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河洛造神之鄭和下西洋(十四)之三、古里國─牛糞勝真理
2018/10/04 20:31:58瀏覽956|回應0|推薦34


三、古里國─牛糞勝真理

「瀛涯勝覽:古里國(今印度西南)。即西洋大國。從柯枝國港口開船,往西北行,三日方到。其國邊海,山之東有五七百里,遠通坎巴夷國。西臨大海。南連柯枝國界。北邊相接狠奴兒地面。西洋大國正此地也。永樂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監鄭和等齎詔敕賜其國王誥命銀印給賜,升賞各頭目品級冠帶,統領大寶船到彼,起建碑庭,立石云:「其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熙皡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
  國王係南昆人,祟信佛教,尊敬象牛。國人內有五等:回回人、南昆人、哲地人、革令人、木瓜人。其國王國人,皆不食牛肉。大頭目是回回人,皆不食豬肉。先是王與回回人誓定,爾不食牛,我不食豬,互相禁忌,至今尚然。王以銅鑄佛像,名乃納兒,起造佛殿,以銅鑄瓦而蓋佛座。傍掘井,每日侵晨,王至汲水浴佛,拜訖,令人收取黃牛淨糞,用水調於銅盆如糊,遍擦殿內地面牆壁。且命頭目并富家,每早亦塗擦牛混糞。又將牛糞燒成白灰,研細,用好布為小袋盛灰,常帶在身,每日侵晨洗面畢,取牛糞灰調水,搽塗其額,并兩股間各三次,為敬佛敬牛之誠....鄭和譯官馬歡~~」

明永樂七年(西元1409年),古里國(今之印度西南)。「牛糞之為物,何在在錫蘭國、柯枝國、古里國等西洋諸國,皆被視為聖物?據古里國的耆老所言。說是上古時代,民智未開,人茹毛飲血。當時古印度出現了一個聖人,名叫某些。某些聖人出現以後,才開始立規章,教化百姓。百姓都知道聖人乃是上天派來,所以對聖人的教化,無不遵從。有一日,某些聖人,暫時離開。便將教化百姓之事,交給他的弟弟掌理。但聖人的弟弟,卻是一個虛浮又貪心之人。怕百姓不聽從其教化,聖人的弟弟,就用黃金鑄造了一頭金牛。並對百姓說:『這隻金牛就是聖主。無論你們心中有什麼祈求。只要誠心向聖牛叩拜,就會靈驗。』自此後,百姓崇敬聖牛。還有人說:『聖牛會拉出的牛糞,會變黃金。虔誠祈求的人,就會得到聖牛的黃金牛糞...』一傳十,十傳百。自此印度的百姓,只愛聖牛的糞便,而忘了聖人教誨的天道。甚至忘了聖人,只崇拜聖牛為真主....」

寶船尾樓的頂樓船艙,供奉媽祖的神明廳中。一盞燭火熒熒處,正見譯官馬歡,伏案書桌,提筆書寫。這是三寶太監鄭和,第三次出使西洋,來到古里國。一如以往,船隊到達古里國的港口後。正使鄭和,即率使節團,前往國王所居的王城。船隊的官兵,則登岸,立排柵,建官廠。近三萬官兵,無不忙碌。至於譯官馬歡,則同樣與三四人隨行登岸,深入古里國的市井,去探查風俗民情。話說第一次出海的馬歡,自隨寶船隊來到西洋的錫蘭國、小葛蘭、柯枝國,乃至古里國後。於其心中始終有一個很難解的的疑惑。即是─無論錫蘭國、小葛蘭國、柯枝國或古里國。雖說這幾個西洋國家,信仰或有些差異,但其民間卻都有一共同的習俗。且這習俗甚為奇怪。即是上至其國王,下至百姓庶民,無不視牛糞為聖物。國王或是大戶人家,每日清晨的第一件事,都是用水把牛糞調成糊狀。然後將牛糞水,遍塗牆壁與地上。爾後又將牛糞燒成灰、磨細。於每日清晨,洗臉過後,再將牛糞灰,塗在自己的額頭與臉上。乃至胯股間更得塗三次牛糞灰。

