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遊山玩水趣@遊台江內海---過四草湖
2012/08/25 00:16:58瀏覽788|回應1|推薦3

蟹舍1紛紛傍水涯,山窩鷄犬靜無譁。七鯤2海上濤猶壯,四草湖邊日欲斜。舊壘已荒臺沒砲,前朝餘恨戟沉沙3。不堪重話延平事,野老相逢一歎嗟。

注釋:

1. 蟹舍:漁人的家。
2. 七鯤:鯤,見莊子〈逍遙遊〉指海中的大魚。臺江內海連成一串的七個沙洲,因遠望像浮於海的大魚,閩南方言稱「鯤身」或「鯤鯓」。
3. 前朝餘恨戟沉沙:戟沉沙,典故出自唐.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形容經歷慘烈戰鬥之後的古戰場,斷折的戟沉埋在沙裡,磨洗之後依稀能分辨是三國時的遺物。前朝,此指的是鄭氏王朝,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曾與荷蘭人在此展開激烈的戰鬥。改朝換代後,當年古戰場出土的兵器彷彿也透露著時不我與的餘恨。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載於《臺南新報》第8838期。四草湖在今臺南安南區的西南端,原是臺江內海因曾文溪與鹽水溪口泥沙沖刷淤塞而形成的潟湖。四草湖曾有過輝煌的時代,光緒17年(1891)臺南知府唐贊袞《臺陽見聞錄》曾提到四草湖位於北汕尾沙洲的南端,與安平中隔大港,水勢寛深,從大陸內地來的大商船皆停泊於此。道光20年(1840)中、英鴉片戰爭爆發,臺灣兵備道姚瑩為了防衛臺南府城,曾在安平和四草佈設砲臺。大正11年(1922)日本人開鑿安平運河替代了淤塞日益嚴重的四草潟湖,從此四草航運旁落,逐漸變成寧靜平淡的小漁村。

作者簡介:

葉占梅。號恨生,臺南南社、桐侶吟社詩人。

 

遊山玩水趣@過四草湖 歷史典故

    根據維基百科的敘述:四草位於台灣台南市安南區、濱臨臺灣海峽,以明鄭時期歷史遺跡生態景點著名。

    1624年荷蘭人來台時稱為『北汕尾』,為荷蘭人正式登上安平(臺灣本島)之前的過渡小島。1887年清朝時期屬於安平縣外武定里。1920年日治期間,屬新豐郡安順庄大字媽祖宮下的小字。1946年安順鄉奉令劃歸臺南市管轄,,隸安南區。

    四草也是鄭成功登陸臺灣之後跟荷蘭人的第一戰場。目前四草大眾廟後方保有鄭荷戰爭骨骸。四草正好位在台江,因此境內有豐富生態,擁有紅樹林所形成綠色隧道(闢有觀光竹筏航線)、及溼地景觀,是台灣旅遊景點。2009年成立台江國家公園,亦一併將四草劃入。

    而台江內海17世紀台灣南部的一座大潟湖,簡稱台江。此湖位於台南海岸邊,是為台南市外海沙洲與海岸線中間所圍繞而成,長度約為數十公里。而內海中最大島嶼為大員。台江內海較大的遺跡是四草湖及鯤鯓湖。前者匯流鹽水溪、竹筏港、運鹽古運河、嘉南大排等河川,在安平及北汕尾之間出海,也是昔日安平舊港的所在地;後者則於戰後改建成為安平新港

    至於四草大眾廟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南區,是該區大廟之一,其址原為臺江內海北汕尾島南端。該廟原據傳是康熙年間臺廈道王之麟所倡建,奉祀島上孤魂,後改主祀鎮海大元帥陳酉。該廟於日昭和元年與民國五十年均重修過,而在七十三年改建成今貌,於七十六年安座。該廟現為鋼筋混擬土建築,由三川殿、拜殿、正殿、後殿組成,其中三川殿與鐘鼓樓為三重簷,正殿為五重簷,後殿則採閣樓型式,中央為圓形,兩側為方形。而在廟後有一圓塚,收藏鄭軍攻臺時在此戰死的荷軍骨骸。

