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廣論消文169 思維人間之苦
2020/08/23 08:16:55瀏覽2162|回應0|推薦1

廣論消文169  167頁4行-168頁7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又能增貪現前樂受,多是於苦漸息滅位[1],妄起樂覺,全無不待除苦所顯自性之樂。[1] 位:階段。

又現在所感受的能增長貪欲的樂受,大多數是對前面痛苦逐漸息滅的階段,產生了安樂的錯覺,而完全沒有不觀待遣除痛苦所顯現的自性安樂。

這一句的重點是要我們認清:因為痛苦的減輕,而產生了自性就是安樂的錯覺。

下面是以人們現量的感受來證明此理。

 

譬如太走為苦,略為住息遂生樂覺。現見此是先生大苦漸息滅時樂漸次起,故非性樂。

比如過度奔走後很累,坐下稍微休息一下,就會生起舒服、愜意的樂受。現量可見這是由於先前的大苦逐漸止息時,漸漸生起的樂受,因此並不是真正的安樂。

比如,從洛若鄉往山上不停奔走,到一定程度時,身體的苦受會逐漸加重,如腰腿酸脹、心跳加速、供血不足、頭暈眼花。此時若稍做休息,就會有一種身心負擔減輕的安樂感覺。

以下宣說根據。

 

若太久坐,仍復如前,生眾苦故。若是性樂之因者,應如苦因,隨其習近,其苦漸增。如是習近行住坐臥、飲食日陰等,亦應隨其幾久習近,便有爾許安樂漸起,現見太久惟生苦故。

如果坐得太久了,仍然會像前面一樣生起很多痛苦。如果坐是真正的樂因,就應當像苦因一樣,隨著不斷受用苦因,痛苦會逐漸增加。同樣隨著行、住、坐、臥、飲食、日曬、乘涼等時間的增長,也應當逐漸生起越來越多的安樂,但是現量可見,受用的時間太久只會產生痛苦。

因此,有漏受並沒有自性安樂的自體。

這個道理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

一、自性安樂的受(有法)持續受用時,樂受將會輾轉增上,因為自性之樂不會轉變的緣故。

比喻:火是熱性,身體靠近火的時間越久,灼熱感會越強。

二、有漏之受(有法)自性不是安樂,因為持續受用會漸生痛苦的緣故。

以下引教證。

 

如是亦如《入胎經》云:“難陀,行住坐臥諸威儀中,應當了知別別是苦。諸靜慮師,應觀彼彼威儀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臥,彼則於行,惟別受苦。別別領受猛性、粗性、難可忍性、非悅意性。非於其行,起安樂想。”

《入胎經》當中,佛對難陀說:難陀(阿難尊者),你要知道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中,每一種都是苦的自性。各位修靜慮的行者,你們應當善加觀察這些威儀的自性。比如,一天當中一直行走,既不停止,也不坐下或者躺下,在這行走的有漏法上,只是分別感受身體肢節等的苦,而且分別感受強烈、粗性、難可忍性、非悅意性等的苦受,並不會對行走生起安樂想。

 

餘三威儀亦如是說。

其餘住、坐、臥等三種威儀也是如此。

如果一直站立而不行、不坐、不臥,如果一直坐而不行、不立、不臥,如果一直臥而不行、不立、不坐,都會感受大苦,沒有安樂。

 

難陀,然由彼彼威儀之苦,暫間斷故,遂於餘餘新生眾苦,妄起樂想。”

佛說:難陀,但是由於行持那些威儀時的痛苦暫時間斷的緣故,便對其餘新生的痛苦生起安樂的錯覺。

例如挑擔,右肩挑久了很疼,然後換到左肩,覺得有些舒服,這是錯覺。實際上這是暫時間斷了右肩負擔之苦,而左肩負擔之苦正在悄然生起,由於最初階段感覺不明顯,所以誤以為是安樂。

總之,在輪迴當中,凡夫都是以苦為樂,當一種苦相轉移為另一種苦相時,誤以為現前了新的安樂。實際上,這輪迴的本質早被世尊一語道破。

 

難陀!生惟苦生,滅惟苦滅,生惟行生,滅惟行滅。”

佛說:難陀,有漏安樂的產生,其實是痛苦的產生;有漏樂受的息滅,也只是痛苦的息滅;當有漏樂受生起之後,只是行苦的產生,第二刹那會產生造作痛苦的自性;當有漏樂受息滅時,也只是行苦的息滅,即造作痛苦的自性的息滅。

有人提問:依止有漏的樂受時間稍久,最後就會生起苦受,那麼,長久感受有漏的苦受之後,最後會不會同樣也轉成樂受呢?

