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18 10:53:14瀏覽1770|回應4|推薦23 | |
全球經濟似已自2007年由華爾街延燒的全球金融危機與景氣衰退中逐漸復原,但七十九歲的經濟學家于宗先認為資本主義的反省並不足夠。他認為,資本主義的虛名需要好的監理制度規範,但規範受到資本主義的基石:「議會政治」與「企業發展」的干擾。這些基本問題並未見到檢討與修正,以下是訪談紀要: 問:全球股市、房地產及原物料上漲,消費者信心走高,經濟是否已經復甦? 答:尚未,至少要到明年才會慢慢恢復。2007年七月美國發生次貸風暴,2008年春天之後台灣才開始遭到嚴重影響。幸虧台灣人民儲蓄率高,很多人類似劉兆玄院長,承受了重大的財務損失,但並不影響日常生活,也就默默承受。 但高科技產業確實遭受嚴重衝擊。遠超過2001年網路泡沫破裂。台灣高科技業過度依賴美國訂單,美國經濟衰退,訂單大幅度減少,只得裁員、承受虧損。若不是政府重視並採取適當對策,加上中國崛起,現在還不會由谷底緩步復甦。長期看,台灣高科技業發展堪慮,「創新」是能否存續最重要關鍵。 問:您的觀察指標? 答:這次金融風暴除了少部分國家以外,全世界經濟都受到影響,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與資本移動是最主要原因。1929經濟大蕭條也僅只於美國和大西洋國家收到影響,沒有這次影響範圍大。這樣大的規模,勢必要等到明年才會逐漸穩定。 問:金融風暴留給歷史什麼教訓? 答:資本主義的虛名,至今兩次嚴重的金融風暴都由華爾街而起,以本次金融風暴來說,由於金融專家為了獲取更多利潤,發展出複雜多樣、一般民眾難以理解的衍生性金融產品,理財專員為創造利潤,就蠱惑民眾購買。 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是資本主義的基石。市場經濟鼓勵企業發展、民主政治就是議會政治,但企業家與民意代表政商勾結,政客選舉需要獻金,企業需要政策支持,拿鈔票換選票、拿選票換政策情況非常嚴重。 過去企業家白手起家,今天則靠資本優勢併購成長,一夕間就變成大企業家。資本優勢觀使許多CEO不擇手段獲取利益。譬如「委外」,這是非常壞的事情,完全是以剝削人力提高利潤。日本過去終生雇用制早已被人力派遣文化取代。 委外制度使工作人口缺乏安定感,而不願意養育下一代,造成社會少子化趨勢,人口結構老化問題將深深影響未來的經濟,後果十分嚴重。 美國政府傾全國之力救大型企業和三大汽車公司,那些每年虧損的企業竟然還分配巨額紅利,「公司都已經要倒了,執行長還坐領大筆遣散費,坐專機到白宮要求政府援助!這些事實反映了資本主義的虛名。 問:資本主義的改革夠嗎? 答:美國前聯邦理事會主席葛林史班認為政府應該盡可能維持自由經濟,盡可能不要干預金融運作, 結果造成次貸危機越滾越大,最後形成全球性災難。我認為自由經濟雖然可取,但好的監理制度十分重要。人類行為有太多變數,不可以太相信自動運行的機制。 問:有人認為,中國與美國(G2)將主導全世界經濟,您的看法? 答:這個結論下的太早。美國是非常現實的國家,這幾年雖然中國經濟成長率急升、持有美國鉅額外匯,因而給足中國面子。但是中國的GDP和現代化程度與美國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 問:您對大陸未來經濟展望? 答:中國歷史難得出現這三十年的安定,中國人也從列強百年來的欺辱中覺醒,十三億人口龐大的經濟規模動能已經起飛,動能一起來,是擋不住的。金融風暴雖然嚴重影響大陸對美國的出口,但內需仍舊強勁,可以維持本身的穩定。況且大陸對於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管制較保守,相較於台灣,並沒有受到衍生性金融商品這麼大的影響。 問:如何觀察大陸短期經濟的發展?有泡沫化的危機嗎? 答:應可維持6到7%的成長率,大陸以沿海各經濟區為基礎,逐步向西發展,路線是正確的。近年東北與華中的發展非常迅速,兩岸三通後,海西經濟區的發展也是重要觀察方向。 整個來看,大陸至少還有十年的發展。兩年前我就觀察過大陸房市與股市的泡沫化問題,當時泡沫的危機正如80年代台灣,但他們對台灣與日本的經濟泡沫化慘痛經驗,已有深切的警惕和教訓,採取了比較有效的對應措施,目前來看大陸的房地產不致於發生如日本和台灣的泡沫問題。 問:您認為目前ECFA的爭議? 