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9/10 22:53:04瀏覽284|回應0|推薦0 | |
當我還在台灣的時候, 河南省只是在我身份證籍貫欄上的一個註記, 我對她的暸解並不會比諸位多,來了大陸工作, 娶了個河南媳婦,才開始對河南有了較多的認識。 這個比台灣大4.5倍的地方, 但在大陸,她的面積只排十七位,人口近億, 確是個人口大省。 我太太是河南漯河人,跟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是老鄉, 漯河有所小學叫”許慎小學〞就是紀念他的。 河南是個產糧大省, 她要鬧了個災, 全國的糧食可能就要受影響,此話不假,上世紀59年到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河南受災最大,糧供不上, 連中南海〝領導〞都只能吃〝粗糧〞。 我對河南的認識, 始於2000年結婚那年, 因〝新婚燕爾〞常回妻娘家〝拍馬屁〞,去的次數多了, 多少了解了一些。 對於那些歷史的、地理的,各位有空上網看看, 在此不表, 我只說說我看到的。漯河市轄下有三區一縣,分別是:源滙區,郾城區,召陵區,舞陽縣,我太太就是舞陽縣人,舞陽歸漯河管, 所以您要問舞陽人府上哪?一般都會說是漯河。 舞陽離漯河不遠,自已開車就大半個小時車程,但漯河很〝都市〞, 舞陽的〝蓮花鎮〞就很〝鄉下〞,我老婆的娘家那片叫〝閻灣〞這個村顧名思義,姓閻的占大多數,左鄰〝馬灣〞村,右鄰〝半李〞村,有點〝左鄰又李(里) 〞的味道,這些名字都很〝鄉土〞,應該都有她的本義,我想地名大概是姓氐結合地理環境所定出來的。 在這片化外之地,百姓大多自給自足, 城裡面的〝大賣場〞在這是找不到的, 只有一些〝小賣店〞,賣些煙酒小日用品之類的東西。但每個月都會有〝趕集〞的, 這趕集的形式, 在這叫〝會〞。那是一種很古老的〝商業模式〞它是由一堆小販組成,有賣衣服的、賣農具的、賣鍋碗瓢盆的、補鍋的、補鞋的等等,這隊伍不小,賣的都跟日常生活有關。在平常鄉下見不了幾個人,但一有〝會〞來了, 那人就多了, 街道也熱鬧了起來。 我老婆娘家週圍是一片見不到底的平原, 沒山,火車到了漯河,則繼續往許昌方向北走, 沒灣進來,機場則在〝新鄭〞有二百公里遠,這也沒碼頭,高速公路跟鐵路一樣,一路往北走。我常跟老婆開玩笑說: 府上沒〝鐵路〞沒〝高速〞沒〝碼頭〞沒〝機場〞名符其實的〝四大皆空〞要發展都難。 我老丈人家,跟一般農村的一樣, 糧食基本上就沒買過,家裡的地一年收一次小麥,也都夠吃了,小麥收完後接着種玉米, 在中秋節前即能收成,玉米在這很少有人拿來吃,玉米曬乾,脫粒後的玉米大多來喂猪,剩下的玉米桿則當燃料,玉米莖則可做〝草紙〞看來玉米渾身都是寳,初來鄉下我鬧過笑話,玉米我吃過,但沒見過種在地裡的玉米,他們就問我這一棵玉米能結多少玉米, 我想玉米長的都比人高, 又〝林葉繁茂〞結上個十來個應該沒問題,這一說把他們樂壞的,其實一棵玉米就結一個菓,如有結兩個的,則第二個一定比較小。沒辦法城市人就是〝四肢不動〞〝五穀不分〞看來〝毛主席〞還是對的: 我們要多向農民弟兄多〝學習學習〞。 在早些時候,我丈母娘如果想給孩子們套個被子, 她就在地裡分出一片地種棉花,在我跟玲麗婚後還沒孩子時, 有年回娘家, 先交待過留一小塊地,讓我這〝城市鄉巴佬〞體驗一下農民生活。