以下解答。

 《四百論》亦云:“如安樂增長,現見反成苦,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

《四百論》也說:比如安樂增長後,現量見到它反而轉成了痛苦,但痛苦增長後,卻不可能轉成安樂。

因此,以苦受增上不會轉為安樂,證明自性是苦;以樂受增上,反而轉為痛苦,也證明自性並非安樂,唯是痛苦。

以上宣說了三苦、六苦、八苦,這是通於六道的總苦。      

 

巳二、思惟別苦分三:一、思惟人間之苦  二、思惟非天之苦  三、思惟天人之苦

第二,思惟別苦有六。

即思惟六趣每一趣當中各別特有的痛苦。

 

三惡趣苦,已如前說。

三惡趣的痛苦,在前面下士道中已經宣說,應如是思惟。

午一、思惟人間之苦

人苦者,謂饑渴、寒熱不可意觸、追求勞苦,復有生老病死等七,如前當知。

人間的痛苦,有饑餓、乾渴之苦,有寒熱不適造成的痛苦,即因為過寒過熱所引起的苦受,有追求生活的辛勞之苦,還有生老病死等七種痛苦。應當按前面所說的八苦、三苦等那樣去了知。

 

又如《資糧論》云:“惡趣苦無餘,人中亦現有,苦逼等地獄,貧如琰魔世。此中旁生苦,強力於羸弱,制罰及損害,相續如暴流。”

又如世親菩薩的《資糧論》所說:“所有三惡趣的痛苦其實在人間也都有它的同分:痛苦逼切等同地獄一樣,比如,遭受酷刑,被割去眼耳、烈火焚身、五馬分屍等;這人間也有類似旁生界以強淩弱的痛苦,弱者常常受到強者的壓迫、制罰、損害,也有類似旁生的役使之苦,出賣勞動力,一天十多個小時做牛做馬,身心毫無自在。上述痛苦,在人間就如瀑流水般相續不斷。”

 

有因貧乏起,餘從不足生,追求難忍苦,一切謀略殺。”

有以生活資具貧乏而引起的痛苦,還有不能滿足貪欲所引起的痛苦,前者是窮人的痛苦,後者是富人的痛苦;在追求財富、地位、受用等過程中,會產生難以忍受的痛苦以及一切謀略、暗殺的痛苦。比如,為了獲取財富、權勢、女色等,身心所付出的辛勞之苦,還有與人競爭、衝突之苦,也有全心投入卻一無所成失望之苦。”

 

《四百論》云:“勝者為意苦,庸流從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壞此世間。”

《四百論》云:人大致有兩類:勝者精英和庸流之輩。總體上,勝者有意苦,而庸流有身苦。這兩種苦每天都在摧壞這個世間。

午二、思惟非天之苦

丑三 非天苦:

非天苦者。如《親友書》云,「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瞋天德故,此等由其趣性障,具慧不能見聖諦。」此由不忍,嫉天富樂,令意熱惱,由此因緣,與天鬥諍,受割裂等傷身眾苦。此等雖具智慧,然由異熟障故,於彼身中不堪見諦。《念住經》說此為旁生,《瑜伽師地論》說為天趣。[1] 非天:梵語是阿修羅。

新譯廣論

《親友書》說:非天們(阿修羅)由於生性憎恨天人的榮耀,所以心中極感苦惱。雖然他們具有慧力,可是由於本身的「趣性障」而不能見諦(證悟實相)。(「趣性障」亦即異熟障,梵:vipakavarana。又作報障、果報障。眾生由宿世煩惱業因而招感今世生於惡趣或上趣,但是生性不堪聞法修習,從而障礙聖道及其加行善根,故亦稱為異熟障:如北俱盧洲及無想天等果報皆是一例。)

