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5 19:29:29瀏覽4766|回應3|推薦64 | |
前文請參照:造物主開的玩笑(上)美國「五二一末日」預言的「殭屍」威脅有CDC(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加持?簡述「殭屍蟻(zombie ant)」 「心靈控制」(Mind Control)是一個很大的題目。 而在昆蟲的世界中,似乎這樣的行為更為普遍,「求生」是一個重要的題目,而在這種基本要求之下,「寄生」(parasite)成為其中某些生物的重要選項。 以人類的感情而論,「自保」是個人以至於多數靈長類動物會考量的想法,多數溫血動物也能夠在訓練中表現更強烈的「求生」特質,所以家裡的貓狗會為了主人的歡樂與食物而表演逗趣的「戲法」(tricks)出來,曾見過有人飼養的寵物豬也能跳舞,而馬戲團之中常常出現的老虎、獅子、大象等動物,也具有如此的能力。 然而,在昆蟲的世界裡,感情的成分少得可憐,有些品種的昆蟲具備冷血的獵殺本質,能以其他的生物為滋養,特別以恐怖的各種黃蜂(wasp)為最。 上面這本Eric Grissell的專業好書《Bees Wasps and Ants》,書中介紹了許多蜜蜂、黃蜂和螞蟻,可以說是此類昆蟲的研究專書,縱然以家居花園附近的這三種昆蟲為主,但在細節裡面卻也詳述了牠們的可怖。 大約在三種昆蟲之中,蜜蜂完全不具備主動攻擊性,性情也非常溫和,所以能夠讓人類進行飼養,養蜂業在世界許多地方都非常盛行。 小時候有一齣卡通叫做《小蜜蜂》,大致不脫此類蜜蜂的特性,邪惡的存在往往就被賦予在黃蜂的身上,這也相當符合現實世界中的真實情況。 萬事萬物都具有各自的生存特性與本質,黃蜂和螞蟻就比較會表現攻擊性了,特別是黃蜂,多數種類還是肉食性或掠食性的,由於具備飛行的機動性,少數黃蜂甚至於會主動攻擊蜜蜂和螞蟻,並且「寄生」(Parasite)於後兩者的體內。 以「寄生」(Parasite)而言,在這方面不可不談談個人相當喜歡的漫畫書《獵人》(如下圖),書中後面的段落,在描述昆蟲藉由殺死人類的手段,進而改造這些人類屍體,並且將類似於「殭屍」(zombie)的屍體和螞蟻加以嵌合。 因此,漫畫中也稱之為「嵌合蟻」。 《Hunter X Hunter27》描述人類獵人的戰略,以及面對嵌合蟻的獵人工會高手落敗記,由於想像力會表現於創作之中,所以漫畫家幻想螞蟻可以控制人類屍體,說來也相當可怕。 於是,許多昆蟲的生存成為如何「擬似」人類的行為,譬如掠奪的法則,而生命也成為其中一種不可或缺的掠奪資源。 可以說,在所有具備想像力的創作之中,都不會遺漏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此類特質,就連在昆蟲的世界也一樣。 因之我總是在思考:生存是不是一種必須自私的行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或者,在發展性強烈受到侷限的時刻,從人類的演進史與歷史體系中,最常見的就是資源掠奪了。 而每當我從社會主義的角度切入,就會覺得某些太過於理想化的世界,所需求的不過是更公平的資源分配手段,而在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進化論演繹下,不得不被後者的剝削和攻擊性所摧毀。 上圖是簡體字版好書《本草綱目拾遺》古本新刊,這本書是清朝的趙學敏所寫成,內地版本裡面將很多細節進行解析,可以說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本好書。 個人對於中醫的瞭解不多,卻很喜歡讀書,從「拾遺」的角度來觀察,就是把前人的錯誤糾正、增補、解說出來,所以即使明朝萬曆年間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最知名,只要對照這本書,就會發覺後者的錯誤高達卅多個,語焉不詳的內容更多,而辯證的創作出發點,也顯示了清朝中醫水平已經相當高妙。 