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25 00:41:36瀏覽883|回應4|推薦6 | |
看著指針逼近整點,日曆從九月二十四日轉換到九月二十五日,我迎來了生命的第三十六個生日。 幾天前寫東西,才赫然發現自己已經可以用「半個甲子以前」、「三十年以前」來敘述自己親身經歷、看到的事,而且完全可以憑記憶描寫。於是我又想到一個問題:其他人在我這個年紀時,在做什麼? 從歷史來印證,混到三十六歲還一事無成,這輩子大概就是這樣了。漢尼拔初次擊敗羅馬時是二十八歲,西庇阿在扎瑪會戰擊敗漢尼拔時是三十三歲,項羽在鉅鹿之戰大破秦軍,讓諸國匍匐在他的腳下時只有二十五歲,亞歷山大滅波斯時是二十三歲,拿破崙取得軍權時是二十六歲。為什麼這些人這麼年輕,卻可以取得這麼大的事功? 尤其是,人類平均死亡突破五十歲,不過是上個世紀的事情,難道人活得越久,反而越不長進? 當然不是如此,即使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能夠在年少時期就取得一定事業成績的,也所在多有。微軟的比爾蓋茲、蘋果的賈布斯、還有諸多「科技新貴」,大概很少是在三十歲以後才起飛遠颺的。所以我大概很難為自己的一事無成,找什麼藉口。 唯一可以拿來自我安慰的,是能夠在少年得志的,若不是憑藉家族庇佑,還是以身在亂世、或者投身於新興產業居多。這麼看來,這些年輕人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環境裡出頭,是否其實意味年輕人其實比年長者更具能力、智慧與衝勁? 忽然想到一件不是很相干的事,聽過一個說法:男人性能力最旺盛的時候大約是十八歲,但大概所有的社會,都是極度壓抑男生在十八歲時的性需求。其實換個角度看,會不會其實整個社會都低估了年輕人的能力?太過講究「經驗」、「傳承」其實根本只是一種倚老賣老的自卑心理作祟? 人類平均餘命的大幅增加,可能是社會結構必須依賴「倚老賣老」存在的原因之一。當平均壽命只有三十歲的時候,一年等於一生的三十分之一,到了七十歲乃至八十歲,一歲就變成了七十分乃至八十分之一,四五年甚至十來年的時間,在生命的密度裡,可能只相當古人的一兩年,假如讓年輕人完全掌握權柄,資深者要如何度過漫長的生命週期? 問題很多,答案卻都只是亂掰。橫豎不管密度再大再小,我都已經過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是下坡期,就好好享受雲霄飛車的快感吧。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