也就是說,非天被自己的嫉妒心折磨,難堪天人的富饒。遂與天人戰鬥,從而遭受肢體割裂等痛苦。他們雖然具有才智,可是卻因為宿業的異熟障而不能在這一期生命之中見諦。《正法念住經》說非天是屬於旁生,而《瑜伽師地論》則把非天置於天趣之中。

 

非天[1]苦者。

本論按照《親友書》宣說非天的兩種苦——鬥諍之苦和不見聖諦之苦。[1] 非天:梵語是阿修羅。

 

如《親友書》云:“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瞋天德故,此等由其趣性障[2],具慧不能見聖諦。” [2] 趣性障:異熟障,下文會詳釋。

如《親友書》說:“非天意苦深重,(照理來說,非天具有很大的福報和能力,為什麼心裡還那麼苦?)這是因為非天天性愛嫉妒,見到天人的福德勝過自己,便起瞋恚心,所以意苦深重。而且由於非天有趣入自性的障礙,所以非天雖然具有智慧,但是無法見到四聖諦。”

以下解釋論文含義。

此由不忍,嫉天富樂,令意熱惱。由此因緣,與天鬥諍,受割裂等傷身眾苦。

非天見到三十三天圓滿的享受時,內心無法忍受,嫉妒天人的富貴安樂,內心熱惱。由此因緣發動戰爭,與天人交戰,有些頭被砍斷、四肢斷裂,有些被天人的金剛、利矛、鐵輪等擊傷,感受割裂等身體受創之苦。

天界的如意樹,根長在非天的境內,果實卻供天人享用,所以非天難以忍受,與天人交戰,但多數是以非天的慘敗而告終。據說天人將寶劍輪繫在天象的鼻子上,派出天象,能殺死數十萬的非天,他們的屍體從須彌山頂紛紛掉入遊戲海,鮮血將海水染得通紅。

 

此等雖具智慧,然由異熟障故,於彼身中不堪見諦。

非天雖然也具有一定智慧,但是因為異熟障的緣故,以非天之身就沒有能力現見四聖諦。

所謂異熟障,就是一轉生到非天趣,自然就具有此障礙,非天的所依身,終其一生也無法現見四諦。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說:“異熟障者,謂若生處,聖道依彼不生不長,於是生處異熟果生。或有生處,聖道依彼雖得生長,而於其中異熟果生,聾呆愚鈍、盲鼓喑啞,以手代言,無有力能解了善說惡說法義,是名異熟障。”異熟障可分為兩類:一、轉生到某一生處後,就無法修行佛法,在此生處成熟相應的異熟果;二、轉生到某生處後,雖然能修行佛法,但在這個生處成熟了盲聾喑啞、癡呆愚鈍等的異熟果,只能以手式代替語言,沒有能力理解各種善說和惡說的意思,這就是異熟障。在阿修羅道,因為被嫉妒煩惱所障,內心熱惱,相續難以調順,所以法爾無法見到真諦。

以人間而言,有一類人競爭心非常強,雖然擅於經商、爭權奪利等,但由於競爭成性,而成為現見無我空性的嚴重障礙,無法內觀,也可以說是人間修羅的障難。

反觀自相續,如果現前在因位具有嫉妒煩惱、競爭心等,以此煩惱種子隨逐,將來遇緣必定感受非天之類種種的鬥爭、嫉妒之苦。所以為求解脫,一定要厭離非天的痛苦和苦因。否則,若轉生為非天,便成無暇之身,如此空耗、毀壞自己,最後還會墮入惡趣。因此應如《心性休息》中說:“故求善妙寂滅眾,當速修持解脫法。”

 

《念住經》說此為旁生,《瑜伽師地論》說為天趣。

《念住經》將非天歸類為旁生,《瑜伽師地論》將非天歸在天趣當中。

非天的鬥諍和不堪見諦之苦,其根源就是行苦。因為五取蘊當中,始終安住著煩惱粗重,所以一旦轉生到阿修羅道後,以天界的圓滿做為所緣境,會引發猛利的嫉妒、鬥爭等眾苦,如此痛苦必然會發生,無法逃脫。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49419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