集大成的許多醫學專書,也是李時珍和趙學敏終身研究的圭臬,可以說北宋時期唐慎微那套《經丈證類備急本草》的後續,由於研究內容較為零散,因此在明清兩代就出現了後續的補充內容。 說實在話,《本草綱目拾遺》這本對我而言就像天書一般,由於只看了關於「冬蟲夏草」(書中稱為「蟲草」)的記載,所以大致上還可以發覺:清朝乾隆年間,藏醫與中醫已經有所交流。 從歷史的橫切面而言,清朝政治上的統一,也促進了後來一百多年的各地醫學交流與發展。 上圖為湖北蘄春縣雕像,李時珍可不是胡扯的韓國人哦,他是大明王朝時期的湖北人,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1/Li_Shizhen.JPG 看了《本草綱目拾遺》之後,對於真菌能寄生於昆蟲體內,就不會覺得多麼特殊了。 前文簡單介紹了<「殭屍蟻(zombie ant)」>,可以說《本草綱目拾遺》的解說非常詳細,甚至比哈佛大學的研究論文還要有意思,這種真菌普遍存在於高原地區的土壤中,只要蝙蝠蛾(Hepialidae)在泥地上產卵,土壤裡的真菌就會被幼蟲吃入體內。 冬蟲夏草也可稱之為一種「殭屍蛾(zombie moth)」,後者的真菌寄生於蝙蝠蛾(Hepialidae)的幼蟲體內,迫使這些蛾的幼蟲爬到適合的地點(適合生長的地域為高山雪線附近),形成蟲菌結合體的植物,冬天氣溫普遍低於零下,這些控制幼蟲的真菌就會運用「心靈控制」(Mind Control)讓幼蟲把自己埋在土中來保溫,表皮還會長毛,觸摸也能蠕動,非常神奇,而後到了夏天冰雪融化,這種真菌就會運用蟲體的養份讓菌孢冒出地表,成為一種世界上最特殊的藥材。 「殭屍(zombie)」不僅存在於螞蟻或蛾類,更多的研究指出:黃蜂是生物界之中最會利用「寄生」(Parasite)的物種。 譬如這幾年看到的資料,有的黃蜂會對蟑螂、蜘蛛、毛蟲進行恐怖的「寄生」(Parasite)手段,使得這些昆蟲成為黃蜂幼蟲的食物、蛹的編織者、幼蟲捍衛者等,其運用「心靈控制」(Mind Control)的能力絕對超越許多人的想像。 大陸新華網在O八年引述新浪科技的專文<揭秘入侵大腦的八種寄生蟲及其宿主>有初步的介紹: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8-09/24/content_10101142.htm 上圖為冬蟲夏草的檔案圖片,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7/Cordyceps_Sinensis.jpg 「寄生」(Parasite)的目的,大約也不脫這幾種了,就是以「心靈控制」(Mind Control)來謀求發展:吸食養分、變化行為、運用被寄生者的能力、進行散布與傳播下一代的功用。 黃蜂在這方面的能力很嚇人,牠們可以將體積大於自己的各種昆蟲和動物變為「殭屍動物(zombie animals)」。 好比蜘蛛這種螯肢亞門節肢動物,獵蛛黃蜂(Spider wasps,也稱為pompilid wasps或者spider-hunting wasps)能夠用毒針控制蜘蛛,並改造蜘蛛的織網活動,為黃蜂幼蟲製造一個蜘蛛絲的窩。 還有的黃蜂(這種數量很多,Maryland Bee也是此類黃蜂的一種)可以讓蟑螂爬到自己的巢穴,然後乖乖當幼蟲的飼料,所以黃蜂(Wasp)運用「蟑螂大腦外科手術」(roach-brain-surgery)來進行「殭屍奴隸蟑螂」(zombie slave-roaches)的報導在美洲特別多。 最恐怖的是一種黃蜂(稱為Glyptapantele),能夠運用毒針來麻痺毛蟲,然後讓這種毛蟲在幼蟲食用其身體之後,能夠完全變為黃蜂操縱的傀儡,作為黃蜂幼蟲的護衛直到死亡。 