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10 22:28:40瀏覽1381|回應0|推薦0 | |
「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 本句經文出自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是維摩詰居士回答文殊師利菩薩探病過程中法談中的一句。維摩詰是在家的長者,但智慧通達辯才無礙;釋迦牟尼佛說他是從東方阿閦佛(不動如來)國度來娑婆世界度化有緣的大菩薩。有點類似是從別個國家大學特聘的最高級客座教授,平常不開課,但針對碩士博士班的研究生,甚至其他教授做隨機的各別指導。又有傳說他曾在別的世界擔任過圓覺大學校長(早已成佛號金粟如來),任滿退而不休,乃遊歷各佛國,幫他方世界的圓覺大學校長(住世佛)敲邊鼓。總之維摩詰居士和觀世音菩薩(正法明如來)一樣都是成過佛(當過校董事長兼校長)再回頭當教授的大菩薩。他的智慧當然不比佛陀稍遜,甚至更犀利。(當校長的總要考慮週到圓融一些)在維摩詰經中他曾對佛陀的十大弟子(助教的角色)和菩薩們(教授)說了許多還蠻辛辣的話(像是禪宗祖師一樣向上一著,腦後一搥,捉摸不得),將他們一個個說得啞口無言或不知如何是好。(當然這些都與佛法的見地和修持有關的重點) 瞭解「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的義涵,或對當前自認是大乘佛教的行者(即菩薩行者)會有些許啟示。 從一個人(其實不祇是人)發願學佛自覺覺他,便進入了佛教完全大學,因修學者心性智慧的開展或菩提心成長的狀況分為:凡夫菩薩(初發心到十信位)、賢位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位)和聖位菩薩(十地位)。按這樣的分級分層,理論上祇要你發心學佛,甚至包括沒有因緣學佛的眾生,總離不開凡夫或賢聖的心智層次,當然也就離不開凡夫行或是賢聖行的範籌。這是一般正規佛教大學的分級制度;但顯然,維摩詰居士認為太僵化的階層定位,反而不利於圓覺之道的實踐,太在意自己的級次,可能的結果是忘記了覺悟的體性是不能分的,是不二法,當一個行者心中,還存著我仍是凡夫祇能做到這樣,或我已得到了賢位或聖位菩薩的體悟和能力就該如何表現;則表示他沒有真正入佛門,真正的佛門是不二門,沒有凡夫是如何,賢聖又另外如何的問題。既然未真入佛門,當然不能稱為菩薩。真正的菩薩行,是心中沒有凡夫行和賢聖行的預設;如法行、隨願行、無所住行、無畏行…但就不是凡夫行或是賢聖行。 常會看到一些似乎非常謙虛的學佛人,知道某些有德行的大修行前輩自稱是凡夫,就想像「連那些知名有德的大行者都自認是凡夫,那自己豈不是凡夫中的凡夫。既然自己是凡夫,佛法中所教導的那些甚深法行,祇有賢聖菩薩們纔做得到,凡夫沒份,自己既然是凡夫也就不要妄想要能信受奉持那些甚深微妙法,若能從去惡行善佈施植福認真做好就不容易了,其他的就靠佛菩薩的加持,看有沒有機會往生善處。」這些學佛人真會讓維摩詰居士為他們痛哭流涕,進而想拖出去痛打三十杖。為什麼要那麼在乎自己是凡夫還是賢聖?說穿了還是太在乎自己。這些人是皈依凡夫的自己而不是皈依「覺正淨」三寶。 其實那些自稱是凡夫的大修行者,是外現凡夫相,內密菩薩行的真行者,是真大丈夫;其心中早已由自性三寶作主,說色身是凡夫身,也沒有妄語。反而是一些自以為居於賢聖位當表現賢聖行者正如金剛經所言尚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不是真菩薩;尤其自以為是凡夫者更是辜負已靈,為自己找了個永遠在佛法修學中留級的理由;是真可憐怋者。 真菩薩行,可以是凡夫行,可以是賢聖行;是不是菩薩行(真入佛門的行者之正行)的關鍵不在於相而在於心。知心本無定相,則能不著相,則能見諸相非相,自然能見凡夫行相與賢聖行相為非相,故能不著凡夫與賢聖,是名菩薩。 維摩詰的話意是,不要想從凡夫修成賢聖,這是一種不究竟的見地。反而要去認清凡夫「我」是假的,我是菩薩的「我」也是假的,祗有行者那不受凡夫或佛的概念所限制的自在心,能出污泥而不染、能下煉獄而熾、能居天宮而不受樂、能不動本際而遍法界,纔是菩薩能自覺覺他的真本錢。你悟到那心了嗎?維摩詰居士如是問。若是,換你來當維摩詰。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