答:那是政客無視於台灣民眾的需求,是非常愚蠢、無聊的。目前世界趨勢是區域貿易、自由經濟。台灣出口大陸第一、東南亞第二、歐盟第三、美國12%落居第四,台灣不簽署經貿協定,無異於化外之民。 台灣應該對自己有信心,大陸農產品價格比台灣低,但台灣許多農產品非常具有競爭力,譬如品牌稻米,售價很高,但品質夠好,就不怕大陸競爭。我們不進入區域貿易市場,無異自掘墳墓。 馬政府對於ECFA的論述論述不夠,應該多多宣傳ECFA的重要性、避免不同聲音的誤解,我認為反對黨應該以民眾福祉為重,不應為反對而反對。 問:您認為兩岸經貿應該盡量開放、完全開放抑或是逐步開放? 答:我認為不必擔心技術流失問題,應該完全開放。技術隨時都有創新與變化,自行車過去是傳統產業,現在還屬於傳統產業嗎?它已經是高科技產業。為何自行車可以維持技術優勢,台灣仍然坐穩產業龍頭地位?因為它能跟隨世界市場的需要,不斷技術革新,產品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保護主義一定造成產業落後,終究難免淘汰命運,但國家經濟已受重創。 問:全世界經濟都在快速變動,台灣的機會與威脅? 答:台灣機會很多。鴻海在台灣開放探親時就前往大陸發展,造就今天霸主地位。康師傅的崛起、旺旺集團、大潤發集團都是以大陸為基礎成功的例子。台灣經濟發展比大陸早三十年,有太多的成功的商業模式可以套用。製作冷氣水塔的良機在台灣非常低調,他的觸角已深入中國各大城市,兩年前有60個據點,今年已擴充到將近80個,成長迅速。他的價錢高,但品質好,已成為領先品牌。台灣企業可以大陸為基礎,進入世界。 問:以經濟學家的觀點,您對兩蔣時代、李登輝時代、扁政府時代、馬英九時代的經濟政策評價? 答:我對俞國華和李國鼎搭檔有十分高的評價,李國鼎負責發展,俞國華負責調控,一外一內,搭配的相當好。兩蔣時代在經濟政策上非常了解赤字與通貨膨脹的關聯,政府非常節約,累積了龐大的財富。當時所有重大建設和兩次因應石油危機的財政政策,都不需要發行公債,僅動用政府剩餘就足夠了。八零年代後開始有所變化,李登輝政府開始大幅擴充預算,不過主要還是使用政府剩餘。阿扁時代則開始使用特別預算等體制外的預算。馬政府時代地方政府負債開始巨幅增加。 問;政府負債對經濟有何影響? 答:絕對有很大的影響,公務員待遇十年沒有增加、企業界新鮮人的待遇跟十年前甚至更少了。 問:以您七十九歲高齡,思慮依然如此清晰,請問您的養生之道? 答:生活簡單、每天讀書、持續寫作保持頭腦清晰。 專訪:戎撫天 整理:呂紹瑋 採訪側記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于宗先1966年獲得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博士學位後不久,即回國擔任中研院經濟所副研究員,同時在台大經濟系執教,從此展開超過40年的經濟學家生涯。1996年退休後更是著述不輟,十三年來出版了21本書、發表30篇以上學術論文,更舉辦了一次東亞金融危機學術討論會,邀請十國經濟學家發表論文,出版了三本論文集。 他在研究室接受訪問,不到四坪的空間,幾乎全是書櫃,加上一張書桌、半套老沙發,就只剩下走路的空間。書櫃中堆滿了書,談話中,他常起身到書櫃找書,找出資料當佐證,動作俐落,完全不像79歲的人。 最近幾年,于院士專注兩岸經濟比較研究,先後出版了兩岸農地利用、股市、國有企業與國營事業、中小企業與個體戶、人口政策與經濟發展、通貨膨脹與緊縮觀的兩岸比較,他邀請大陸學者寫大陸部分、台灣學者寫台灣部分,由他總其成,作比較分析、政策平議與結論。 經過深入的兩岸經濟政策比較研究,他對大陸經濟發展的規劃與調控能力,有很高的評價,全球景氣衰退對中國經濟雖然造成一定程度衝擊,擴大財政政策救經濟措施短期也造成股市飆漲、房地產價格上揚現象,但他深信,情況可以控制,大陸未來十年的榮景不是問題。 小檔案 出生 1930年 學歷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博士、政大碩士、台大學士 主要經歷 台灣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現職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所長
(2009.8.17 刊於旺報)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