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身
2019/01/14 17:43:23瀏覽14|回應0|推薦0
【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化身)。
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佛證到了;
報身:「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
「他受用報身是」,
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的身;
(初地至十地的菩薩)
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化 現出身形的佛身。

維基百科
三身
(梵文:Trikāya),大乘佛教理論中佛具有的三種身:
應身(變化身;梵文:nirmānakāya,藏文:sprul sku)、報身(受用身;梵文:sambhogakāya,藏文:long spyod rdzogs pai sku)、
法身(自性身;梵文:dharmakāya,藏文:chos sku)。
釋義
身(kāya)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
• 應身(變化身),是諸佛為度化眾生,實行四攝法而權現世間的色身,如釋迦牟尼佛之肉身。
• 報身(受用身),是諸佛所修功德感報之圓滿色身,一般來說,常居色界四禪天頂——色究竟天,為入初地以上菩薩現形說法。
• 法身(自性身):部派佛教以戒定慧及解脫、解脫智見為「五分法身」[1];大乘佛教稱聲聞、獨覺所證為「解脫身」,而以佛果所證最清淨法界、諸法實相、法性真如為法身[2]。並謂此法身不生不滅,無二無別,常住湛然[3],名為如來藏,遍諸眾生中[4],主張觀諸法空相,是為見佛法身[5]。
此三身之關係,如月之體、光、影,稱為一月三身。
法身之理體是唯一、常住不變,故以月之「體」為喻;
報身之智慧由法身之理體所生,能照明一切,
故以月「光」為喻;
應身具變化之作用,從機緣而現,
故以「月影映現水面」為喻。
另外,
應身又可叫「變化身」、「父母生身」、「隨世間身」、「化身」、「生身」、「假名身」、「二乘凡夫所見身」等,

報身又叫「受用身」、「法性生身」、「菩薩所見身」等,

法身又叫「自性身」、「真實身」、「佛所見身」等。

五分法身
「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五身,是佛教聖者所成就
(梵語:pañca-dharma-skandhāḥ;
巴利語:pañca-dhamma-kkhandhā),佛教術語,以五種功德法(guṇa-dharma)而成就解脫身、佛身也[1],即:
• 戒(śīla):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
• 定(samādhi):三三摩地 (空、無願、無相)
• 慧(prajñā):正見智
• 解脫(vimukti/vimutti):無學作意相應所有心信解,已信解、當信解[2]
• 解脫智見(vimukti-jñāna-darśana/vimutti-ñāṇa-dassana):達成解脫,如實了知煩惱已斷除,不復生起之智。說一切有部稱為盡智[3]和無生智[4]。
• 南傳上座部註釋書則以十六觀智最後階段的省察智(paccavekkhaṇa-ñāṇa)註解[5]。
「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五身,是佛教聖者所成就「無漏五蘊」,與有漏的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相對,不隨涅槃而消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2384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