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簡白
2008/07/06 17:53:00瀏覽3091|回應0|推薦0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音直譯詞,若意譯則為無上正等正覺,被認為是佛陀的無上普遍圓滿的覺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得佛的智慧,也就是佛教門所說的成佛。

坦白說,一般學佛者,從這樣的名詞中並無法得到對佛陀智慧的任何進一步的瞭解或體會,只會覺得佛的智慧是遙不可及的廣大圓滿,不可想像,無法體會;甚至產生分離感,自認那種智慧覺悟是此生不可能逹成的憧憬。試著查閱相關辭典或經典,也無太多著墨。產生這樣現象的原因大概如下:

一.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陀內自證的圓滿覺悟,佛陀本身在經典中沒有明白的介紹,其他佛法教師自認不是佛,不便代說,也不一定有把握介紹地恰當,所以不多說。

二.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是圓滿的覺悟智慧,已屬不可思議,除了佛以外無人得此智慧,即使說,聽者若未逹佛智,也必不知所云,所以免說。

三.          若加詳說,恐學人以自解意惴度佛智,反成法縛,故而不解說。

四.          其實佛在多經中介紹佛智佛能佛力時早已明示,在華嚴經中更藉諸大菩薩演出展現此佛覺慧;只因內容浩瀚無邊如海,學者祗能識取局部,無能觀其全貌,故說了對聽者等於無說。

五.          過去尚未有因緣利用簡白的方式說,待後因緣成熟再說。

今或有因緣故試說;然言說本無實義,旨為去障除惑;望聽著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隨分受用。

不依經論說,不依傳統套,今就佛圓覺之「位格」解,就可以觀照的操作定義說。

首先,為什麼佛圓覺智會被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正等、正覺幾個字實際上已將佛圓覺智明示於人。

佛者覺也,佛陀大覺者也;覺是什麼呢?什麼又是正覺?正覺在於檢別一般見聞覺知意識作用之覺。見聞覺知之覺,是從五醞身心為中心出發之覺,是妄覺、是緣起心、是感覺,不得稱為正覺。換言之,一般意識的感覺或知覺雖然與正覺的覺同名,但位格並不一樣。所謂位格不一樣是指,正覺的覺較感覺的覺的位格更高。位格的差異不在於說明其特質不同功能不同,更表示其存在範籌的不同。就心法操練的初學者而言,可以如下體會:當自己的身口意在作為或感覺的同時,有一更上位同時參與(不是有意識的參與而是本來不離)並了知身口意在做什麼的能力。這個能力具有光明覺照的作用,但它不會隨著感覺或心念而變化也不會隨著身心遭遇而變化,祇是融入身口意業又能光明覺照了了知見而已。見聞覺知隨著內外情境(諸多因緣)而呈現不同的型態樣貌,當下了知這些變化的過程的正覺是不動的覺。禪宗六祖慧能所說的「動上有不動」和自性三皈依中的「皈依自性覺」就是指以此正覺為依歸,而不以見聞覺知所造之諸境相為貴。(這是可以練習操作的)

正覺是佛的圓覺智慧的基礎位格;其次解釋正等正覺。

正等需同時具有幾個面向:

一.    平等(無高下之心)

二.    性等(體性不二,不空空)

三.    無不等(遍一切等,任舉一法皆等)

正等正覺是說,這個正覺性與所有一切法性是正等無差別的,如果祇是一種不動的覺,但此覺光和光所照的對象不是正等,就不是正等正覺。因此,此正覺非我之正覺、你之正覺、菩薩之正覺,而是正等正覺。雖然在位格上說正覺各見聞覺知之覺不同(位格的概念是認知上為了區別法相而設立的,仍是從意識心為對象而說),但從正等正覺的立場看,見聞覺知即是正覺。圓覺經中說「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正是從如來隨順覺性的立場而論。正等正覺不是修來的,修來必有高下,它是在行者在般若深觀過程中發現的,是本心的具足的能力。般若心經說依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一位行者依教奉行而證正等正覺時,發現其「所依所證與能證者」正等正覺而已。

「無上」有窮究至高之詞意,但不可單獨特立(百尺竿頭未為真),必與正等正覺齊用;若獨立用則成孤高,不遍不圓。無上是指此無有比所證正等正覺位格更上者。任何十方三世諸佛之圓覺也無超其上。

綜而言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覺,覺悟到本心即是佛,一切眾生心即是大圓覺海,性相平等。這樣的覺,人人有份,各各圓俱,因發掘利用的程度不同而受用不同。祇這發掘利用,卻不是有為的以覺為目標去開發(一切賢聖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反而是自問,什麼障礙了覺的顯用?有能力發覝「覺」的是什麼?就這個能問的是什麼?

學佛除了皈依常住三寶外(佛法僧外),更要皈依自性三寶(覺、正、淨)。六祖慧能說得更明白,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正、皈依自性淨。參看看,自心中符合覺正淨特性的是那一個?符合無上正等正覺的又是那個?如不明白如何皈依呢?怎知你依的是真還是妄?有能力行般若波羅密多的又是誰?(若背書說是觀世音菩薩,則連門都還沒看到。)

  千萬不要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想像成好比全能的神或比神還更高的佛的智慧,如此則自障菩提。雖然在位格上說是遍正知,郤不是要行者去想想遍正知是如何如何!而是當行者於內在有所悟時用來檢視一番,悟者是否當得(符合)無上正等正覺的位格。若有一絲毫未契,則不可儱侗自可,更應奮起再深究,得免自誤。若能得機,一念相應,法王全靈。則能自證大乘了義經「以無所得故得」之諦語。

  以上是合參祖師法語之心得,非一人自悟,祈有助於同道共參。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faiminsun&aid=2017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