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17 01:46:52瀏覽844|回應0|推薦1 | |
(2014-01-16)台灣立報【郭耀中】 總統馬英九在9日舉行的「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提出,學費調漲機制可建立市場化、透明化的運作機制,向油電雙漲機制看齊。近年來,人民對於官員大剌剌地說出不能說的秘密,已經不感意外,只是高教政策茲事體大,我們應該藉此思索,放任市場經濟邏輯套入教育領域,除了學雜費不時喊漲之外,還想要許給人民什麼樣的發展進程? 台灣的高等教育體系,如同許多發展中國家各自研發的制度,像是一隻不知道要走往哪裡、也不知道還可以走多久的龐然大物。早在高教評鑑制度施行前一年,2005年就有師生組成「教育公共化連線」發動遊行,要求教育部正視學費調漲所引發的資源分配問題,不要自我轉型為「教育商品部」。如今看來,官員們當初信誓旦旦的政策保證,仍難消除高教師生對於教育商品化趨勢的疑慮。 高等教育漸漸失去其引導社會升沉的社會功能,而更像是需要在財經新聞台分析的產業動態。一方面,台灣的高等教育體系,順應全球新自由主義的洪流,將績效與價格擺在前頭,政府投入教育資源的經費比例日漸減少,鼓勵大學間相互競爭,甚而要求公立大學自負盈虧。另一方面,為了讓「人人都是大學生」,當初可說是廣納百業加入辦大學的行列,造成台灣竟有超過150所的大專院校,近年來少子化的衝擊效應發酵,首當其衝的,就是私校的招生與經營,惡意解僱與欠薪,只是前幾小節的變奏曲。 教育部長蔣偉寧在會後詮釋馬英九的發言,認為總統是在強調建立常態性調整制度的重要性,並重申,教育部會在自由化與公共化兩派的拉扯中,找出平衡點。我們擔心的是,教育部官員們早有定見,且無法承受商品化後的惡果。因為大學愈來愈像是出產耐操工人的販賣機,家長也愈來愈像是無法取消上限的提款機。儘管教授們不見得認同自己在勞動,但在評鑑制度下,大學教師卻愈來愈像維修販賣機的約聘人員。在此架構下,大學生在課堂中所獲取的,除了成為待價而沽的產品外,也無法投擲更多期望。 在學雜費調漲的爭議中,不但擱置了人才培育的務實規劃,更忽略調漲後凝固階級流動的危險。不容否認,仍有以興學為職志的大專院校,正在苦撐與準備著。但是當台灣整體的教育制度,確立商品化、市場化的走向後,要如何避免從事學術勞動的師生,只能服膺少數特定階級;要如何避免在學術殿堂中的人們養成保守、自利的習氣。恐怕這一切,也逐漸不是教育部的執掌範圍了。 (台大城鄉所博士生)
(2014-01-16)台灣立報 左看:全面教育公共化 這一代的台灣青年所面臨的不僅是工作難找,更根本的是:我們的社會提供了什麼制度的教育給青年? 簡單的說,我們的教育制度必須徹底的公共化:教育資源由小學到大學,以及專科、技術教育等,基本上,必須由社會資源來承擔,並在這公共化基礎上,落實大學自治。 唯有大幅擴充公立學校,我們才能以低廉學費來除去青年們受教機會之經濟障礙,並以公立學校的低學費、高品質為標竿來迫使其他私人學校跟進(否則就被市場淘汰)。事實上,即使是強調全球競爭力的國家,如新加坡、愛爾蘭這些小國,都深知人才乃是社會最寶貴的資源,所以都是公立教育為主。 以此來看,教育部近日公布的未來教育總政策(人才培育白皮書),就令人心寒無比。這白皮書擺明了,今後政府僅承擔12年國教的教育成本,但大學教育方面就強調市場競爭機制,以所謂自主化、鬆綁化,讓各私立大學有寬裕的調漲學費空間;而在技職教育方面,則提出產官學合一,讓在校技職生透過建教合作成為廉價勞工。目前,台灣公私立大學的學生人數約為4比6,而技專校院的公私立學生人數則為2比8(私立高職學生人數約為6成)! 如果公立教育制度不能成為普遍趨勢,則所謂人才培育,在沉重的教育成本與相應高學費的壓制下,是難以期望的。] 姚欣進/社會評論者 右看:有限政府、市場機制 台灣經濟發展已面臨了嚴重的瓶頸,必須改弦易轍;同樣的,我們的教育政策也必須全盤檢討,否則不足以因應變局。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人才培育白皮書推動策略及行動方案總表」,反映了政府能痛定思痛,誠懇檢討過去多年來的錯誤政策,並針對新局勢提出相當切實可行的新方案。這值得我們鼓勵與期許的。 首先,政府恪尊市場規範制定者、市場秩序維護者的有限角色,所以,除了12年國教由於是國民義務教育,須由行政機關來承擔負責外,在技職與大學教育方面,教育部僅是產業界與教育界之間的橋樑,僅提供運作平台機制,而非由政府設立公立技職學校或再增設公立大學。 其次,在私立大學、私立技職校院方面,教育部將因勢利導私立院校一方面能有相當自主空間,依照成本效益來調漲學費,另一方面,也擬定教育市場的競爭規則,讓市場自然淘換經營不佳的私立院校。 一切歸於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讓學生們為了投資自己來比較市場上各院校的優劣,嚴選效益比最高的學校,也讓自己努力通過好學校的選擇標準,從而提昇了各個學生的學習品質。 看來,這新的教育政策是能帶來這皆大歡喜的結局。 陳安君/大學教師
(2014/01/14)國語日報【社論】 每年一度的大學校長會議日前在臺南崑山科技大學舉辦,場內討論多年未有結論的議題,如學費調整、人才培育、私校教師納公保、大學與教育部的關係等。場外則有「反教育商品化聯盟」抗議,教育部最近提出人事、經費、經營、人才等高教鬆綁,倡導加強產學合作,使大學淪為職業訓練所;抗議最近有三所大學申請調漲學費,漲價效應已延伸到高中。 面對學費調漲的問題,在大學校長會議中,馬英九總統建議,大學學雜費可以仿照油電價格「依公式浮動調整」的方式,讓民眾漸漸習慣。教育部長蔣偉寧也補充說,總統的意思是希望提供常態性機制,調整並不是只會漲價,也可能會降價。 學費調整是議論多年的議題,現有的收費辦法中,早有機動調整的機制,只是目前經濟低迷,失業率高攀不下,以致於學費調漲變成全民關心的議題,想要依照油電調整模式恐難獲立法機關的同意,何況教育不同於油電,很難精確計算成本,即使可以精算,仿油電方式機動調整,豈不更進一步將教育商品化,而這也是抗議團體最反對的部分。政府知否,民間對油電機動調整有多大的反彈?如果學費跟進,不知又要累積多少民怨,應妥善處理學費調漲問題為宜。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