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2/25 21:36:58瀏覽978|回應0|推薦7 | |
《孤絕之島》試讀心得
疫情爆發前剛轉調至新單位,日常的忙碌渾然未覺世界正以我們來不及應變的反應,在新聞中播放著病毒的猖獗,各國開始封城,鎖國。
台灣或許有前車之鑑,迅速成立了指揮中心,每日的下午記者會成了數字移動指標,而我們也不確定從這邊的城市轉到另一邊會不會爆發感染。於是紛紛戴起了口罩,為自己也為家人,更多時候被國際拋棄的島國,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協助,只能靠自己。
當我讀著《孤絕之島》的時候,同感。尤其是川貝母的〈鼴鼠雨果〉其中一段話:「他們說的那些瑣事我早就忘了,有時也沒在聽。聆聽時不能照單全收,身體要清出一個軌道,讓這些自己順著排出去。有滿多理髮師新手因為不懂排解知道而崩潰。聆聽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是的,聆聽從來不是。
正好這兩年開始走身心靈階段,靈性覺醒時刻,原本往外求的物質,慢慢轉向內在探求真理。不禁思考著,我們何不與病毒和平共存,為何世界必須以恐懼、害怕、躁動的負面詞語豢養我們的心呢?
確實疫情影響了全世界,在人類歷史上曾有大規模的傳染病,只是改變生活樣態,舉世皆然。然而我們有在裡面得到教訓嗎?還是原本潛藏著的偏見因著疫情不斷浮現,如階級身分,年齡世代的緊張拉扯關係,讓我們隨之引爆。
透過新書《孤絕之島》的數個篇章,此刻明白每個作家賦予的詮釋讓我們對於疫情之後的狀態有了更深一層的認知,我想未來的2022年也是會延續著這時候的社交距離度過更深更悠遠的日子。 【內容簡介】 「文學或許能成為那顆照見未來的水晶球,以當下的經驗為養料,去記住現在、揣想將來。」──黃宗潔 從台灣到香港,柏林到紐約,各地視角一次到位 34位華文名家為疫情寫下的文字 上田莉棋/川貝母/牛油小生/何曼莊/利格拉樂.阿𡠄/吳俞萱/宋尚緯/李欣倫/林俊頴/阿 潑/洪昊賢/洪明道/洪愛珠/孫梓評/振 鴻/郝譽翔/馬尼尼為/馬翊航/張亦絢/張怡微/連明偉/陳浩基/陳 慧/黃 怡/葉覓覓/廖偉棠/廖 瞇/潘國靈/蔣亞妮/謝曉虹/隱 匿/韓麗珠/騷 夏/龔萬輝 病毒的威脅逼迫我們重新去量度自己與世界的距離,封城、限聚、居家隔離…… 人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島。 2020年始,疫情時代降生,人們不得不習慣口罩竄上自己的臉孔,拉遠與親愛之人的距離。世界劇烈地移動著,然而我們生活的方式究竟有何改變? 關於「日常」的崩解,郝譽翔〈日常生活的恐怖〉寫及疫情期間一位在家的母親無處可躲,日日是重負;張亦絢〈稀奇古怪的故事〉則大膽揣測口罩將改變一世代人們的表情;馬翊航〈間格與旋轉的裝置〉提到居家工作期間,只有UVC消毒燈罩能帶來太陽溫暖的氣味。 關於「異域」的現場,何曼莊〈寂靜中的聲音〉道出紐約封城的焦慮與出口;潘國靈〈役年・疫年——窗外・窗內〉描繪反送中運動到疫情爆發後香港的變動;孫梓評的〈漂流物〉談及前往柏林駐村卻遇疫情折返的窘境。 關於「超現實」的境遇,龔萬輝〈時鐘旅館〉揣想了當欲望不會因疫情停歇,填補內心的匱乏需要什麼樣的代價;川貝母〈鼴鼠雨果〉則描繪出封城後最熱門的行業竟是理髮師,只好列由政府規管,成為最自由也最不自由的職業。 本書邀請了34位華文作家為疫情進行創作,當中有詩、散文以及小說。來自不同世代與地區,多種觀察的面向,讓你一次看完大疫之年的人生百態,也借此書寫作為連結,願在困頓的時刻,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黃宗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及香港當代文學、家族書寫、動物書寫等。著有《倫理的臉:當代藝術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本書獲Openbook 2017美好生活書)、《生命倫理的建構:以臺灣當代文學為例》、《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與黃宗慧合著有《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本書獲Openbook 2021年度生活書)。其他書評與動物相關論述文字散見《鏡文化》、《鏡好聽》、《新活水》等專欄。 封面插畫簡介 陳沛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現職插畫接案工作者。 作品散見國內出版之童書、雜誌、繪本,近年開始創作圖像小說。喜歡樸拙手感 的畫風、情感內斂的敘事風格。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