之思維理路

給您拍拍手

我是從第一篇讀起、、、漸入佳境。


四寶貫三教^*^無欲保平安
閒雲遠山自相宜(sc0731) 於 2008-04-02 08:28 回覆:
隨時隨處
回覆此篇 刪除 2008/04/01 17:42

隨時隨處都有驚艷

久已不見如此睿智之思維理路

給您拍拍手

我是從第一篇讀起、、、漸入佳境。

CH 回覆善知識於下:

您如此回應,誠惶誠恐!

我的思維總在變化與學習中。

無所謂好與壞,全都是我。

接受每一個我,平靜的面對每一個當下的念頭與思考;

但要求自己絕對每一個念頭,是善念,是軟心腸,是設身處地。

謝謝您!

感恩!


止善
Resend - 修身正心
2007/10/30 23:57

My apology for the formatting error of my previous message.

----------------------------------------------------------------------------------

CH,

讀到您這篇文章才知道您「已經不愛談這些深奧的東西」。

不過還是想請教一個簡單的問題︰

大學: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想請教為何「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能「正心」呢?是否有什麼經典文章解釋清楚「正心」和「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關係?

閒雲遠山自相宜(sc0731) 於 2007-10-31 08:04 回覆:

微不足道的疏忽,何足掛齒?

請無庸客氣!

對於您所問,由於回覆字數將不在少數,故請允許我直接post在「文章創作」區。

歡迎您隨時來「踢館」,可以幫助我多作深入思考與有所長足進步。

若是您所問,剛好我不懂或是不夠懂,我會去找資料作瞭解或請教相關專門人才。

再次感謝您,提供機會讓我有所思索。

CH


止善
修身正心
2007/10/30 03:53

CH,

讀到您這篇文章才知道您「

不過還是想請教一個簡單的問題︰

大學: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想請教為何「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能「正心」呢?是否有什麼經典文章解釋清楚「正心」和「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關係?

已經不愛談這些深奧的東西」。


閒雲遠山自相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哲學與中國思想
2007/06/22 23:38

一直以來,對哲學與思想之間的認知,有著不同的看法與認識,也是一般讀哲學系與中文系之間不同的體認吧!

若是以嚴格的角度來剖析,中國,是沒有哲學的!

中國幾千年來,哲人所延續的精神是思想性的東西,而不是西方理性思維或是邏輯、理則學的東西。

儘管所謂「哲學」Philosophia,一般都以日人翻譯的「愛智之學」為最普遍;甚而我們可以說,「哲學」是所有學問之母,是人類對宇宙、人生種種內容作思考與探討的過程。

若說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之同異,則一樣的都講究著所謂的「形上學」、「知識論」與「價值論」等範疇。

不過,西方哲學,講求的是純粹的理性思維過程,注重辯認、辨識的理性思維範疇,解釋的是一個純粹的Being,一種「存有」哲學;而不並然一定要是哲人的親身體驗與認識。

然而,中國哲學卻不同!每一種理論與學說,儒家之學也好,道家之學也好,釋家之說也罷,法家之說也罷……絕大多數是哲人與聖人,對生命安頓的關懷,對人安身立命的依據的體認。

亦可以這麼認知,幾乎所有的思想與理論,都是哲人、真人、至人、神人、聖人等等,為人類生命最高典範與價值依歸來完全與圓滿生命為最高規臬。因此,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是生命真正體覺的哲學;所以,是注重本身「生命實踐」的功夫。

而為了要完全與圓滿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則又必須在實踐當中,去達到「聖人」的境界,也因此延伸出來「成聖」的根據與功夫問題。

所以,中國重思想性問題的開展,以自身的生命去實踐宇宙、生命、人生等種種課題,而不是像西方哲學,重視辯論與存在的存有問題。當然,也可以說,中國重「」而西方重「」;但並非中國人無理性思維,而是中國人重情更甚重於理。

然而,說真的,也因為中國思想與西方哲學不同的思維,也大大的影響了中國人思維。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儒家思想深深桎梏了中國人一千多年來得文化與思想,反而在某些地方而言,阻礙了前瞻性與發展性;這應也是中國在百年多來,在某些方面,無法贏過西方的地方。

一種思維,當一旦根深柢固之後,就會成桎梏與牢籠。

而西方的辯證與邏輯思維,卻反而使人往前走。

孰是對與錯,倒是無可厚非。中國思想適合個人的修為,而後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在人性來說,有其困難度!

而西方邏輯與辯證思維,注重個人的發展,個人思維才是主體,而群體則在其後。

總之,相同的問題,卻因為民族性思維不同,而導致文化層面的不同,沒有必然之答案!若是可以東方思想會合西方思維,尋繹出同與異之間關係,引導出來可以融合而和諧部分,不是一件美事嗎?

以上,是我個人對哲學與思想之間粗淺的認知,把它們寫出來,以再一次沈澱自己的思維,並再做一次複習與自我迴響,也是給自己的一種溫故知新的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