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中秋節,何時變成「烤肉節」了?一說是在1980年代中期,有人覺得吃月餅太過老套,而且戶外賞月的漫漫長夜,烤肉可打發時間。加上當時兩家醬油廠商的廣告炒熱氣氛,烤肉遂「迎頭趕上」月餅和柚子,成為中秋節的主角。
甚至有人進一步搞笑,kuso版的中秋節由來說是在元朝末年,為了反抗異族統治,民眾在烤肉裡夾帶紙條,相約中秋當天起義。也曾有太年輕的小學老師不明就裡,在考試題目中,把「烤肉」也列入中秋節民俗活動的答案項目,可見中秋節烤肉的約定俗成的力量如此之大!
在「烤肉節」鼎盛時期,中秋的前後兩三天,大街小巷和騎樓裡就有人當街烤起肉來,更有縣市政府帶頭舉辦大型封街烤肉活動。稱「全民烤肉」亦不為過。
今年中秋節相關新聞之一,仍是大賣場的烤肉用具和食材業績大成長。但越來越多人呼籲,烤肉熱潮應有所節制。論「文化氣息」如何,也許太高調,但至少從環保和公共衛生的角度,烤肉活動不是人人歡迎。烤肉讓人吃得肥滋滋,方法不當還有致癌風險,不想烤肉的人則被強迫吸「二手煙」。今天聯合報報導風景區的「橫躺族」霸占公共設施,影響觀瞻;公園裡烤肉製造出的空氣汙染,也有同樣的負面效果。
所以今年如新北市和宜蘭等地方政府,冒著「不討好選民」的風險,禁止在公園或特定河濱公園烤肉,改為直轄市後的大台中也是「一市兩制」。當然有民眾覺得不爽,說要遠征可以烤肉的縣市。但這正是「中秋節變烤肉節」的諷刺。中秋夜不是應該到氣氛好、月亮看得清楚的地方去賞月嗎?怎麼變成專程去找烤肉地點呢?
政府不宜用公權力介入民俗,但把烤肉說成是中秋節的民俗不可改變,那也太誇大了。節慶要怎麼過,是每個人的自由。但中秋節如果只剩「一家烤肉三家香」的景象,甚至把公共地區弄得烏煙瘴氣,那是由活動變遷走向主題的變調了!中秋節別冷落了賞月的主題,若還有心顧及節能減碳,那就更加圓滿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