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21 15:49:41瀏覽48|回應0|推薦0 | |
廣論消文285 284頁12行-285頁12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酉三、十善業道乃佛法之根本 律儀戒中最主要者,謂斷性罪。攝諸性罪過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說斷除十種不善。故於彼等善護三業,雖等起心114莫令現起。 律儀戒中最主要的是斷除性罪。歸納諸性罪中過患嚴重的罪業,在大小乘中都宣說了斷除十種不善,因此,對這十不善業須善護自己身語意三業,即便是等起心也不讓它現起。 114.等起心:發起心—起心動念,發起身口意造業的心,造業最初位的心。 《攝波羅蜜多論》云:“不應失此十業道,是生善趣解脫路,住此思惟利眾生,意樂殊勝定有果。應當善護身語意,總之佛說為尸羅,此為攝盡尸羅本,故於此等應善修。” 《攝波羅蜜多論》說:十善業道是能生善趣和解脫的安樂之道,故不應失壞,一旦失壞,就會斷送自己所有的前途。如果能安住在十善業道中,則以思惟利樂眾生的意樂殊勝,將會獲得殊勝果報(即有了安住十善業道的基礎,再加以利他心,一定會出現殊勝的結果)。並非停留在口頭上,而是真實努力地防護身體、語言和起心動念,佛說一切戒都在其中,“真實防護身語意”即是戒律之總攝。 此十善業道是無餘含攝一切尸羅的根本,因此對十善業道應當真實用功修持。 佛在《六波羅蜜多經》中開示彌勒菩薩:“菩薩摩訶薩行大乘者,欲令眾生離不善行,先當自身遠離十惡,修行十善。”這是教誡修行大乘的人,如果想讓眾生遠離不善行,自己先應遠離十惡,修行十善。又說:“菩薩如是於十善戒具足修習,複教他人,如是輾轉,名為波羅蜜多。”菩薩對於十善戒一條一條具足來修習,再教化別人,這樣輾轉深入,就叫波羅蜜多。 月稱論師於尸羅波羅蜜時,亦說是斷十種不善。《十地》等經多如是說。故先於此如前所說修靜息心,則諸餘戒亦易成辦。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講到二地菩薩增勝圓滿持戒度時,也說是斷除了十種不善業(《入中論》說:“身語意行成清淨,十善業道皆能集。如是十種善業道,此地增勝最清淨。”即以十善業道最極清淨來表示二地菩薩淨戒圓滿,作為持戒度圓滿的標誌)。《十地經》等諸經中也多是這樣宣說。因此,如果最初能按下士道對十黑業修習--靜息心,奠定此基礎後,再發展、提升,其他諸戒也就容易成辦。 未四、修尸羅時應如何行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謂應具足六種殊勝,及具六種波羅蜜多而正修習。具六波羅蜜多修時,自住尸羅,亦能將他安住尸羅,是尸羅施。餘如前說。 如何修習尸羅,即應當具足六種殊勝和六種波羅蜜多,而如理修習。具足六波羅蜜多修持時,自己安住尸羅,也能將他人安立於尸羅中,這是尸羅的佈施。其他方面,按前面佈施波羅蜜多時所講的那樣了知。 具足六種殊勝而持戒: ① 依殊勝:依菩提心而發起每一分持戒。 ② 事殊勝:總的對於一切學處無餘行持。在對某些特別學處守護時,也應當不忘總的持戒意樂。 ③ 所為殊勝:為了讓一切有情的現前安樂和究竟利益而守護淨戒。 ④ 善巧方便殊勝:以無分別智攝持,即沒有能持、所持、守持的三輪分別而持戒。 ⑤ 回向殊勝:持戒善根都回向大菩提。 ⑥ 清淨殊勝:滅除煩惱障和所知障。 在一個持戒度中具足六度而修: 能將他人安立於尸羅中,是持戒的佈施;持戒時忍受他人的損害,是持戒的安忍;為了令持戒倍加增長,發起欲樂,是持戒的精進;一心趣入戒律修持,及不雜小乘、善根唯一回向大菩提,是持戒的靜慮;了達墮罪、非墮罪等戒律的安立,是持戒的盡所有智;持戒無三輪所緣,是持戒的如所有智。 未五、此等攝義分二:① 修菩提心 ② 初學者應如何修 第五,此等攝義者。 第五、為忍波羅蜜多進行收攝。 申一、修菩提心 諸行所依謂菩提心,不應失壞漸令增長者,是為趣入戒等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損害一切有情, 菩薩萬行的所依是菩提心,“不應失壞菩提心而逐漸令菩提心增長”,既是趣入一切持戒等菩薩萬行的總根本,也是遮止損害一切有情的最好方法。 