他們對我的〝職前培訓〞就10字: 〝庒家活不用學一看就會〞在夫人的監督下,種的就是棉花,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活,幹了就知道~~累人,我的課程是種棉花, 附代種黄豆, 地他們都先翻過了,我做的只是用鋤頭挖個坑,我老婆將種子放進去,在往前走一小步, 在挖一個坑, 將鋤頭上的土, 在覆蓋到上一個挖出的坑上, 就這樣不斷的重覆做,我一路鋤, 我老婆跟在後頭一路點,真是〝夫唱婦隨〞,種完了,汗我估計流了二斤。庒家活真不好幹,這點我是點滴在心, 從此吃飯決不浪費糧食。 河南人吃飯簡單,湯麵條就青菜就是一頓, 鄉下人少有大魚大肉, 除非家裡來了客人,左鄰右舍吃的都差不多。在大陸各大〝菜系〞中似乎沒有〝豫菜〞的訊息,的確我在外走南闖北多年,鮮少見過豫菜餐館。在河南吃的方面道有點像台灣, 小吃特別多,而且便宜,就拿晚餐來說, 在家不想開伙,離家不遠的街上多的是〝大排檔〞。我特別愛吃〝燴麵〞,人家是在你跟前將麵皮拉扯成麵,放在沙鍋裡用高湯加酥肉一起煮, 起鍋前放上一把金芥菜,不夠管加, 一買單也就六元錢,那沙鍋可不小,我好像從來沒吃完過! 還有一種小籠包,用筷子夾起, 像個灯籠,名:吊籠小籠包,一籠十只份量足,配碗湯也就夠了。百吉饃就是用火燒,配剁碎的紅燒肉夾着吃, 這玩意到了西安這叫肉夾饃, 有肉有餅食量大的朋友兩個也就飽了。 涼粉皮是用臉盆做模成型,成型後從盆中取出, 整個涼粉皮就像個臉盆狀,要吃的時候, 人家用刀從側面划開,在分條切成條狀,佐上香油,醋,等香料愛吃辣的朋友辣椒管夠,也就二元錢,不過這玩意沒人拿來當正餐用, 通常是〝下午茶〞的點心。 在這吃豆腐腦是沒〝甜的〞,要吃甜味的得另說先交待放糖,否則上來肯定是鹹的,這豆腐腦加芝麻葉我老婆最愛吃,熱乾麵是湖北人的最愛, 但在漯河吃的人也不少, 這麵到了台灣就叫〝麻醬麵〞,味道較台灣重但份量可大的多。 漯河的早餐也有特色, 主要是喝〝胡辣湯〞這湯在台灣不要說喝過,連聽說沒聽過,我在漯河第一喝後就上了癮,喝〝胡辣湯〞一般都配水煎包吃,水煎包六個一元錢,初嚐後結帳,總以為店家算錯, 一碗湯加六個包子,就二元錢, 太便宜了,後來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賣〝胡辣湯〞一般除了賣煎包外, 還賣油條及葱油餅,很少有人單喝, 好像配了上述東西,吃起來才來勁,有人說〝胡辣湯〞是〝穆斯林〞朋友發明的,這沒細究,但〝胡辣湯〞的確只有牛肉、羊肉,這兩種口味,這道不假。 當然在這吃東西也有麻煩,就是環境太髒,這實再也沒辦法,你很難去改變,我的方法就是, 在吃的時候, 把注意力放在食物上, 吃飽了馬上走人。 這算算我有三年多沒回河南了, 妮妮上了小學後機會更少。聽說〝胡辣湯〞一塊錢是吃不到了。 肯德基、麥當勞這類洋式的〝肉夾饃〞也入侵了漯河,必勝客的洋〝葱油餅〞也在這〝安營紮寨〞這些洋品牌,都在挑戰河南人對麵食的口味,其實這些洋玩意並不好吃, 人家賣的開,其實就是乾淨,環境好,而這點偏偏又是我家裡那地方的缺點,憑什麽人家要吃〝永和豆漿〞三塊錢一根的油條,不吃你一塊錢三根的油條,老鄉們要反思啊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