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聖諦的內容 聖嚴法師 八之三
2019/02/05 08:13:01瀏覽78|回應0|推薦0
  苦的種類有八項
  
  三界眾生,所受苦的種類有八項,即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以及五蘊熾盛苦。八苦之中,欲界的眾生只能感受到前面的七苦,
到了色界及無色界時,才能感受到第八苦(五陰盛)中的
行識兩蘊所招致的苦,
例如行苦,即是五蘊之一。第八苦總括了前面的七個苦,也即是前七苦的總結。
新譯五蘊舊譯為五陰,此苦有二義:
1.就苦而言,人皆各具五蘊,因而眾苦熾盛;
2.由於具有五蘊之器的身心世界,盛滿眾苦,故名五蘊熾苦。
  
  五蘊,在《阿含經》及《阿毘達摩》,稱作五取蘊。為何被稱為五取蘊?因為五蘊的產生,就是由於執取貪、瞋等煩惱,故稱五取;又因為五蘊能夠生起煩惱,故名五取蘊。換句話說,因為有煩惱,故產生五蘊之現象;因為有五蘊,故產生煩惱之執著;互相執取,互相依存,彼此糾纏。因此,凡夫所處的環境,稱為娑婆世界,不斷地由五蘊執取煩惱,由煩惱生起五蘊。只要五蘊還在產生活動,不斷地生滅,就是在三界之中的凡夫,受苦連連。
  
  五取蘊,即是眾生,即是苦諦,即是世間,即是三界。當此五取蘊不熾盛時,就沒有眾生,就沒有苦諦,就沒有世間,就沒有三界。《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修習佛法而開啟般若智慧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要令凡夫眾生從五取蘊的熾盛之苦,得到解脫。
  
  苦的四相
  
  釋迦牟尼佛以智慧之眼看到了苦的事實,就從諸苦獲得解脫。他知道苦的當下有四種相,即為四法印,證了四法印,即得解脫,即得涅槃。
  
  四法印就是苦及離苦的道理,那就是:
諸行(行蘊)無常、諸法無我、有受皆苦、涅槃寂靜(空),簡言之即是無常、無我、苦、空。若不覺悟諸行無常,就是苦;若已覺悟諸行無常,無常即是空,空即是無我。若就無常、空、無我的三相而言,是三法印,若加上苦相,即為四法印,也即是苦的四相。若證悟此苦的四相,就能通達佛法,滅一切苦而得涅槃樂。
  
  若從愚癡眾生的立場來看,苦就是苦。若以佛的智慧來看,諸行無常,諸苦亦是無常,苦既是無常,也即是空、也是無我的,既已無我,那還會有什麼苦呢?
  
  經常我的弟子們在起煩惱時,我問他們:「佛法聽到哪裡去了啊?」他們的回答則是:「師父!我都聽懂了,無常、無我、苦、空,但是我的苦卻是真的,我愚癡、我生氣、我沒辦法啊!」唉!眾生真是可憐,明明知道自己愚癡,還是不願放下,讓自己一直愚癡下去。
  
  集諦的內容
  
  常常聽到有人這麼說:「這個世界真不公平,我這輩子什麼壞事也沒做,為什麼惡運會臨到我身上?」於是怨天、怨神、怨佛菩薩們不長眼睛,使他們受苦受難。這些人若是聽了集諦的道理之後,大概就不會再這麼想了。
  
  使眾生引起世間苦果的原因,便是苦集諦。
眾生在世間,是由果報的「種子識」牽引而來。所謂果報,又分有華(花)報、果報、餘報以及因果同時之報。
所謂華報,是即生造業即生受到若干報應;
所謂果報,是造什麼業因,來生中必受主報;
所謂餘報,是在受了果報之後,轉生之後,仍受餘勢之報;所謂因果同時之報,是在造作業因的當下,就已經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報應,此如華嚴宗所說的「因[目*亥]果海,果徹因源」,乃是同時因果論。
多半的人,因為只能看到這一生,所以不相信生命是在過去無量劫之前,就一次一次的有了。事實上,現前的生命,僅僅是無量的生死過程之中,一個小小的片段而已;凡夫在一生一生的生死流轉中,繼續造業,又繼續受苦報下去。
  
  「果」有苦有樂,眾生對於幸運的事,會很驕傲的認為是自己聰明、運氣好;遇到困難時,就會怨天尤人地覺得很倒楣。卻沒有想到,受苦與享樂,都有其原因。多半的原因並非是這一生造的,而是在無量生以來所造的種種業,累積到現在這一生,得到了果報。知道了這個道理,便是接受了集諦的意義,遇到快樂、幸運的事,不會驕傲、得意忘形;遇到倒楣、痛苦的事,不會失望、埋怨。這就能從諸苦得到解脫了。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2454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