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05 19:14:26瀏覽1113|回應5|推薦12 | |
江陳台北會談已正式簽署空運、海運、郵件三項協議,四十天後生效,兩岸三通初步實現。目前媒體僅強調兩岸一日生活圈的形成,民進黨則聚焦在政治對抗,完全忽略了三通及經濟整合對台灣產業發展、經濟競爭力及就業機會與工資水準的影響。這是經濟戰略問題,我們必須問:政府準備好了嗎? 三通對台灣的影響,可以從四個層面解讀:
一、總體競爭力: 據國科會科資中心研究,兩岸三通後,台灣物料經由海運運送上海、廈門、香港後,再經陸運接駁,平均運輸成本可降低六成,運送時間可由六天減為兩天,有助台灣產品競爭力的提升,兩岸擴大連結後,台灣企業可更有效利用中國經濟優勢條件,擴大經營規模,打造品牌,成為世界級企業。台灣也有機會成為全球企業的區域營運總部,推動經濟升級。 另一方面,大陸商品價格原本就比台灣低,運輸成本降低後,進口比較利益更為提高,固然有助於國內物價水準的降低,造福消費者,但一些競爭力不足的產業將加速淘汰,可能出現另一波倒閉及失業潮。
高雄港也將面臨劇變,國際航商會將高雄港視為上海的「支線」,或是東亞海運幹線的貨櫃樞紐,答案很快會揭曉.。目前看來,除非政府採取有效對策,否則以前者可能性較大。
二、產業發展:三通將深化兩岸產業分工,勞力密集傳統產業、初級石化與資訊業、電腦週邊產業、紡織品、農漁產品等都將面臨嚴酷競爭的壓力。 但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台灣發展自由貿易港,進口大陸半成品加工後,以台灣品牌出口,賺取更高利潤。
三、工作機會與工資水準:三通將造成就業市場重大衝擊,兩岸經濟整合後,部份產業將加速淘汰,許多勞工將失去工作機會,他們未必有足夠能力進入新興產業。兩岸工資水準也會因整合而拉近,換言之,未來幾年,台灣勞動 薪資可能降低,勞工更苦的日子要來了。 四、人員移動:三通將使兩岸人員的移動更便捷,成本更低廉,陸客來台觀光可望大幅增加,造福台灣觀光旅遊業。不過,三通對兩岸人員移動的影響,絕不如此單純,兩岸經濟動能存在明顯落差,除非政府採取積極作為,未來很可能是工作人口移往大陸休閒人口移往台灣,台灣會不會成為中國的宜蘭?並非危言聳聽。 「江陳會」已確定明年將舉行第三次會談,就兩岸金融合作、經濟關係正常化及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框架進行協商。兩岸經濟將加速進行整合,對台灣而言,可以如民進黨的思考,其中充滿危機與風險,也可以如國民黨所宣示,是台灣大利多。危機乎?機會乎?其實要看我們如何因應。 首先,政府要以大魄力帶動經濟成長動能,台灣經濟將同時面臨兩個風暴:與大陸經濟整合帶動經濟轉型,及全球金融海嘯帶來的景氣衰退,挑戰極為艱鉅。這幾天,日韓相繼公佈提升景氣追加方案,日本追加相當九兆台幣、韓國追加二千八百億刺激景氣。在台灣經濟大轉型當下,政府如能提出類似當年李國鼎推動科技產業時的導引政策,以台灣企業的企圖心與打拼精神,一定可以創造出一片天,實現以知識密集服務業為主體的經濟新面貌。
部份產業加速淘汰後引發失業潮的問題,政府亦宜及早規劃因應。未來幾年大型企業可望加速成長,中小企業及傳統產業處境更為艱困,貧富差距也會擴大,政府也需要全盤規劃因應。
馬政府成立半年來,積極推動兩岸和解與開放,方向固然正確,也是為所當為,但馬政府似乎認為方向對了,事情就對了。事實上,任何公共政策的成效都有兩面性,好的公共政策,一定要搭配好的導引政策,才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全球經濟正陷入衰退風暴,馬政府此時推動兩岸三通及經濟整合,固然是歷史的趨勢,長期而言,對台灣經濟應該是利多於弊,機會大於威脅,但如果因應不當,人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政府要面對的就不僅只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更是棘手,台灣的統獨爭議將愈燃愈烈。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