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
2019/01/25 14:21:14瀏覽1821|回應0|推薦0
消文27-1
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這也是說,自己尚未調伏而想調伏他人,是絕無可能,因此能調伏他人的師長,首先必須調伏自己的心續。那麼,這個善知識是怎樣調伏自己呢?如果隨意亂修,心中有些假冒的內證功德,沒有任何益處。因此,必須是一種符順整體佛教次第的調心方法,這必然是珍貴的戒、定、慧三學,因此論典提到調伏等三種條件。

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別解脫》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儱悷馬,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

其中的調伏,是指戒學。《別解脫經》提到:「我們的心就像常常奔馳的烈馬,即使勤加驅策也難以駕馭,能令心馬調順的百根鋒利鐵釘口銜,便是此『別解脫戒』。」又如《分辨教》說:「這是調伏桀驁不馴的所化機的口銜。」就像馴馬師,必須以最精良的口銜調伏烈馬;同樣地,六根如同烈馬,隨著顛倒境界牽引,如果六根趣向不應做的行為時,應該予以制伏。學習戒律的目的是要調伏心馬,用種種的方式、非常努力地制伏自己的心,讓它趣向戒律中所指示、應行的方向。

合註註釋
1.《別解脫》,律部經典,又名《戒經》、《別解脫經》,共2卷,700頌。
2.《分辨教》,說一切有部律典,又名《廣戒經》,共83卷。
此經相傳為佛陀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的優波離尊者所集結,主要說明比丘戒條。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2434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