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遠見VS近利
2007/11/05 22:50:21瀏覽351|回應0|推薦0

(二○○七年十一月 時事評論《一》)

 

遠見VS近利

 

六月時就聽消息靈通的內地友人說中國政府正在國際市場大舉收購民生物資

反觀台灣當局卻趕忙著運鈔票送摩托車跟十隻雞給所謂的芝麻外交友邦居民

友人謔:

有遠見的中國政府領導單位早未雨綢繆

經由

國際市場大肆採購民生糧食等防患未然

某天

十三億人毋需擔憂糧食缺乏並感謝祖國

還可

雪中送炭伸援手提供台灣同胞免受饑荒

哈       哈       哈

 

老詼訝:

要有傻旦甘願做散財童子免費送給老人家十隻雞

就算

家裡的冰箱窄小塞到爆傻瓜的一番好意照單全收

反正

吃進咱巴豆暖著俺身體民生物品擠滿屋笑也甜美

那管

他國家的人民正生活於水深火熱哀鴻遍野的局面

哎         哎         哎

又驚人語 "別去市場到賣場"

民視新聞網2007/11/04 18:09

物價飆漲,公平會兵分三路,在北、中、南同步進行查價。查察的結果大賣場裡的米、麵粉跟雞蛋,價格通通沒問題,而人在中部查價的副主委余朝權還建議民眾,不要到傳統市場買東西,這些話聽在市場攤販耳裡,很不是滋味。

公平會要幫小老百姓出口氣,帶著媒體浩浩蕩蕩,突擊北中南賣場,來個大查價,可是很奇怪,北部跟中部查得賣場,長得很像,搞了半天,兵分三路,查得都是同一家,結果當然也一樣。

官員說價格平穩,沒問題,可是記者實際走一趟傳統市場,到處都看得到攤販貼出公告要漲價。奇怪大家都說漲價,怎麼公平會說沒漲價呢?

聽完公平會的良心建議,小市民還真是無言以對。

高糧價「穀災」時代

財訊月刊 307期 文田習如2007/10/31

全球供需大失調想不到這世界現在是如此地接近兩百多年前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對於人口和糧食的悲觀預言!當你發現餐桌上的食物一個接著一個悄悄地漲了價,可別大意,這顯示全球正邁入一個高糧價時代,除了可能帶來迫切的生活危機,也蘊含著創造財富的大機會。善於觀察趨勢、長線布局的人,就能從「穀災」中化險為夷,安身立命。這一波「糧食危機」的成因和走勢如何?馬爾薩斯預測的人類爭糧悲劇是否終會成真?高糧價時代必須掌握的趨勢為何?短期、長期各有何投資機會?

正當美國次級房貸問題引爆全球「股災」震盪未歇之際,全球小麥價格創新高,成為繼玉米、黃豆(soybean,也有人統稱為大豆)之後大宗物資狂漲的新高潮,從糧食需求面而言,不啻為一場超級「穀災」。許多分析者認為,這場「穀災」可不像股市吹泡泡,達到高峰後就破滅探底,小麥、玉米、黃豆這三樣最基本的大宗物資在近年價格齊揚,可說是為高糧價時代揭開序幕。

進入高糧價時代的訊號,除了商品期貨市場不斷攀升的指數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糧食的全球庫存量連年降低,包括小麥、玉米、稻米都在這兩年寫下了近廿年來的新低紀錄。

天、地、人三大失調帶來全球「穀災」

由於人類的食物已經演化成極為複雜的耕種、畜養、加工流程,從米麵、肉類到奶製品等等,追本溯源都回到穀物——同時作為人類主食及大規模飼養禽畜的飼料來源,因此,穀物的供需危機,事實上也開啟了「吃飯皇帝大」的人類全面生存問題。同時,換一個角度看,在人類找到解決方案之前,穀物的供不應求趨勢,自然也帶來了極大的商機和投資機會。

這一切究竟是怎麼開始的呢?簡單的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出現失調,跟著就供需大失調。

天:氣候變異,生產降低

極端氣候型態自廿一世紀以來出現的頻率增加,許多農產國這幾年不是碰到大旱就是暴雨,不然就是乾雨季輪替「不對時」,導致「看天吃飯」的農作物產量銳減。例如二○○四年全球小麥生產量達到高峰後就逐年遞減,同時品質也被認為因天候因素而降低,但需求可沒跟著變少,加上今年更因歐洲、澳洲、加拿大等重要小麥產區乾旱,一舉將小麥在全球商品市場拉上「天價」。

