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廣論46-1
2019/03/30 10:35:26瀏覽738|回應0|推薦0
消文46-1 41頁8行 – 42頁6行
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略說修習軌理 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丁一、正明修法 初中分二,
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戊一、正修時應如何
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結。
今初 己一、加行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
加行,即正修之前的準備工作。加行法分六個要項,這個記載出自金洲大師的傳記。
一、將修行處所打掃乾淨,莊嚴安置代表佛陀身語意的佛像、經書、佛塔及法器等物件。
二、莊嚴供具:以無諂媚的心所得到的清淨供品,端正陳設來行供養。
合註—註釋
2安布 安設布置
3身語意像 佛像為身像 佛經為語像 佛塔為意像
4無諂供具 指不懷諂曲心所得到的供品。諂是二十隨煩惱之一,貪嗔癡三者所攝,愛戀利養恭敬,因此隱瞞己過,包藏罪惡,邪曲不定。

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
三、其次如《聲聞地》所說:若出現昏沈、打瞌睡的情況,必須來回走動以淨治身心;除此而外,要淨除心中貪心蓋等,在床座或床前墊子上,以盤腿打坐姿勢收攝身心(結跏趺坐)。
註:五蓋 維基百科
五蓋(巴利語:pañca nīvaraṇāni,梵語:pañca nivāraṇa),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懷疑五者,又被稱為五障、五退法。修行四念處、七覺支,可以除滅五蓋[3]。
附錄
【五蓋】佛學大辭典
(名數)蓋即蓋覆之義。有五法,能蓋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
一、貪欲蓋,執著五欲之境以蓋心性者。
二、瞋恚蓋,於違情之境懷忿怒以蓋心性者。
三、睡眠蓋,心昏身重,而不為其用以蓋心性者。
四、掉悔蓋,心之躁動,謂之掉,
於所作之事而心憂惱,謂之悔,以蓋心性者。
五、疑法,於法猶豫而無決斷,以蓋心性者。

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既安住已,皈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所以我們於修行前,可在舒適的坐位上,挺直上身,依照個人情況以腿雙盤或單盤的坐姿,讓身心安住。安住以後必須使皈依發心與自己內心和法相應。

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四、資糧田:明晰顯現資糧田。觀想前方虛空中有廣行及深見派傳承祖師,還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以及龍、天、護法等聖眾圍繞,這些都是我們的資糧田。
合註---註釋6
資糧田 指進行禮拜、供養等事,所累積資糧的對境,此處「田」有「對境」的意思。

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五、集資淨障和七支供養:修行的時候,若身心不具足修道的二項助緣─積集資糧(增進修道之順緣)、淨治業障(去除障道之逆緣),只靠努力修習,內心當中仍然很難與法相應,也很難生起道證(菩薩、佛的果位)。所以必須修七支供養來調治身心,因為它已含攝了一切集資、淨障的要點。

其禮敬支中,三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
七支供養的第一支─禮敬支,分為總禮敬與分別禮敬。三門總禮敬,在《普賢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的偈頌,「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徧禮盡無餘。」指出我們禮敬的對象,不只是緣在某一方或某一時的佛,而是要普緣十方,以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諸佛菩薩,以最虔誠的心,清淨的身、語、意三門來做禮敬,不隨外境或煩惱而轉。
智軍阿闍黎釋中云,「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智軍阿闍黎的釋論中說:「如果只頂禮一尊佛,所得的福德資糧尚且無量廣大,更何況是禮敬十方三世無量的諸佛,所得福德資糧必定更加無量無邊。」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2529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