坐船漫遊綠色隧道 心得感想

    四草因為四周長滿草海桐而得名。台江所指即是現今的鹽水溪、嘉南大圳及其支流,搭竹筏遊台江有兩條路線,一條需搭台江生態觀光船,一趟行程往返約70-80分鐘,全票200元、半票150元;另一條則是搭竹筏遊歷紅樹林綠色隧道,往返約30分鐘,全票150元、半票100元。整體而言,如果時間不是很充裕,又想看到代表性的河道沿途生態景觀,建議選擇搭竹筏遊綠色隧道會是最佳選擇。果不其然,還沒出發,我就已經發現了岸邊有幾隻招潮蟹,四草果然是個生態相當豐富的景點。

    搭著竹筏出遊,就像冒險家般刺激有趣,尤其行經排水道的綠色隧道這一段,就彷彿來到亞馬遜河般,難怪號稱為台灣袖珍版的亞馬遜河。美麗與豐富的生態景觀,讓人不時發出驚奇的讚嘆聲,這是生平在台灣少見的美麗景觀!

    水道兩岸五梨跤、欖李疊枝成蔭,而欖李小白花繁星般飛舞動,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鷺鷥輕飛,濃綠枝葉捎過髮絲,即使外頭是三十多度破表的炎炎夏日,此處彷彿與世隔絕,依舊涼爽愜意。不知不覺也已穿入綠色隧道,大伙也被這幽靜的人間仙境薰染得陶然欲醉!一彎湖水抱著湖中島,一大片海茄冬綠葉吹來涼風,途中竹筏停到水道中讓旅客盡情瀏覽泥灘上的招潮蟹樂園,雄蟹揮舞著紅色大螯,清白招潮蟹伸展白色的大螯悠閒暖和陽光,泥灘上招潮蟹有的為爭食而挑食,鬥敗者在泥灘上翻筋斗,小小彈塗魚滾了一身泥,水中泥地進進出出,一場活潑的生命情調令人看得神魂飄盪。

    陽光從綠樹縫隙流洩而下,樹影在不斷水中舞動著,約十幾分鐘行程已是柳暗花明,重見天日,領航的白鷺鷥早已飛歇在前方的泥灘上。盡頭是紅磚牆,是清代釐金局的遺跡,釐金局是三郊向通過竹筏港徵收通行費的地方,收費則是用來疏濬水道用的。

利用假日坐船遊台江尋根,自然生態之旅,實在是美不勝收的一大樂事。我遊山玩水去,享受遊山玩水趣!

 

我常常都在思考新詩到底是什麼?一首出色的新詩到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翻閱古今中外各類書籍,參考了古人對於詩的想法:

(一)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也,足之蹈之也。』

(二)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也就是說,詩歌的創作必須抒發情感,而語言又要精美,特別強調了詩歌的感情因素。緣情就是抒發情感,綺靡是指文字華美。

(三)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一也談到:『詩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諸身而足矣。其言動心,其色奪目,其味適口,其音悅耳,便是佳詩。』

(四)章學誠《文史通義》第三十五頁,詩教篇也有談論到:『學者惟拘聲韻之為詩,而不知言情達志,敷陳諷諭,抑揚涵詠之文,皆本於詩教。』

(五)朱光潛《詩的意像與情趣》:『詩是心感於物的結果。有見於物為意像,有感於心為情趣。詩的境界是一個情景交融的境界。這交融並不是偶然的,它必須經過思想和心靈的綜合。』

(六)胡懷探《新詩研究》:『人心中有了喜怒哀樂的感情,鬱在胸中,不能再鬱,於是要說出來;卻又很婉曲,很微妙的,不是尋常的語言所能發表得出。自然而然成了一種音節,這便是詩。』

(七)高明教授在《中國文學》中談到:『用有音樂性的語言文字,從節奏上表現情意,使情趣與直覺相契合,形成一種獨立自主境界的,就是詩。』

此外,佛洛依德在《夢的解析》一書中也談到,『每一首真正的詩都必須由詩人心靈不止一個動機、不止一個的衝突昇華而來,並且必須允許不止一種的解釋。』

我的想法是,新詩就像是心靈的讀白,感情的昇華,人的感官碰觸到萬事萬物而產生啟發,有所感悟,必欲一吐為快,因此必須藉由精鍊的語言,塑造出深遠意境,以寫出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作品。我自認為無法平空想像,因此在參與『大家來讀古典詩』活動時,我有規劃實地參訪新詩中的行程,我深刻認為讀萬卷書之際,更要行萬里路來加以論證。如此一來,我也才能透過情景交融,遙想當時作者寫作時的心情,與體驗各地不同的民俗風情。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8820572002&aid=6760859

 回應文章

andy
請問詩名
2012/09/26 15:11
請問葉占梅寫的這首詩的題名為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