譬如黃蜂裡面還有一種扁頭泥蜂(Ampulex compressa)就以控制蟑螂為主,這類資料可以發現有大量的寄生生物殺戮史,此類黃蜂能夠完全操控宿主,捕獵大量蟑螂並使牠們乖乖前往孵化幼蟲的巢穴,藉此達到「殭屍動物(zombie animals)」集體被控制的效果。 上圖引用自內地新華網,驚悚的副標是<全身發綠的金小蜂(jewel wasp,黃蜂的一種)對蟑螂實施大腦手術>,網址為: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8-09/24/xin_2720905240931015659317.jpg 在「寄生」(Parasite)的能力方面,最厲害的絕對就是「心靈控制」(Mind Control),無論是讓那些「殭屍動物」(zombie animals)生或死,全都操控在許多黃蜂的意志之內。 這種手段最常見於黃蜂,主要是此類黃蜂具備注射毒液來控制獵物,並且進行改造宿主大腦的複雜工程,還因此出現了專有名詞「寄生心靈控制」(Parasitic Mind Control)。 據說此類黃蜂的寄生行為,都讓強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他的理論具有「弱肉強食」的法則,但若是比較黃蜂和許多遭到控制的「殭屍動物」(zombie animals)能力,後者絕對難以想像會被小小的黃蜂所左右。 附帶一提,「物競天擇,適者生存」(Nature selects,the fittest survives.)一句的原文翻譯,是大師嚴復如此解讀,譯文非常高妙。 或許寄生黃蜂的許多製造「殭屍動物」(zombie animals)的行為,真的使西方研究者大嘆「上帝並不仁慈」,因為在黃蜂的世界裡,能夠顯現的是「寄生智慧」(The Wisdom of Parasites),即便這種能力相當殘酷。 多數的黃蜂不會立刻殺死宿主,而是讓宿主被「寄生」(Parasite)之後思考能力痲痹,並且進行腦部的改造,因為黃蜂的體積小,龐大的「殭屍動物」(zombie animals)無法在被獵殺後安然拖回巢中,所以這類黃蜂非常聰明,就使用心靈控制來達到目的,讓獵物自己乖乖聽命行事。 直接修改「殭屍動物」(zombie animals)的神經網絡,讓宿主不想脫逃或反抗,這是多數黃蜂的特殊手段,牠們的毒液多數針對獵物的反抗度而注射入宿主體內,然後改變宿主的新陳代謝,譬如對氧氣的消耗量降低,以及神經傳導的速度減慢,就像很多人在被黃蜂的毒針螫傷之後的反應一樣。 氧氣能夠激發行動力,降低耗氧量也就表示,黃蜂希望受創者無法快速移動,藉以達到後續控制獵物的要求。 假如人類也能成為黃蜂的獵殺對象? 當然,在目前的地球上可能沒有這麼強悍的黃蜂,但按照這樣的理論來看,只要能想像的,沒有辦不到的,所以能夠掌控這種麻醉化學物質,就可以讓獵物產生「停機stand-by」的受控狀態,然後成為餌食。 下面的科學實驗影片,就是一種名為voodoo的黃蜂行為,解說很詳盡,看完可能會使人毛骨悚然,不過黃蜂能有如此的豐功偉業,不得不說牠們對宿主的逆向工程策略奏效,使得「殭屍」(zombie)得以跟隨牠們的領導而自願犧牲。 這類內容非常多,建議大家有空瞧瞧,上面影片引用自:http://youtu.be/7UkDMrG6tog 什麼最驚悚? 個人覺得驚悚科幻電影可能是一種,由於非常喜歡造訪各國的官方網頁,就看到許多有趣的資料,所以前一篇文章有CDC(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殭屍(zombie )」啟示錄,也不難想像驚悚的研究是否就在你我不知情的狀況下展開了。 或許,想像和現實是有差距的,有時電影的聲光效果反而比不上純粹文字的創意空間,在我寫這段描述的時刻,可能並非有意要驚嚇讀者,而是希望能傳達一種追求真知的精神。 人活著,也許很多人的生存目標都不明確,例如天天有肉吃(可參照電影《無極》的台詞),或者天天賺大錢(可觀看《賭神》系列內容),標的物各不相同。 