雖然兩三年的氣候循環,今年歉收、明年豐收,就個別的農產地而言算是家常便飯,不過專家們擔心的是全球暖化帶來氣候更為頻繁且劇烈變化的長期影響。

地:富國的汽油,窮國的食物

有人說近年這一波穀物價格飆漲的罪魁禍首是石油。蘊藏在地底的石油只會變少,不會變多,隨著愈來愈多人口大國積極工業化,對石油需求大增,油價的攀升直接拉高了運輸費用,間接帶動了替代能源的需求,穀物大國美國及歐盟便積極發展生物性燃料,亦即將人類吃的玉米、黃豆、菜籽……等農產品,變成汽車燒的油料。例如美國生產酒精能源所使用的玉米量,在二○○七/八收成年度達八千萬公噸,是兩年前的一倍,約占美國玉米總收成的二成。

美國一年餵給汽車的玉米,可讓台灣吃十六年

美國拿給汽車燒掉的玉米能養活多少人?嘉穀食品(日商丸紅集團在台之穀物貿易公司)總經理陳朝枝作了一個比較,即台灣每年約進口五百萬公噸的玉米,作為一年總需求七、八百萬頭豬和三‧八億隻雞鴨(六十八億個雞鴨蛋)的主要飼料。換言之,以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的肉、蛋需求量估計,美國一年餵給汽車的八千萬公噸玉米可以讓台灣人吃十六年!

於是,近年人、車「爭糧」問題在國際上引發了道德及政治爭議,美、歐等富裕國家為了減低高油價的衝擊而「燒糧食」,推升糧價,使得窮國人民連基本的食物都變得負擔沉重。墨西哥因為主食的玉米餅漲到歷史天價,甚至危及政府穩定;原本大力發展生物能源的中國政府,在發覺境內糧食通膨危機升高後,也把進行中的計畫臨時喊卡,宣布不再推動玉米燃料業。

雖然研究者預期以穀物作為能源的趨勢將會減緩,因為當糧價高到給汽車吃也不符成本效益後,各國政府自然就會把重點轉向發展其他替代能源,不過以目前各國能源政策而言,短中期人車爭糧危機仍難解。像歐盟替代能源第一階段的政策以穀物、植物油為主,若以二年的目標估計,目前全世界生產的菜籽油都要拿去給歐盟燒掉才夠。

另一個「地」的問題就是耕地,像中國因為都市化而使耕地大減(不過最近中國總理溫家寶又喊出堅決保住十八億畝耕地,暫停退耕還林的造林政策),不過糧價上漲也使得巴西、印尼等國大燒森林來耕種經濟作物,整體而言全球耕地面積逐漸縮減仍是趨勢。雖然技術改良、基因作物等提高單位產量的解決方法都在進行,至少就短中期供需缺口而言,恐仍緩不濟急。

此外,各種基本作物之間也有連帶關係,例如前幾年玉米因為可製乙醇而看好,許多農民開始棄黃豆而改種玉米,結果輪到黃豆供不應求而上漲;小麥近年因天候收成不良而大漲之後,也使得可互相替代為飼料的玉米,原本因豐收而可能的大跌又得到支撐。

人:新興市場吃飽,全球供糧吃緊

縱然氣候、能源問題真正帶來大危機可能是好幾年以後的事情,也有人認為暖化對農產的衝擊可能會是此消彼長,亦即原本不適合耕種的環境變得豐產,而且替代能源長遠來看可能也有其他選擇符合經濟效益,天、地因素對糧食的影響可能舒緩,不過人的因素恐怕就難以減低了。

人口大國如中、印等的經濟崛起,廿幾億人新增的「吃飽、吃好」需求,絕對會撼動全球糧食供需運作。例如中國逐漸成為糧食進口大國,多種穀物的產量成長幅度都追不上消費量,蛋白質(肉類、蛋)的需求成長速度更是驚人。

這種現象在廿一世紀開始大量發酵,二○○○年還不需要進口黃豆的中國,隔年起進口量突然年年大增。中國內需概念也隨之在投資界開始「發功」,糧食相關產業成為當道的熱門投資標的。

從食品占消費支出比例(恩格爾係數)觀察,目前中國的恩格爾係數已隨著所得成長而逐年降到如今約四%(城鎮約三七%,農村約四六%),相對的,台灣人的恩格爾係數則多年來早就保持在二%左右(近年有略微上升的趨勢),與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相當。

換言之,在中國人民的所得成長到台灣如今的程度,而使得飲食消費所占比例達到穩定之前,還有一大段吃的需求成長空間期貨業者便指出,相較於氣候和生物燃料因素,新興市場需求是長期持續影響糧價的最確定因素。

雖然情況要惡化到馬爾薩斯的預言成真還需要滿長一段時間,不過高糧價時代使得糧食「石油化」,成為重要戰略物資,六月間國際媒體便報導俄羅斯農業部長已在串聯他國,有意仿照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方式,成立糧食的出口國集團。陳朝枝評估,若穀物版的OPEC成立並順利控制出口量的話,未來穀物價格便不易下跌,大宗物資進口國如台灣、日本恐將付出更高代價。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udade3998&aid=135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