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01 12:22:01瀏覽1412|回應0|推薦5 | |
這幾天有個師大學生為了做直銷而決定休學的新聞,在新聞報導的過程中,我對師大學生的幾個觀點與說法有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就是「做直銷能賺錢又能幫人,為什麼不能做?」,結果父母的回答是學生被直銷商洗腦了,這樣的溝通過程就像是一場爭執不休的鬧劇,如果這個問題發生在我小孩身上時,我該怎麼回答,才能引導出一個比較完整的觀點,然後彼此之間都得到一個具備深度與寬度的人生選擇。 當這一句話「做直銷能賺錢又能幫人,為什麼不能做?」出現時,我想我會認真把這句話拆解成比較有深度的問題來反問,比如:你覺得只有做直銷能賺錢嗎?你覺得只有做直銷能幫人嗎?你真的完全了解你現在接觸的直銷事業嗎?這些產品與經營團隊是作特效的電影科幻片還是明刀明槍的真實紀錄片?我覺得如果這些問題對方聽得進去的話,可以得到一個冷靜的情緒,因為對方有一股對事業的憧憬與熱情,這種類似情人眼底出西施的迷戀,如果不能安定下來,無法讓對方去冷靜閱讀事實時,所有的言詞也只不過是馬耳東風罷了。 當冷靜一些後,也許可以談一些商業原則,就是保護自己與家人,也確保合作廠商是否言行一致的一些商業作法,我用問題來表達: 原則一:這個事業是你真正喜歡且擅長的嗎? 在人生長的環境與成長的過程中,這個想法與做法衝突的事實屢見不鲜,喜歡打籃球卻不擅長得分、喜歡跑步卻跑不快、喜歡自己壯碩卻只想吃睡、喜歡子女承歡膝下卻不奉養父母、喜歡當業務卻只擅長做研發工程師、喜歡當歌手卻只擅長寫詞曲;這種想法與作法矛盾的案例太多,請自行舉例即可;在這個自由的經濟社會中,男女都要慎選佔據自己下半輩子時間的事業,只要不傷害自己與別人,花一些時間與金錢來試探看看自己喜不喜歡,確認自己能擅長的專業,我認為應該是值得的,只是人們通常喜新厭舊,喜好會隨著個人的想法與機運而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選擇事業時,在決定投入時間與金錢時,也必許採取一些保守的作法。 原則二:這個事業能區別工作與投資嗎? 這兩者最簡單的區別就是無論多好的工作一停就沒錢,而好的投資可以自動幫你賺取收入!所以當直銷廠商說花錢進貨是一種投資時,只是一種業務說服客戶認同的觀點罷了,除非有把握銷貨出脫獲利,不然不該花錢買進任何東西!回到原本的問題,其實直銷事業的工作內容就是:學習產品知識、持續開發客戶、為客戶準備一些臨時庫存、開發新直銷商和培養直銷人際組織;而為了學會這些工作內容,有必要捨棄取得大學學位嗎?會不會浪費得到另一種工作內容的機會?因為你會發現,在以上這些直銷工作如果停止了,收入仍然會終止!再來談投資,我個人是覺得投資這個名詞已經被濫用了,因為繳學費不是投資,吃有機食品也不是投資,聽到明牌就買股票也不是投資,投資必需獲利!我想引用羅伯特‧清琦在富爸爸一書中針對賺錢的四種角色中對投資者工作的舉例: 「如果每間房出租妳都要賠錢,請問你能擁有多少間這樣的房屋;如果每間房出租都能賺錢,哪你能擁有多少間?當然是越多越好」 終止無法獲利的爛投資標的,尋找與創造新的投資標的,我想這應是在未來亟需創意創新的網路經濟社會中一條必要的求生法則。 人的情緒永遠這類型溝通的弱點,然而預防的方法就是要避免無知,無知就容易被誤導,一但誤導後所帶動出迷信般的熱情,反而無法跳脫出自己的心理盲點,而一錯再錯,如同神棍騙財騙色的社會案例、每次選舉的基本教義派,被人利用還不自覺,也難怪佛陀會說要用智慧才能渡過這暗潮洶湧的人生苦海。
附註:佛陀曾提「般若波羅蜜」,般若意譯智慧,波羅蜜意譯到彼岸,故譯為用智慧渡過此人生苦海到彼岸。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