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0/18 15:33:58瀏覽12716|回應0|推薦16 | |
【聽講古】 一般人對北港大多停留在宗教勝地的印象,不說不知,北港在十七世紀時首開漢族群墾拓的篇章,及至十八世紀更被當成台灣的代名詞。今日北港是古代「笨港」的一部分,譯稱「Poonkan」曾出現在荷蘭據台時期的古地圖上。笨港是台灣西部最鄰近中國的港口之一,明末時,來自大陸的商船、漁民出入甚繁。明天啟元年﹝1621﹞,漳州人顏思齊率領鄭芝龍等人登陸笨港,紮營屯田吸附閩南沿岸居民,這是中國移民首次大規模在台開墾。清乾隆年間,笨港身兼台灣中南部貨物倉儲與吞吐港,且可通往鹿耳門,街市商舖達八百餘間,清廷遂將笨港劃分南北二街便於理治。《續修台灣府志》記載:「笨港街,港分南北,中間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台灣。」嘉慶年間笨港溪再度氾濫,河道南移,使得原屬南街的部分併入北街,北街規模愈盛,即成今日的北港。可惜,從清代至日治時期時陸續受到漳泉械鬥、林爽文之亂、笨港溪氾濫、回祿之災等橫禍,導致港務功能為主的市況風采難再,惟有以朝天宮為信仰中心的媽祖香火,從清末至今始終興旺。 【踅老街】 一提到北港,你的腦海裡是否就會自動播放進香陣頭簇擁喧騰、滿街人潮前推後擠的畫面?其實,除了每年農曆三月媽祖生和過年拜拜的大熱鬧,節日之外的北港安靜不少,走在老街上更能感受那份悠緩靜謐的懷舊情調。朝天宮位於北港市街中心,周圍有多條古街,有趣的是從這些街道的古地名可一一還原其身世,例如中山路曾稱為「宮口街」因位居朝天宮廟口、共和街古名「蕃簽市」來自大量番薯交易而得名、安和街因商家林立入夜仍熱鬧以「暗街」得名、民生路由鐵舖聚集的「打鐵街」而來、安和路古稱「蜊仔街」據悉跟盛產蛤蜊有關。站在朝天宮前,只見中山路上的西洋式樓房向兩旁筆直排開,外觀立面日治昭和時期現代主義樣式,融入大量中國吉祥圖案,朝天宮後方則有兩棟洋樓建於大正年間,屋頂、入口雨遮皆屬西洋樣式,和朝天宮並立頗有中西合璧的趣味。其餘古街除了和洋混合式,也可窺見中國傳統閩南式建築,紛呈自清領以來不同時期的交錯樣貌。各種線條、形狀組成的幾何圖形,鋪排在露台、女兒牆、山牆、窗櫺上,典雅秀麗裡透露出濃濃的古樸韻味,漫步其中像是不小心掉進了時光的迴廊。
(4. 北港溪堤岸旁的水道頭文化園區,日治昭和5 年( 1930 )興建自來水廠,十角水塔分三層,有蓄水塔、辦公廳舍等功能,現今為遊客中心。) (5.、6. 光明路上的笨港傳薪學院光明屋,舊唱片與古物藏品豐富,是在北港歇歇腳喝咖啡的好所在。) 【訪職人】 ﹝燈籠繪製﹞ 北港朝天宮香火鼎盛三百餘年,使得燈籠、藝閣等民俗工藝蓬勃發展,其中位於中山路的森興燈店,就是超過百年的老店,老闆林聰賢是第五代燈籠師傅。來到店前,只見燈籠懸滿一室,龍飛鳳舞、光彩奪目,點綴得小小的店面熱鬧萬分。燈籠製作工序繁瑣,剖竹片、打底、做骨架、上紗布、塗洋菜到彩繪、寫字等,全由林師傅夫婦、二子二媳共四人完成。現今市場充斥大陸工業製燈籠,全雲林僅剩森興燈店仍遵循純手作古法。林師傅感慨:「北港的傳統文化很多,但有些漸漸失傳。我堅持手工, 就是為了留住傳統風味, 把民間藝術保存下來。」二子林胤騰在父親期許下回來接班,他表示,從小看著父親工作的身影長大,對燈籠手藝的感情之深非外人所能想像,也期盼這份事業不要在自己手上中斷。林師傅父子二人專注地描繪手中的燈籠,百年來的燈藝風華,就在平實的日復一日裡,傳承不息、照亮人間。 ※森興燈籠│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91 號 05-7830852
