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26 17:12:13瀏覽691|回應1|推薦32 | ||||||||||
引用文章李家同看國豪:被放棄的孩子 「廖國豪來自一個不完整的家庭,家庭教育的功能不佳,政府、學校、老師就更應負起品德教育的責任,讓他在校園裡獲得認同與自信;大人們若僅是兩手一攤,就放棄學業低成就的孩子,未來就會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李資政的看法,站在「班級經營」及「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理論上完全正確。但實務上呢?老師是人;不是菩薩! 不可諱言,廖國豪的確算是一個「精明」的學生,深諳學校通報「中輟」的流程,總是會在關鍵的第三天出現在校園之中。其實,類似廖國豪這樣的遊走中輟邊緣的學生比比皆是。縱使學校導師、教官或輔導老師再如何對這類學生循循善誘,重點還是得看這些學生自己是否願意接受這些「善意」。 某所學校對這些特殊學生的處理方式,號稱必須以「輔導工作」為主。然而,就如同前面所述說,學生接不接受,重點不在對其進行「輔導」的老師付出多少關心。甚至於他們會認為老師們對他們所付出的關心,是「雞婆」、是「約束」,更有甚者,則是認為「千錯萬錯,一切都是別人的錯!」筆者就曾經聽聞,某班級的問題學生,公然於上課時間在座位上「自慰」!該位學生不但不認為自己有錯,甚至還把某位女學生拉到廁所強迫對方為其「口交」!還有,每次到了該報中輟的第三天,他就會自動在校園內出現。 一個班級人數,少說也有三十多人。在導師的班級經營之下,到底是要為了一兩個問題學生,影響到其他同學的權益?或是真的要實現「一個都不能少」的理想教學風範,而讓其他同學「近墨者黑」?相信站在多數家長的角度下,一定會要求老師,讓問題學生不要影響到其他孩子的「受教權」。若站在導師的立場,問題學生若對老師付出的關心嗤之以鼻,又或視之為無物。導致任何一位導師在付出卻沒有得到合理的反饋時,久而久之必定也會因為「愛心疲乏」,而不得不選擇放棄那些問題學生。 老師也是人;而不是神!既然是人,就一定會有平常人的喜、怒、哀、樂。與其說是台灣教育害了他,倒不如說是他「自己放棄了自己」!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