申二、初學者應如何修 大地以上所持尸羅為所願境。 以登地菩薩所行持的尸羅作為自己發願的目標。 譬如,二地菩薩持戒度增勝圓滿,不僅醒覺時,連夢中也不犯戒;不僅不犯根本罪和自性罪,連違越佛制的輕罪也都完全遠離。因為二地菩薩一切時中都不被微細罪犯染汙,所以能圓滿無缺地修集十善業道。 像這樣圓滿的持戒境界,凡夫雖然望塵莫及,但也不能因此而退屈,而應發起廣大誓願,將來一定要修到這種境界。《普賢行願品》說:“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應常常如是發願。 於初發業諸進止處,當從現在至心修學。 對初學者應進取應禁止的地方,從現在開始,就要以最誠懇的心來修學。 特當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又於自受律儀諸根本罪,尤應勵力數起防護。 特別要了知十不善業等的性罪和遮罪,每日應多次生起防護心,又對自己所受律儀的諸根本罪,尤其應努力數數發起防護之心。 若如是行,於當來世,由其造作等流果力,能以少勞少苦,圓滿諸菩薩學處。若今棄捨彼等,則恆常為極重墮罪之所染汙,且於多生將不堪學菩薩學處,故當從今精勤而行。 若能按上文如是行持(即對無量的菩薩學處,現在能修的學處就應努力修習,暫時無法修的學處,也要殷重發願將來能修成),這樣以等流的作用,未來世中稍用功力、稍受小苦,就能圓滿菩薩諸學處。如果現在就捨棄這些,不但今生恒時會被犯戒的重罪染汙,未來很多世當中,內心也極難趣入修持諸菩薩行。因此,從現在開始就應當努力修學。 若如是行:如果這樣行持。 於當來世:在未來生中。 由其造作等流果力:由於造作等流果的力量。 能以少勞少苦,圓滿諸菩薩學處:以少勞少苦就能夠圓滿諸菩薩學處。 若今棄捨彼等:如果今生棄捨了持戒。 則恆常為極重墮罪之所染汙:那麼,不但恆常被極重的墮罪染汙。 且於多生將不堪學菩薩學處:而且在往後的多生多世將不能學習菩薩學處--戒學。 故當從今精勤而行:所以,應當從現在起精勤修行。 (這一段原文漏譯,在此補譯。) 若如是行於當來世,由其造作等流果力,能以少勞少苦圓滿諸菩薩學處,若今棄捨彼等,則恆常為極重墮罪之所染污,且於多生將不堪學菩薩處,故當從今精勤而行。 若能按上文如是行持(即對無量的菩薩學處,現在能修的學處就應努力修習,暫時無法修的學處,也要殷重發願將來能修成),這樣以等流的作用,未來世中稍用功力、稍受小苦,就能圓滿菩薩諸學處。如果現在就捨棄這些,不但今生恒時會被犯戒的重罪染汙,未來很多世當中,內心也極難趣入修持諸菩薩行。因此,從現在開始就應當努力修學。 廣論消文285 284頁12行-285頁12行 日常老和尚第二輪開示 【律儀戒中最主要者謂斷性罪,攝諸性罪過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說斷除十種不善,故於彼等善護三業,雖等起心莫令現起。】 律儀戒當中最主要斷的是性罪!並不是單在行相上去斷,犯罪要圓滿有四個條件:事、意樂、加行、究竟。事是指所做的這件事情,譬如殺就是所殺的對象;盜就是所偷的錢;意樂是你的心理,加行是你的行為,究竟就是做成功了。 如果你沒有意樂,往往犯的都是下品罪,乃至於根本無犯。譬如盜,在印度那個時候盜者是要殺頭的,在根本戒當中,犯了盜是不可懺悔的,但是如果他不知道而把東西拿走了並沒犯!不但是大乘,在小乘戒當中,處處地方也都說明這個。所以儘管有很多遮罪,遮罪的根本還是性罪。性罪就是指本性是惡的,而根本就在你的起心動念,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律儀戒主要是斷性罪。 性罪就是佛陀未制戒前它本身就有罪的;同樣的,佛制戒後,即使表面行相雖然做好了,但心裡如果犯了,也不對。如果在沒有制之前做了不犯,制了以後才算犯的,這個叫做遮罪,譬如說飲酒,佛沒有制的時候可以,制了以後就不可以犯,這個叫作遮罪。但偷盜的話,佛制了以後固然是犯,在佛沒有制之前本身就是惡的,這二者我們要辨別得清楚。 既然最重要的是性罪,那麼性罪當中,最嚴重的是什麼呢?殺、盜、淫是身惡業,妄語、離間、惡口、綺語是語惡業,意惡業三是貪、瞋、癡,不管大乘小乘,都說這十種不善是最主要的,所以要好好努力地保護這身、語、意三業,乃至於起心動念也不要讓它生起。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