(一百多年前,森興燈店即以神明雕刻與燈籠繪製在中山路老街上起家。) ﹝新港飴﹞ 北港老街上,除了花生、蠶豆,最常見的零嘴莫過於形狀不規則的「新港飴」。新港飴流傳已百年,早先有人以「北港飴」稱之,只因日本人買來用以進香,日語「進香」與「新港」發音相同,日久遂普遍稱為新港飴了。北港共和街裡尚留存全雲林僅此一間的手工店家「日發新港飴」,民國四○年代由糕餅師傅白元卿創立,後來女婿林弘毅來幫忙,沒想到這一幫忙卻變成接棒。林弘毅說:「早期雲林有十幾家,現在剩我們一家,因為做這個身體勞動量很大,一鍋麥芽糖要熬煮四個多小時,搓好切好要六小時,一天就過去了。」老闆熱情地解說自家商標「報馬仔」:「報馬仔是北港進香文化的重要一環,頭戴紅纓帽表示負責本分,留燕尾鬚是言而有信,攜帶知足的豬腳、惜福的錫壺、感恩的菸管、勞力的鑼心,赤腳是腳踏實地。」每個象徵都隱含了自我期許和勸世意涵,仔細看,老闆的面容和報馬仔竟有幾分相似呢! ※日發製飴│雲林縣北港鎮共和街18 號 05-7833057、05-7835347 ﹝工藝策展﹞ 北港工藝坊原址曾是清領時期北港油商顏東義的商行「謙源號」,到了民國四○年代改建北港稅務分局宿舍,雙層公寓式的建築設計簡約大方、重機能性。三年前經縣政府整理後,由回到家鄉擔任朝天宮解說義工的蔡享潤進駐,策畫工藝主題展覽。在傳統方面,全年展出在地匠師的作品,展現北港結合宗教文化的藝術結晶;在創新方面,引進新一代創作人開課,與民眾交流。此外, 蔡館長還每年擘畫盛大的「 五湖四海宴」,以辦桌集會的概念,邀請傑出藝師呈獻自豪的「手路菜」作品,引來各界注目與讚嘆。於斯土出生成長、在外事業有成的蔡館長,回鄉服務遊客時,總是滔滔不絕地分享關於北港的美好,光是老街裡的私房小吃,他就可以像唸口訣般地唸出一長串。下次來這裡遊玩別忘了找他聊聊,在這位北港子弟的解說下,你將發現許多不可思議的笨港民間傳奇,曾經在這些古樸的閭巷之間上演。 ※北港工藝坊│雲林縣北港鎮共和街2 號 05-7834595 (左圖:油廠第四代陳柏錡將芝麻粉包入油餅胚壓實。) (右圖;堆疊好的油餅胚,預備放入油車榨油。) ﹝榨油﹞ 農產品集散地的北港, 花生油產製曾經叱吒全台,一九三三年,裕昌油廠的創辦人呂丙住在舊北港橋旁設立榮興坊,產量高達全台之冠。之後油車間由長婿陳朝東承襲,每日的花生油產量來到近千斤。及至一九七○年代,工業製沙拉油的打擊迫使花生油榮景漸失,陳家遂將主力轉往製作方法類似的麻油;一九八○年代後,手工麻油再次受到低價油品的量產競爭,經歷被經銷商倒帳數次後,陳家轉型為小量生產、零售販賣。從曾外祖父一路走來,雖然市場變化多端,第四代陳柏錡每天仍興致高昂地在油碌碌的廠房裡打轉。裕昌油廠的榨油工序至今遵循古法,陳柏錡和師傅合力翻炒芝麻,經過冷卻、磨粉、蒸胚後,再將芝麻粉紮實包入油餅胚、油餅胚放入油車壓緊,進行榨油、沉澱。麻油的濃、醇、香,沒什麼花稍技巧,靠的就是這一手代代相傳、踏踏實實的真功夫。 ※裕昌油廠│雲林縣北港鎮中山南路12 號 05-7822067、05-7833410
|
|
( 休閒生活|美妝保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