以我個人來說,大致上也沒兩樣,但期盼能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閱讀、旅遊、賞玩,並且大量觀察有趣的新事物。 在這方面,電影滿足了我對於不同世界的想像,聲光效果可能比起枯燥的書籍擁有更大的吸引力,而在娛樂效能之外,更多的則是引發自己的思考。 就像《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內地譯為《生化危機》雖符合實際故事情節,但台灣參照的電玩名稱,似乎更能觸動聯想)系列電影,格主已經沉迷了許多年,演員本身的素養也是重點,我對好萊塢的濫拍效果向來大打折扣,此系列則屬例外。 是怎樣的一顆心,或是如何的惡意,勾勒出每個受傷靈魂的故事? 《惡靈古堡》的故事情節,其實並未完全跟著電玩遊戲的基調來走,而是用一種詩句般的預言筆觸來寫腳本,暗藏了許多神話傳說。 在一、二集肆虐各地的「T病毒」(Trouble的開頭也是T,這是一種象徵主義的表示方法),到了第三集的內容,就成為了「Extiction」(滅絕,這個字眼運用於恐龍大滅絕,所以副標題如此定義,就在於描述病毒造成人類的滅亡)。 復仇女神一般的女主角Alice(如上圖),終於逃脫了可惡的「保護傘」(Umbrella)公司控制,可惜她沒有辦法擺脫遭到「保護傘」(Umbrella)公司的監控,這種情況類似於「寄生」(Parasite)的黃蜂對宿主施行的手段,在被寄生的獵物體內進行改造。 所以,無論Alice到了何處,依然逃不出這場惡夢,「保護傘」(Umbrella)公司能夠藉由衛星連線來看到她的雙眼所能見到的任何事物,也可以用儀器來感應她的能力,並且鎖定她所在的地方,分批派人進行追捕。 「保護傘」(Umbrella)公司地下生化實驗室,除此之外還利用Alice的基因細胞來進行大量複製,並且以這些複製人來做多方實驗,因此她即使擁有超人般的力量與速度,或者特殊的感知能力,仍舊沒有辦法進行跟「保護傘」(Umbrella)公司的正面戰鬥。 病毒肆虐蔓延的後果,導致感染病毒的殭屍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因素,甚至連鳥類都變為殭屍,成群攻擊所有的人類。 基因突變的絕境,也就是人類滅絕的開始,「保護傘」(Umbrella)公司一方面想要運用病毒來製造超人,負面效果卻是完全無法控制失去神智的殭屍。 各地的殭屍、變種怪物依然出沒,「保護傘」(Umbrella)公司以為使用核彈毀滅遭到汙染的城市之後,可以清除病毒,但卻是完全消滅了居民,並且促使生化危機蔓延到周邊地區,造成地球的生物開始滅絕。 導演Paul W.S. Anderson的這段編劇相當精采,延續第二集《Resident Evil:Apocalypse》(啟示錄)的風格,並且有承先啟後的伏筆,在動作、恐怖、科幻的寓言中,透露的訊息卻是真正戰鬥的開始。 很多人認為電影拍攝到第四集可能會逐漸走入故事尾聲,但個人覺得這卻是個真正戰鬥的開始…… 第三集就是個端倪,Alice在成功脫逃後,經過了活體實驗和對抗殭屍的過程,她具備了全新的力量,覺醒的還有無法控制的超能力,可以移動物體與進行精神波,讓她感到非常害怕。 時間推後三年,在這段期間,全世界都慘遭殭屍肆虐,猶如世界末日。 頹廢、孤寂、離群索居的Alice,繼續在漫天飛舞的沙漠中流浪,荒涼凄慘的破敗景象,構成了美國中西部的人類困境。 倖存的人們組成了車隊,他們主要是之前逃出的學生和員警、特遣隊員、各地逃難的難民等,這幾十人的求生車隊,駕駛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包括校車、救護車、警車和油罐車一起行動,他們艱難地在內華達州的沙漠中行動,準備前往阿拉斯加。 尋找食物和水的過程,往往都只能維持最低的生存保障,同時還要避開殭屍,沒想到他們卻遭到殭屍烏鴉的攻擊,幸虧女主角Alice出現,並運用她的超能力燒死了滿天的殭屍動物。 