而關於這個牛糞的難解疑惑。馬歡此次登岸,尋訪古里國的耆老,總算是得到了一個答案。欣喜之餘,一返寶船,馬歡即趕緊將其記下。只見船艙的燭火之下,馬歡提筆醮墨,撫鬚略思後,即續又在其本子上寫下:
「怪哉。印度百姓為得黃金牛糞,崇拜聖牛為真主,而忘卻聖人之教化。如此豈不本末倒置,見利忘義。經得多年,後來叫"某些"的聖人,終於返回。卻見印度的百姓,皆被其弟鼓惑,人人貪心,見利忘義。崇拜金牛,而忘聖道。於是聖人某些,就將那頭黃金鑄的金牛銷毀,還要追究其弟,鼓惑百姓貪心的罪。但他的弟弟,聞訊後,卻早就騎著一頭大象逃走,從此不知去向。聖人的弟弟逃走後,金牛也被聖人銷毀。自此印度的百姓再撿不到黃金牛糞。因此印度的百姓,對聖人的弟弟甚是懷念,總但願他會再回來。每個月月初的時候,大家總說,月中聖人的弟弟就會回來。到了月中,不見聖人的弟弟返回,大家就說月底必定會回來。甚至百姓崇敬聖牛依舊,總撿拾牛糞,塗滿牆壁與地上。乃至將牛糞燒灰,塗抹臉上與軀幹。只盼因此能得聖牛的保佑,再得黃金牛糞。由古傳承至今,是以印度的百姓,崇敬牛與象,並撿拾牛糞為聖物,塗抹家室與頭臉身軀...」

神明廳的艙房內,當馬歡正聚精會神於案牘。卻見香公劉過海,走進了神明廳。且見劉過海的手裡,還小心翼翼捧了個木匣。木匣上則有碗白飯,兩碟小菜及一碗菜湯。原來,馬歡治學勤奮,一旦認真起來,往往焚膏繼晷,廢寢忘食。所以忘了吃飯是常事。而劉過海亦知。見過了船隊的放飯時間,馬歡卻仍未到飯廳中用餐。於是劉過海即打點了點簡單的飯菜,送到神明廳來給馬歡。由於馬歡正專注於筆墨文字之間,就算劉過海走進了神明廳,他也沒察覺。還是劉過海,先打了招呼:『馬哥啊。吃飯了。事情要做,身體也要顧啊。尤其來到西洋,咱唐人最是容易水土不服。若沒養好身體,很容易生病的啊。』聽得劉過海的招呼,馬歡這才緩緩抬頭。卻見其模樣,一張清瘦的臉上,額頭居然一片泛白。乍看之下,那一臉的蒼白,竟像是得了重病般。劉過海見狀,嚇了一跳。因為傍晚之時,見到馬歡都還面色紅潤,氣色頗好。怎得才過了幾個時辰,馬歡居然一臉病容,就像是病入膏肓。

『馬哥啊。你怎麼了!怎的臉色蒼白成這樣。要不要我趕緊去找醫士來給你把把脈啊!』才說唐人來到西洋,容易因水土不服而生病,沒想到馬歡居然就看似得了重病。一時之間,劉過海怎能不慌張。但馬歡聽得劉過海的話後,卻是一臉愕然,似不明究裡。頃刻,卻也猛然醒悟,伸手抹了抹自己的額頭,一臉尷尬笑說:『呵呵。不是我臉色蒼白啊。是我在額頭上塗了點牛糞灰。畢竟來到西洋後,一路從錫蘭國、到柯枝國、再到古里國。當地百姓,都有這樣的習俗。為了了解印度的風土民情,所以我才傚仿當地人,在額頭塗了點牛糞灰。就是想親身體驗一下,看看這是什麼感覺啊。』劉過海聽了,總算放了心。卻是帶點戲謔,答說:『馬哥啊。你要學當地人,在額頭塗牛糞灰,是沒關係啊。但你可別把牛糞拿上寶船來,塗滿甲板跟牆壁啊。要是你這樣做,怕鄭大人會把你踢下船去啊!』馬歡卻回:『阿海啊。其實這牛糞不臭啊。因為牛都是吃草的。牛糞燒成了灰,其實也就跟草燒成灰的味道是一樣的。我塗了點牛糞灰在額頭,其實也聞不到什麼味道。要不是你提醒,我都還忘了咧。呵呵!』

