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1/17 22:07:59瀏覽683|回應0|推薦13 | |
2015年的每一天,一度覺得自己患了一種論文恐懼症,打開電腦,漫無目的地搜索,電腦上地文字檔案刪刪剪剪,有時真搞不懂哪些人講的是真的,不斷地在錄音檔案、逐字稿、文獻裡頭遊走,有些夜晚,寂靜的彷彿能聽見自己撲通的心跳,跟心跳共感的是敲打鍵盤的聲音,然後有一天在某個計畫案裡「聲音地景」這個議題圍繞之時,這本「搶救寂靜」好像給了我一個解方。原來沈靜下來的世界,有各式的聲響,時而忽略,時而警戒,時而高興,時而悲傷。 寂靜之間,有許多聲音,蟲鳴蛙噪,鳥語鯨聲,在視覺氾濫的年代裡頭,如果閉起眼睛,耳朵能聽見更多世界的細節。
而就書本裡頭提及的加拿大音樂家「蕭佛 R. Murray Schafer」在1979年在「世界調音」這本著作中,讓世人去學習了解我們身處的噪音世界,尤其是在工業革命後的世界,許許多多的環境噪音產生,例如大至在城市裡人潮熙攘的地鐵腳步聲,飛機起降的噪音,小至一間百貨公司所播放的歡迎歌曲,這些相對於視覺所宰制的世界,由視覺組成的地標功能,聲標也應地標而具備了在地的特質。 聲音地景在於聆聽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了解自然環境的各種聲音,諸如潮間帶、海洋、深山林野等,又涵蓋城鄉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是一種人與自然共存的文化積累。 在台灣的例子,例如台北捷運用列車進站的聲音,串起旅客與列車空間的聲音記憶,或者又比方說與台南未艾公寓合作的地中海藝術家以臺南日常生活為主題探索製作出「臺南 聲景地圖」,新聞連結。
身土不二是佛教用語,意指「因果報應」後延伸成支持本土生產食品的一個口號,一種意念。藉由藝術創作,啟發了在地聲音的保存,作者訪問了一名法籍藝術家,名喚澎葉生,他和太太蔡宛璇歷經12個月的聲音採集,完成了多聲道的聲音藝術作品,澎藝術家所關心的是「台灣的環境音」包括人文與自然的各種聲音,有些是日常生活中常耳聞的市場叫賣聲,或是日漸消失的傳統樂器演奏聲音,被藝術家忠實紀錄,並且演變成一個立體的聲音作品。 閱讀至此,我心裡的念想是,我是不是太關注於眼裡所見,而忽略的耳裡所聞? 整本書裡附加一片CD,收錄了台灣山林裡的自然聲響,城鄉日常生活的環境音,總會引發我的一些成長共鳴,又或者療癒紛亂的思緒,增添了對於生活的一些感想,也很希望閱讀部落格的你,能在片刻寂靜中仔細聽聽日常裡的聲音,真的別有一番風味。 最後附上台灣聲景協會所製作的聲景地圖。 相關連結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