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靜思晨語。慈濟宗門》13. 以信會理 回心向大
2010/04/30 17:51:03瀏覽327|回應0|推薦0

以下為2010427,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來源: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604  

 

恬安澹泊

無為無欲

顛倒亂想

不復得入 是為心靈

最真美善

 

每一天是不是能保持這樣的心態呢?若能這樣就是心靈,最真最美最善的世界,這就是清淨無染的世界。佛陀成佛之後,就是要趕緊讓大家知道--「人人心中就是這片,這麼清淨美好,輕安自在的世界。」

 

不過考慮到我們人間眾生,無法體會這麼高深奧妙的境界,所以佛陀不得已就施權,以各種方法走入人群,向大家說因緣果報。讓眾生明瞭,凡夫都是由過去生無量劫等等…不生不滅的靈魂,就是我們人人的本性,在這個六道輪轉。

 

就是這個心靈的境界不同,人人在累生累世當中,不斷造業,在第八業識當中含藏了業因,當外境的緣來誘引,讓業因成長,才會受到這個業識牽引;所以才會在天堂、人間、地獄、餓鬼、畜生當中輪轉,由不得自己。

 

其實我們若能清淨,那就是進入了第九識 (註:如來藏) 了。這就是完全不受污染,是最清淨佛性境界。

 

九識:*

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

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

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九、阿摩羅識。

 

不過凡夫要能到這個境界,難!既然第一個時刻《華嚴》,考慮到大家無法接受,所以佛陀想:「不如這樣,就從因果開始說起。」所以他就回歸回來說《阿含》,就是「隱實施權」,這就是在佛陀講《阿含》的時刻。

 

根據經典的記載,佛陀談阿含有十二年的時間,華嚴是三、七日,三、七日就是廿一日。(註:印度吠陀數學的計算方式,以七日為一個進位單位,與現在的十進位所有不同。所以三、七日,換算為十進位就是廿一日)

 

《阿含經》,將那個「實」暫時隱下來,以權巧方便,應眾生的根機來說話,希望人人能了解。不管是因緣果報,或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動作,所做的一切如何去歸納,這就是在《阿含時》。

 

不過佛陀他希望的,是人人馬上就要進入,這種與佛同等心靈的境界。所以他在十二年後,慢慢再開始轉方向,就是「次以方等彈斥,以般若淘汰」。在《阿含》以前,佛陀初成佛,當然他要不斷擴大範圍,和所有的人來講解。但是眾生對佛,已經慢慢生起信心,認識了佛陀,所以第三個時,就是要講《方等經》。

 

佛講《方等經》的目的,就是已經看到這些人信心堅定,應該慢慢要把它轉過來;看到有些人也有要求,進展到佛的境界,所以也就大小乖兼講。直到看到大家信心堅定了,開始仰慕要趣向大乖,已開始會想能成佛更好。

 

若這樣也不能一下子就把小乖放棄。之前說過,其實也不是小乖,它是「法歸」--引導眾生要如何從源頭指引到目標去,然後再慢慢回歸本源來。所以說來,阿含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法!

 

就像你要進去一間房子,一定要從門經過;阿含是一個門檻,開始要進來,就要開門。就像我們慈濟,就有開四扇門--「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四組。最重要的從協力的第一道門,互愛和氣才能合心,這就是要有這個門好讓他進來。

 

同樣的《方等》就是讓他們知道,他們都已經進來了,這就是以信來會理。開始已經要進來,這樣就要再慢慢,大乖小乖合起來一起講,所以這叫做《方等時》。這也就是開始要引導他,走入菩薩位;從獨善其身開始,要叫他開啟大心兼利他人,這就是慢慢要引他,入菩薩的位置。

 

這樣的時間有多久呢?用八年的時間,這是佛陀應時施教,它是第三時。

 

方等之後,來到般若,感覺大家已經信心堅固了,要好好讓他們能無所著,沒有掛礙無所著。《般若心經》常在誦「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完全把這個「有」攤開來,開始就是談空真理,所以這就是《般若時》。

 

「般若時」所說的法,應該叫做「開啟智慧的法」,要讓大家能去掉一切所求。因為人生最困難的,就是無法放棄自我,無法放棄情欲,所以這全都是在凡夫。

 

既然凡夫沈溺在這個情欲等等…的執著,所以,佛陀在《阿含時》就對大家說:「情要放長情,愛要擴大愛。雖然有情有愛,不過,還是要好好結好緣。」這也是《阿含》說過的意義。

 

再來到《方等時》開始進一步--「長情就是把愛自己的心,愛得開闊去愛別人,這種自己自利之後,還要去兼利他人。」在這期間,有人就感覺說:「我這樣是在做好事了!我開始可以教人,我開始能去淨化人心。」是不是呢?