這些人可能就美國僅存的生命,這種想法使得Alice感到憤怒,於是她乾脆衝入「保護傘」(Umbrella)公司在附近的地下實驗所,並且發現了自己的複製人。 這個世界,可能沒有真正安全的地方,在恐怖、震撼、壯觀的戰鬥中,Alice被攻擊而中和了體內的「T病毒變種基因」,在她慶幸自己又變回人類的同時,真正的戰爭響起了號角。 可以說,《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第四集讓人感覺熱血沸騰,拍攝手法採用了最時興的3D(三次元、三維的 3 dimensions)以電腦繪圖的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方式呈現,場景被拉到了日本東京。 電影的創新度依然很好,無數的Alice「分身」,也就是第三集出現的複製人,開始對全球「保護傘」(Umbrella)公司的地下實驗室進行攻擊。 由於和「殭屍(zombie)」的戰鬥,一開始化整為零、個別行動,是避免主力作戰,並且積小勝為大勝的消耗型游擊戰,女主角Alice後來採取的則屬於化零為整、集中優勢兵力、誘敵深入來進行圍剿的運動戰,這是四集內容的基本差異。 游擊戰變成積極作戰,是這一集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描述,也使人覺得新一輪的戰鬥會持續進行。 第四集原片名為《Resident Evil:Afterlife》,直譯就是大陸的《生化危機4:來生》,香港的翻譯《生化危機3D:戰神再生》特別有趣,而台灣的《惡靈古堡IV:陰陽界》就翻得很糟糕,乍看之下還會以為是鬼片。 翻譯人才的凋零,從電影或許就可以看得出來,當然按照之前的模式,也很難有所改變,只能回歸到故事情節中去尋求靈感。 因此看電影DVD的同時,Milla Jovovich飾演的Alice愈來愈有出乎意料的表現,並且還出現了電玩中的要角Claire Redfield(下圖左,演員Ali Larter),中間的Chris Redfield(下圖中,Claire的哥哥,由《逃獄》電視劇的Wentworth Miller 扮演),挑選的演員要角的表現都還不錯。 被病毒感染後的世界,Alice仍然在尋找倖存者,不過這次第三集的人物沒有出現,而到了美國西海岸的洛杉磯。 電玩之中邪惡的「保護傘」(Umbrella)公司,造成了全世界的殭屍問題,「T病毒」的汙染在各地繼續展開。 Alice與「保護傘」(Umbrella)公司進行全面戰鬥,本來以為洛杉磯是未感染病毒者的天堂,可是當她搭機到達時,卻發現那裡到處充斥著殭屍,她便與新的夥伴們一起合作衝出重圍。 當然,第三集劫後餘生之後,「保護傘」(Umbrella)公司並沒有補救或進行控制病毒肆虐的任何措施,反而找倖存者來進行相關研究,製造更多的變種殭屍。 破敗的城市裡面,女主角這回陷入被包圍的籃球明星家裡,可惜併肩作戰依然有挫敗,第三集帶著孩童逃難的Claire,身上被植入「寄生」(Parasite)的儀器,並且如黃蜂一般有誘使獵物集中的效果…… 這一段非常有意思,電影中的事實證明,殭屍題材還是能挖掘到新意,無論是廣義或狹義上的判斷,生存問題都是可以發揮的——只是更加恐怖、更加震撼,更加壯觀。 下圖是這回出現的新品種殭屍,以「寄生」(Parasite)情況而言,這是個最失敗的設計,主要是因為沒有就這種大型殭屍進行解說。 殭屍遍布的末日世界,可能就是如此,很多事情無法預料,但仍能夠想像。 《惡靈古堡》的同名電影公映,殭屍題材上升到科幻高度,這點值得觀察,而對於「寄生」(Parasite)行為的衍生角色,可以避免換湯不換藥的恐怖片風格,只是小角色被輕忽的後果,會減低整個故事的豐滿度。 以品牌地位而言,《惡靈古堡》第四集的創作確實是新的開始,風格上與前面的生化情節產生區隔,從城市乃至於地區性的毀滅,塑造成女主角Alice總是不停奔逃的脆弱形象,只求活命的觀察角度是狹隘的,因此電影氛圍無法突破,直到電影出了第四集,我更肯定的是:Alice還會有全面作戰的更大空間。 