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婦聯三村
2013/04/01 18:29:44瀏覽6243|回應0|推薦3
 
來大陸一晃都十六年了,等於在這落了戶,家庭、工作、生活圈,都在這,在大陸工作除了特定的聚會或安排外,很少見到“台胞”,連我住的社區鄰居,都以為我是北方人。
現在台灣反而很少回去,文化里的房子十年前也賣了,北投就更少回去了。
現在的文化新城是民國六十九年改建的,在台灣眾多的眷村中,算是改建較早的一個,民國七十三年峻工,之後婦聯三村便更名為文化新城(國宅),除原住户外,其餘的房舍,由市府賣給有登記求購國宅的人。入住後雖然住的是新房,但始終不能取代我對老婦聯三村的懷念,主要是那味道沒了!這是一個歷史的必然,我相信這感受人人都有,只是差異不同罷了!
北投是個好地方,有山有水有溫泉,還有一條全台距離最短的鐵路(北投站到新北投站1200米長)兩個站的建築都是木造的、美極了。鐵路經大同街時有個大灣,我的村子就在大同街旁,隔著一條水溝的婦聯三村。村子頭是中央北路,俗稱舊北投,村子尾接中和街,俗稱新北投,其實我到現在也沒搞明白,我是住新北投還是舊北投?
⋯⋯ 我住文化三路133號,家門對著九街口,門口有一棵小松樹,小松樹佔地不大,一般都是老先生老太太們發表國事論壇的地方。
婦聯三村旁有個政治作戰學校,也叫政戰學校,但我們都叫它是幹校。很自然的村子的眷戶大都在幹校服務,村子有五條路、十條街,算的上是大眷村,大概有個八百來戶吧?校級軍官居多,將軍有,但很少,將軍都住再前村,後村就全是校級軍官,其實前後村大小差不多,但前村將軍們就十來戶,有庭有院,住房面積大,咱們後面的就小的多了,但比起士官為主的眷村,我們的住房就算富裕了。
眷村、這個由軍人眷屬為主體的社群,談不上富裕,但絕不窮,米麵油鹽,讀書受教,蔣爺爺全包了。還記得每月月頭一到,聯勤總部管糧的老頭,拉著牛車到村子來,老頭板凳一坐,大家就知道,要開始派糧了。
六歲之前的我,能記的事不多,大概到了小三之後記的事就多了。婦聯三村在小鬼心中很大,除了上學外,整個生活圈離不開這五條路十條街,人潮有了,自然能吸引做買賣的人上門,那時的商業模式不同現在,除了買菜要〝遠行〞外,很多跟生活上相關的東西,做買賣的人,都是將整車貨物開(或骑或扛)到村子內來販售的。而這些行當卻在不知不覺中消失,而且永遠不會在出現了!
先講賣醬菜的,三輪車後放置個四面透的櫃子,用紗窗防蚊蠅,櫃子前吊個銅鈴,邊骑邊敲,需要的人一聽鈴響,就知賣醬菜的來了,現代人重養生,醃漬的醬菜吃的人已不多了,我現在唯一吃的醃漬食品,就一樣:豆腐乳,這種中式的Cheese下稀飯或夾饅頭,比吃魚子醬還來勁。但的這買賣到頭來還是走到了盡頭。還有~~
(一)賣饅頭的:大名不詳,他管他的饅頭叫“機器饅頭”上下午各來一趟,單車後坐架個箱子,饅頭就擱在裡面,除了饅頭還賣花卷跟豆沙包(豆沙包是三角型,接縫處用手捏合,現再已少見)。
(二)賣臭豆腐的:川藉、小矮個,從不賣陳貨,要吃全現炸。我特別喜歡看那豆腐進油鍋的一剎那,嚓啦一聲、至今難忘。
(三) 賣烤地瓜的:可能是因傷退伍的老兵,脖子上有傷,說話沙啞,可能這原因鮮少與人交談,他在竹筒上裝了跟棍子,搖起來會喀拉喀拉的出聲,聽到了就都知道烤紅薯的來了。
(四)賣豆花的:台藉歐吉桑,不太會說國語,歐吉桑的買賣行頭就一跟扁擔,一頭是火爐,一頭是碗櫃,那個時代還不興冰豆花,只賣熱的,黑糖熬的糖水決不偷工減料,要趕上天冷了,在淋上薑湯,那真暖在心裡。
(五) 賣仙草的:中年老台,他家的仙草都自己做的,案板上的仙草就像是特大號的果凍,此君有個絕技,下刀準確,您要半斤,一刀就是半斤,您要一斤,一刀就是一斤。
(六)賣豬血糕的:老台、哥倆,放豬血糕的地方是木造的箱子,蒸氣從縫中散出,車沒到香味已達,竹簽上插著豬血糕,抹上醬汁在沾上花生粉及香菜,就是好吃。
(七)賣爆米花的:不常來、大概一週來一次吧?年輕的老闆拿著兩個空奶粉桶,邊走邊敲這就是告訴大家,賣爆米花的來了。哪家想爆,他就將空奶粉桶給你,用自家的米裝滿,給他加工,這買賣最受小朋友歡迎,小鬼們圍著爐子就等它爆的時刻,當平地一聲雷!蹦的一聲就是小朋友最高興的時刻。
(八)賣甘蔗汁的:台藉小青年,有著傳統台灣人的殷實,採著三輪車,臉上永遠掛著笑容,甘蔗汁決不加水,做起生意永遠客客氣氣。前幾年返台巧遇他,小青年已成老青年了,在北投國小那有了自己的店鋪,生意不錯,臉上依然掛著笑容。
(九) 有個磨菜刀的老頭,整個〝行頭〞就一個木箱扛在肩上,邊走邊喊(台語) 磨剪刀菜刀,老頭的廣告詞就這五個字,反覆的說,您府上要刀鈍,老頭就將肩上的“行頭〝放下,此時的木箱即成了〝坐具〞及臨時〝加工中心〞除了磨刀還換刀柄,算是〝一條龍服務〞整個工具就是磨刀石及榔頭,老頭賣的就是力氣,工廠揹上身上走,連房租都省了,婦聯三村拆了後,在也没他的身影!
村子裡有所幼稚園,名曰復興崗幼稚園,簡稱復幼,村子裡的小鬼,大多都在那讀過,園長是誰,現再真想不起來!只記得一個叫孔爺爺的在忙裡忙外,每天早上幹校的廚房,會幫我們準備一些可口的點心,包子、饅頭、綠豆稀飯等。孔爺爺用三輪車將點心拉回來時,那是我們這群小鬼最高興的時刻。孔爺爺那時年紀已經很大,好像沒有家人(不確定?)幼稚園的一切就是他的一切,把幼稚園的孩子,就當成他自己的孩子,四十多年過去了,孔爺爺慈祥面孔,相信那個時代,在復幼受教的孩子,都銘記在心。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d20100707&aid=7453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