 

但者其實也還是停留在用話說的。其實最好也把它放棄,應該「做就對了!」所以你們不要想說「做就對了」很困難,這句的道理是這麼簡單,它是最簡單,也就是最深奧--「你自己要好好付出;付出之後,不要放在心裡,去做就絕對沒有錯」,這就是叫做「智慧」。

 

不是叫你說「撥無因果」,不是!也不是說你心想成佛,你就撥無一切,這麼全都空了,這樣不對。最重要的若處在凡夫身,雖然「顧因惜果」,也要知道一念的無明若再生起,同樣要再墮落因果。最好你就要修到能超越,超越這個六道。

 

意思就是說,不只是六識、七識、八識,不只是停止在這個八識中,你應該要再進階到第九識,這個佛的心靈世界。所以最重要的,「智慧」就是要我們「回心向大」--把我們的心轉過來,從只為自己修行,轉而為別人修行。

 

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說:「佛陀,成佛、現相入娑婆,其實是為眾生修行,為眾生成佛。」要不然佛陀已經超越第八識,進階在第九識了,他的心靈世界已經是非常的寧靜,不生不滅,沒有什麼樣的境界能够動搖。但是,只是一念大愛,無限的慈悲,無法棄捨眾生,不忍心眾生受苦,所以他回歸娑婆,現八相成道。

 

這就是要讓我們人說:「有一位太子,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後,他為了追求真理出家去…在這個修行的過程,一直到開悟、成佛、說法,一直到同樣會老,一樣會入涅槃。」

 

佛陀就是以這種八相來人間,現相來度眾生,走入人群中,好好來教育、來帶,帶到這個因緣差不多成熟,佛陀就又要說了:「我們要放棄自我、小愛的執著,要回心向大。」不過我們眾生的執情無法頓泯,我們人一直以來就是都有執著,人人那個我見,哪怕他如何修行,都是還有微分的我執在,所以,佛陀希望連這個微分的執著,也要把它放棄,心靈才能够清淨。

 

你們會說:「那是不是將來什麼事情都不要理了呢?」不是,還要更認真做,做了之後就是心無掛礙;選擇對的要趕緊做,這叫做「智慧」。

 

就好像之前《靜思晨語。法華經序。八相成道》說的:「佛生下來時,腳踏蓮花。」那就是要跟我們說,要向前前進,腳踏蓮花這是一個形容,出污泥而不染。這就是表示我們的心境,雖然在這個濁世裡,不過我們的心境,不能被這個濁世,所有的污濁來染著我們的心,這才是真正「回心向大」。既然是大,心如虛空,還有什麼會染著到呢?

 

所以到《方等時》,雖然同樣眾生還有染著,雖然心已經發大心了;不過,那個染著的心還有。所以佛陀就開始說《般若》。「般若」就是「智慧」,這個智慧至高無上,無法去翻譯;其實光是「智慧」實在是翻譯不出,「般若」的真意,因為它的境界含容太大,所以譯經的時候,就還是留著「般若」,因為它的含意太大。不過,以我們人間要來形容,總是要我們聽得懂的話,所以就是用「智慧」。

 

所以「般若」就是「大智慧」;大智慧者就是要放空我們的心,才不會受到這個人間事事物物,囤積在內心。若充滿在內心當中,那就是在第八識中填滿了業種那個藏識中,這樣要離開六道就難了!永遠我們就是由不得自己。

 

所以談「般若」叫做「空慧」,這種空慧就是要「空掉了一切是非計較」。

 

這樣要講多久?二十二年。所以說佛陀過去的四十幾年間,就是設方便法。他談「真空」還有「妙有」,這個「妙有真空」,我們必定要去體會。

 

這四十二年來說小乘法,說《方等經》說《般若經》,莫非就是要把他引入佛陀心靈的世界。所以若是在《阿含》或是《方》,還有「有」,都是在談「有」;來到般若就說「空」。

 

無論是談真、說空、東語、西話,無不都是要來循循善誘所有的眾生,能讓他們同一條路。所以歸途無二路,就是只有一條才能回歸到佛的本性。

 

所以一直到現在--「直至今時,根機緣境成熟,靈山高會來到」這個時候,也就是自佛陀開悟成佛的四十多年後;從佛陀開始慢慢設法,要讓他們入佛的境界--就是要行過菩薩道這條路,開闢要到佛的境界這條路。

 

所以在這個靈山,靈山這個會就是靈鷲山,佛說《法華經》的地方,就是人天百萬,三乘賢聖聚會一處。《法華經》裡,我們就已經一直看到了,過去的諸佛也一直現前。所以一直到法華會時,他就是要直指人心了--「要見性成佛,所以就要行菩薩道!」

 

《法華經》是談圓融,是圓的教。無論是方等、般若,一直來到法華,就是一個很圓融的法,無非都是要先讓大家信心已經建立了,接下來就要開始「回小向大」了。所以,當大家的發心差不多一樣整齊,就可以開始講《法華經》。

 

《法華經》談幾年?七年!七年的《法華經》。

 

所以四十二年後,「正直捨方便」--方便法就是要捨掉,專注於講法華。

 

這樣够不够?還不够,因為佛陀已經年老了,時已經快到了。不過,芸芸眾生,還是無法真實來接受。所以後來,佛陀還要再說《涅槃》,這就是已經快要取入滅之前。

 

各位,我們要知道,這個心靈的境界,實在是很簡單。光是一個「恬安澹泊」,就能夠給我們一個「無為無欲」,不要再「顛倒亂想」了!顛倒亂想不要侵入我們的心,這就是我們的心靈,是最真最善最美的境界。

 

佛陀莫非就是要把他的心境,完全說給大家聽;讓大家空掉了那個第八識、藏識都清淨掉,回歸到清淨本性第九識。佛陀實在是用心良苦,不知我們大家能否了解?所以請大家,進入心靈清淨的境界。請大家要多用心啊!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ndrahsu5168&aid=399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