這齣系列電影究竟能拍幾集? 大概誰也不會曉得,但個人認為若要延伸主題,拍個十部都有可能,因為視角擴大,女角Alice具備的女武神形象,加上新的角色Claire和Chris兄妹出現,回顧一下第二集的Jill,如果我是導演兼編劇,就會將這些要角串連一氣,編導為全球作戰,甚至是外星作戰。 第四集的劇本,持續在進行生存這個影片的主題。 為了生存,黃蜂可以進行各式各樣的「寄生」(Parasite)行為,這是好萊塢最喜歡的主題之一。 而觀察老牌的《Alien》(異形)系列電影之後,某種層面來說,女戰士或者「寄生」(Parasite)創造的「心靈控制」(Mind Control)一直是主要的表徵,這方面岌岌可危的狀態,經過了三部電影闡述主題之後,新的發展可以避免題材的僵化和死亡。 這也就是《Aliens》(異形)之所以四部就草草結束,或者《The Terminator》(魔鬼終結者)拍了第四部,而第四集的內容同樣讓人罵翻的緣故。 創新,當然是有難度的。 如何把老舊題材翻新,讓人覺得能看出新意,並且想要猜測主角的意象,就是系列電影得以生存的主要因素,故事方面如何能保有原汁原味,還能塑造新看點,前三集的主題都是生存,而這樣的生存就是逃難。 簡而言之,生物的「自保」充滿了混亂、恐懼、逃亡、無助,無奈的人們想要在混亂的時代中找出自己的方向,但總是被逼得只能按照既定的路線行進。 所以看到Chris這個角色的出現,以及他的背景被塑造為特遣人員,加上前一集的Claire曾有短暫記憶喪失的伏筆,在女主角Alice喪失超能力的情況下,個人認為新的戰爭會從這裡開始引爆。 說點題外話:這個演員挑得很不錯,打鬥俐落,長得也很正派,在內地的觀眾緣強烈。 有一陣子個人也對他主演的《越獄》(Prison Break,也譯為逃獄)相當喜愛,這位男演員(Wentworth Miller)初挑大樑的電視劇很精采,有空就來介紹。 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看了上百齣電影和電視劇,這方面有不少感想,在此就不多說了。 對於這部《惡靈古堡》系列,故事上不再以生存為主題,這是可以肯定的。 若是以老套的「寄生」(Parasite)為主,觀眾會有厭煩和疲憊感,同質性的電影太多,講究「生化」研究的殭屍內容也不少,如果女主角繼續逃亡或被追殺,在發展上就站不住腳,而會走入諸多老片的窠臼。 可以這樣說,編劇的想法,大致上會將關鍵重點放在追尋真相,觀看過當年電視劇《X檔案》的朋友,應該都會明白我的意思。 真相在哪裡?往往見解各有不同,病毒既然已經擴散到全世界,揭開陰謀可能無效,逃避追殺也沒有看頭,所以故事的懸念在於主角如何面對「保護傘」(Umbrella)公司,摧毀「保護傘」(Umbrella)公司,以便能讓觀眾產生好奇心,讓拯救人類的可能性升高,將主題擴展到泛全球化的層面。 個人覺得電影塑造的不是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而是訴求「知識分享和急難救助全球化」的論點。 好比對白裡面,Alice說了一句「The Umbrella Corporation feel safe, they feel secure. They're wrong.」(保護傘公司使人感覺安全,讓大家有安全感。他們錯了。) 在生化研究壟斷的時代裡,是怎樣的一種念頭,導引出病毒的擴散,並且勾勒了人們變為殭屍的悲劇? 我想《惡靈古堡》系列的電影能夠進行剖析,在這個世界大家構築知識壁壘,或者不願公開許多政策庇護下的醜惡試驗之中,Alice的生存目標很明確,她想要活下去,作為一個人類,並且保有屬於人類的求知、求生存、求真相的想法,繼續對抗威力強大而壓迫感十足的生化公司。 因為「寄生」(Parasite)最可怕的不是肉體,而是操縱了人心,並且泯滅了人性。 (待續)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