劉過海把手捧的飯菜,端到了馬歡的桌上。卻是故意取笑說:『馬哥。吃飯囉。要不要先去洗把臉,洗個手。免得吃到了牛大便!』馬歡一派輕鬆,笑回:『免啦。食取裹腹而已,我也不講究。倒是現在,我正在寫些關於印度人崇拜聖牛、與珍視牛糞的傳說。在額頭上塗點牛糞灰,能助我思考哩!』說著,馬歡放下了毛筆,騰出手來端起碗,持起筷。果是不在意自己的額頭上有牛糞,即扒起了飯吃。當下,劉過海也閒著,聽馬歡說他在寫關於古里國的習俗。於是劉過海,側過頭去,將馬歡書桌上的本子,約略看了一下。隨即哈哈笑說:『馬哥啊。你寫的倒也仔細。"印度百姓為得黃金牛糞,崇拜聖牛為真主,而忘卻聖人之教化。如此豈不本末倒置。"寫得好啊。馬哥把印度的風俗民情,寫的入木三分。就少了一個文題。不如我就給它取個文題。就叫"牛糞勝真理"。如何?』

「牛糞勝真理」聽得劉過海這麼說。馬歡差點沒把滿嘴嚼的飯菜,都給噴出來。勉強憋住笑,拼命擠眉弄眼,將口中的飯菜給吞下肚。總算騰出口來,馬歡搥著胸,差點笑岔了氣。挺了挺脊樑,穩了穩氣息後,卻說:『阿海啊。我在吃飯啊。被你這麼一說,差點噎到啊。什麼叫"牛糞勝真理"啊。你這樣講,是以你自己的識見,去貶低了他國的風俗民情啊。海外萬國,各國有各國風俗民情。咱既來到海外他國,怎能以咱中國的片面識見,去貶低他國的習俗。』聽得馬歡指責,劉過海卻是不服。即回:『馬哥。我說的是事實啊。不然你看,後來百姓明知聖人的弟弟,是以金牛來鼓惑人心,讓人崇拜金牛為真主。但聖人的弟弟,騙術被拆穿,逃走後。百姓卻又甚為懷念聖人的弟弟,還日日盼著他回來。為的,不就是希望崇拜金牛,能撿到黃金牛糞。百姓寧要牛糞,不要聖人教化。如此不是"牛糞勝真理",是什麼!』

馬歡聽後,甚覺劉過海之言不妥。正襟危坐,即答:
『阿海啊。虧你也已隨船隊出使西洋三次,見過那麼多的世面。難道你還不明白。舉世的宗教信仰,皆是如此啊。也不是只有印度信仰的佛教,百姓寧要撿黃金牛糞,也不要真理。就拿我國崇敬的儒學來說,何嘗不也是如此。自古以來,莘莘學子,寒窗苦讀四書五經。難道你真以為這些學子為的,真是崇敬聖人的教化嗎?咱們都是過來人,也不必說假話。咱們苦讀四書五經,為的,還不就是為了科舉。說穿了,人人還不就是想在科舉考試中,用這些四書五經,寫些漂亮的八股文。但盼有幸,一舉成名天下聞,進士及第,光宗耀祖,高官厚祿...。總是人人崇敬聖人教化,背頌聖人之言,為的,還不就是希望能撿到黃金牛糞,一夕致富。』『嗯!阿海,再就你天天燒香膜拜的天妃媽祖來說吧。難道你拜媽祖的時候,心裡想的,會是希望自己與媽祖一樣,慈悲心腸,聞聲救苦嗎?當然不。常人燒香拜媽祖,心裡想的,無非就是希望能保佑自己,出海平安,做生意賺大錢。或是求得好姻緣,子孫賢孝。總之,常人信神,無非就是為了滿足私心私慾。也總把私心私慾放在前頭,而忘了真理。更甚者,顛倒是非,以自己的私心私慾,來解釋聖人的真理。以自己的私心私慾,來解釋宗教信仰。藉此擴張自己的貪婪,與合理化自己的貪心。凡此種種,又豈止是信仰印度佛教的百姓,忘卻聖人真理,而懷念能給他們黃金牛糞的騙徒。咱學儒學,你拜媽祖,我信回教,其實都是如此啊。說穿了,大家都是在撿牛糞啊,只是形式有所不同。切莫相輕啊...』


( 創作連載小說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aderyen&aid=10924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