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見性成佛──論「一悟即至佛地」
2008/07/08 22:02:56瀏覽2629|回應1|推薦0

佛法本無諍,唯今禪門有「悟後起修」之說,乃教門之方,雜擾摩訶般若行門之徒;試分析之,並導以禪門正悟,還本來面目。

       

「開悟等於見性,見性不等於證道,證道不等於成佛,故須悟後起修」;(至於說見性不等於是開悟的本論不予置評)這是目前台灣幾個號稱禪宗門下的大道場普遍所持之論,因此所謂「見性成佛」一說並不是見性的當下就成佛,而是見性之後再漸漸成佛(煩惱分分破,法身分分見)。現將當今某代表性大和上的教法整理如下:

禪宗的目的就是要開悟,悟了以後,才是真正算是修行。悟什麼呢?就是悟心,心即是道,悟了這一念心,就是見到了自己的本心本性,這個時候,心就定下來了。

開悟是參破第七識,就是破了我執屬於見道位,就稱之為破初關。

開悟了還要修,開悟了並沒有了生死,悟後起修才是真修,然後再用參話頭的方法破除法執,把我們八識田中種子破除,這個時候就入聖位了,這樣子就能了生死,所謂煩惱分分破,真如分分現。如果我們再繼續用功,就是破生死牢關。生死牢關是什麼?就是破無始無明,破除了無始無明,才算究竟契入了清淨法身。

大和尚如上方便說,且讓我們看看禪宗六祖慧能如何說:

「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頓漸品)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中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般若品)

比較近年來禪宗道場流行的說法與慧能對見性的定義,有明顯的不同;其差別是,明清以後的禪門參考了歷來禪宗的公案,並企圖和教門的理論融通,而設立了禪宗三關的位階,並將見性這個名相,指為破本參或破七識(估不論破七識在佛法上說法的妥當性);因此必需悟後起修(因為八識田中的習氣種子未除;無始無明未破)。

問題在於,如果宗門的見性和教門的見道位相同或可相比擬,則所謂的教外別傳,就沒有實質存在的特殊意含。但明明達摩東來傳不落階級、廓然無聖、見性直指的心法。見性之說應依公歷史上禪宗證悟大祖師的說法,不能因為參學者根基不利或功夫未熟而強立方便階次之化城。因為一但落入階次,則有高低,有高低就有定位,有定位就有行者之我相,進而人、眾生、壽者相等;如此欲出眾生於迷,反增其葛藤,此禪宗大祖師所不為也。

既然在認知定位上有了出入,則何妨略加釐清。

一般教門所見道,是八正道之正見已立(見修行之正途或建立正確的修行觀念);此時,行道者與所行將行之道仍是二,因見道後纔開始修道之途。以此為開悟的定義,當然需要建立悟後起修;而且最少需要一大阿僧祇劫(自初地菩薩起算)的不退修行纔能證無生法忍。而依近代流行禪宗道場的說法,開悟是破本參是破我執是見道位,但尚未了生死。唯若問,破我執後,修道者是誰?生死依誰而立?行者若真破我執,則已能「不執我之生死」,豈有不能了生死的!蓋實因有我纔有生死,若證無我,則輪迴祗是業感緣起,誰來生死?自能不求了生死,生死不相礙。依此而推,所謂的破本參,實尚未破我執而名破我執;實尚未證果而名證果,實未開悟而名開悟,反比較接近教下見道位。或說法師藉教門的見道位的內涵來向弟子說明破本參的境界;但依法而論法,禪宗的見地不同於教門,如此勉強附會太方便了些。

有人認為破重關就是破法執,破了法執之後,再破無始無明(或空執)或破牢關;破了牢關纔契入清淨法身。於此悟後所修為何?所修者破除第八識田中之習氣種子。若再問,我執破後,第八識中的種子是誰的種子?以何為界?除到何種地步算是盡除習氣或破除法執?若說我執已破習氣猶在,其以習氣之行是否再薰入八識種子,如此之行何時能了?

