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1/17 16:46:34瀏覽77|回應0|推薦0 | |
九心住 一
法門寺佛學院 果定法師 欲界九心住即欲界定是其它定的基礎,通過在未到地定乃至在欲界定中修四念住,即可成就初果聖道。雖然欲界九心住是世間有漏定,但它卻是幫助成就出世間聖道的定力基礎。在當前這樣的末法時代,我門不應該好高騖遠,匆匆忙忙一輩子下來,後悔聖道未成.生死未了。所以我們應該腳踏實地從最基礎做起,一心一意孜孜不倦地努力用功辦道,以期聖道早成.生死早了。為此特將欲界九心住提供給大家作為修習參考,共勉! 一.九種心住的解釋 依據《瑜伽師地論》三十卷九頁解釋: 九種心住是指「有苾芻,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1.云何內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系在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系縛其心,令住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 解:內住:指從沒有修止的時侯,在外六塵境界上攀緣妄想分別作種種顛倒迷惑的心,收攝回來,特別努力的把心安住在所緣境上,叫它不要亂動胡思亂想。這時候是最初開始把心收住,令它住在所緣境上,不到外面去散亂,這叫做「內住」。 2.云何等住?謂即最初所系縛心,其性粗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凈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 解:等住:一開始修止時所系縛的那一念心,無始劫來其性狀都是粗重而又動搖不定,正念的力量不能使令這一念心不散亂不昏沈平等的安住,或者剛開始在所緣境上安住不動,忽然又跑了,不能普遍。所以接著用相續的方法加強念力,叫這一念心時時相續不斷明靜而住在所緣境上,同時排除出去所有的染污心。強迫叫這個心微細澄靜不亂動,普遍的約束心時時明靜而住。 3.云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 解:安住:這位修行人雖然已經做到內住、等住,但是正念保持不久,心又失念跑到外面的色聲香味觸上去打妄想,這時候再把它捉回來,安置在內裡面的所緣境。 4.云何近住?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 解:近住:開始靜坐的時候,心裡要有一個願望:正念能安住在所緣境上接近定的境界。由於最初有這個要念住現前的願,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警覺自己的心,常常思惟作意,反觀自己的心是否安住在所緣境上,不令這個心跑到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 5.云何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痴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 解:調順:不靜坐的時候,前五識和色聲香味觸、男女相接觸的時候,會有貪瞋痴三毒煩惱現起的活動,使令心散亂,破壞止。所以這位修行人,應該觀想這十種相的過患,訶斥自己一定要排斥出去。通過過患想的觀察,就會有強大的力量,強迫自己排除去這些虛妄分別,不令心在十相上面流動、散亂,煩惱散亂的力量就被調伏,心就能柔順,止於明靜而住。 6.云何寂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慾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 解:寂靜:在靜坐的時候,前五識不與色聲香味觸接觸,只有第六識會有種種有罪過的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這些虛妄分別,還有貪慾蓋、瞋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這五蓋的隨煩惱,使令心動亂。所以就應該在有這些惡尋思和五蓋出現時,先訶斥這些都是有過失的,使令不得成聖道、不得解脫,老是停留在凡夫的境界,把你引到三惡道去。通過這樣的過患想,能有強大的力量,把諸惡尋思及隨煩惱都停下來,不令心向外流散。 7.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 解:最極寂靜:正念一失掉,惡尋思及隨煩惱暫時出現的時候,內心立刻覺知,能夠不忍受,立刻把它們驅逐出去。前面調順、寂靜對治煩惱的力量就小一點,這時候力量進步了,立刻能把它消滅出去。 8.云何名為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注一趣。 解:專注一趣:這時候進步到沒有惡尋思和隨煩惱,靜坐的時候,正念剎那剎那相續不斷都是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不動。要勇猛精進,就能達到在時間上完全是一直明靜而住,在內心的止觀也沒有雜亂的妄念來侵犯。 9.云何等持?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 解:等持:一次又一次這樣修習,不斷重複的這樣修習,因為有這樣的因緣,所以最後得到一種境界。不需要特別的精進勇猛,一盤上腿,正念一提起,自然的就明靜而住相續下去。達到這個境界時,不需要心裏面有意的安住在所緣境上,叫它明靜而住;也不需要特別的精進勇猛,內心的三摩地不昏沈、不散亂任運地相續下去,這叫做等持。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