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13 02:37:35瀏覽758|回應0|推薦3 | |
左右看:習慣漲學費(2014-01-12)台灣立報
左看:溫水煮青蛙 馬總統再度語出驚人,在全國大專院校校長會議上表示大學學費可仿油電調整機制,依市場化、透明化的原則設計計算公式,讓民眾習慣動態調整。 如此言論看似直言不諱,實為本末倒置。動態調整公式的核心為使用者付費,油電如此已有爭議,更何況教育。首先,教育與油電皆為人民基本需求,若訴諸市場很容易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不公,唯有富者方能買得起生存!更進一步論,教育尤為特殊,好的教育需要付出的成本極高,絕非單靠學生的學費即可負擔。舉市場化一派念茲在茲的美國哈佛為例,其校務運作經費僅有20%來自學費,以此反觀台灣今天私校難以為繼絕不該拿學生開刀。未來物價飆漲,教育也將隨之崩潰,社會難以為繼。 再論,好的教育帶來的社會效益絕非屬於個人的,如台灣早年教育水平提高就為民主化與經濟起飛的重要基石,因此以公共利益來說整體社會有義務共同承擔教育的經費,故此鼓勵私校絕非長久之計。因為,教育絕不是賺錢的生意,亦非個人的慈善志業,而是社會義務,應透過稅收、公共預算方來支持教育公共化方能長久。 早有芬蘭、愛爾蘭實施教育公共化的先例,並非幻想,馬總統何以棄可行的改革不顧,要人民習慣漲學費,何嘗不是溫水煮青蛙! 林子暉/世新社會發展所研究生 右看:教育藍圖 馬英九總統近日在全國大專院校校長會議喊話,希望大學學費調漲,並考慮仿油電調整機制,提出市場化、透明化、制度化計算公式,長期民眾就可習慣動態調整的學費。馬總統此言雖不中亦不遠矣,私校體制確實回歸市場,但不可治標不治本,要從宏觀結構調整來審視。 首先,公私必須分流,不僅於學費而更指涉背後公私校角色分配問題,仍然要由國家承擔弱勢學生的就學權利,不可一昧順應物價調漲,否則社會底層將失去透過教育力爭上游的機會。 再者,既為回歸市場制度,各校財務透明為教育部第一關。以往教育部針對私校管理鬆散,各校財務黑幕重重,若此必定人心不服也不能如實反應各校教育成本,正如油電兩國營事業體造成民怨一般。 綜上兩點,誠如教育部長蔣偉寧所言,要在公共化與市場化間取得平衡,逐步推動改革,具體而言,公私校改革方向有所異同,同者為財務透明化,異者為監督機制不同,私校必須重新推動公益監察人制度作為防腐,公校則應聚焦行政法人化,落實各校管理的專業化避免教育經費的濫用。 雖無法畢其功於一役,但亦非千頭萬緒,只要為政者能以長遠計,畫出台灣高等教育藍圖,靈活運用,縱然忠言逆耳,終能贏取民心。 林泰佐/社會評論人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