所謂見性,自然是見本性,然本性不可見聞覺知得(維摩詰經“法離見聞覺知”)亦即非對待而得,因此纔有「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楞嚴經卷二)。禪宗的豁然頓見本性,是了達見就是性用,見性不二,所謂的「見性者」在頓悟的當下,已然消歸自性,外相上雖仍暫有身與心,但本心上實無四相之差別,既已入不二門,便不再有自他、迷覺、凡聖、修與不修等對待的問題。這樣的開悟見性者還要不要修?答:「可以有修行的行為,但沒有修行或不修的念,也沒有我開悟、我見性的實念。」

若問,既然「見性成佛」見性者是否就是佛?這裡確是有釐清的必要。要知佛是為在迷的眾生而立的方便名,一般公認的佛,是經過八相成道示現而能教化一三千大千世界令眾覺悟的教主;如此在此世界近刼的時空除釋迦牟尼佛外,就是當來下生的彌勒佛纔有佛名,其他見性者均無佛名。然見性者雖不名佛,就實際而言亦同樣是大覺者。在其他眾生看來佛和見性者和一般者人其沒有兩樣,就像釋迦牟尼在印度的當時,凡人看來他也和常人沒有兩樣。實際上他們的色身確實也和常人沒有兩樣,同樣要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面對他人和一切眾生的無知和痛苦,他們的也一樣有難過、婉惜的心情。那麼佛和眾生最大的差別在那裏?就是開悟。悉達多在菩提座下睹明星而開悟,為甚麼他開悟就成佛了?其實,人開悟了就成了大覺者,這是「見性成佛」的本意。至於為什麼祗給釋迦牟尼佛的名號,那是因為尊重一個學校一個校長,以方便教化,以免學生無所適從;雖也有其他教授之見地等同校長但不名校長。眾生一但見性開悟,他便和佛一樣有引導其他眾生也達到和佛陀無二無別的大開悟的能力(但不一定具足因緣)

若就實而論,連說開悟者之說都是多餘,是迷者的囈語。人們可以視見性開悟者為人間希有之寶,但大可不必把開悟者視為神聖者(神聖者是就世俗之最高價值而言,開悟者則是出世之途的過來人,非凡夫非賢聖行是為菩薩行,何況佛行?)。真正見性者不會因為世人尊他而喜,反會為世人迷他而悲。開悟見性著,「大」事已了,是真正的平常人,是絶學無為的閒道人,世人一切神聖價值的推崇或最無稽的污衊都不能動其心;他祗作本份(願)事,「遇緣則施、緣寂則息」;國王中有他、販夫走卒中有他、黑白道中他也可藏身(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所參之諸多善知識)。

當人把成佛當成自己生命或修行的最終標時,他同時也就自陷於把佛神聖化的迷城中。學佛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於成就一切眾生中求;見性者於一切法中見,於念念中見,則佛名非佛名何又足論。

至於見性後是否仍會退轉,則還是要回到所見之性為何。若見有所見之性,則必會退轉;若有我見性、我開悟,則必會退轉;若見性是見大光明清靜之相,則必會退轉;若見性是心念如如不動,則必會退轉;若見性是入一大定境中,則必會退轉;若見性是入於空定,則必會退轉;若見性是見空性,必會退轉。以上之所謂見性均仍祗是意識清靜之影現,或定力稍增之反應,不得等同於禪宗之見性。禪宗之見性,若要勉強附會最少等同於教下之證無生法忍(證知一切法本不生之般若空慧);無生法忍就是不動地菩薩(八地菩薩)以上的心境。得此空慧,那還有退轉的問題?若有人自謂見性還有退轉,那是未見言見,未證言證,犯大妄語過。

見性者知自身暨世界的一切祗是相對的緣起法。既是緣起即無實性,幻境相中,雖似有上下進退,但究竟是虛。唯若世界是幻,何者為實?曰:認實者幻,了幻即一切實。金剛經「見諸相非,即見如來」豈不直指?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faiminsun&aid=2024040

 回應文章

see7di
2023/12/02 13:29
受教了,感恩分享(see7d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