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詩志工[2017十二月號文訊]
2017/12/18 13:53:33瀏覽357|回應0|推薦3
詩志工 /黃里

  我在2011年五月加入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時,像大多數的版主一樣,也是從勤於在論壇各版面貼文開始,當時的臉書尚未盛行,詩論壇每天都湧入大量的讀者與張貼作品的人。雖說勤於,在我則是懷著每交出一件作品,就像對全世界告白了一小部份真實的自己的心情。所以我那時在論壇發表作品的數量,雖然不多,卻是自我要求甚嚴的作品,簡而言之,就是重質不重量。正如同每一位開始在吹鼓吹詩論壇投稿的人,貼文過一兩天後能得到版主的回覆,那種喜懼參半的心情,就像是後宮嬪妃受到皇上恩寵般的激動,即使批評是不好的。若能看見「6B筆」論壇編選蘇紹連老師親筆的回應文,就更加地興奮與珍惜了,彷彿是接到了神諭那樣的莊嚴與忐忑。2012年適逢「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創社二十週年慶時,我因事未能親自到達活動會場,但我特別製作了一段祝賀影片,在致詞裡即是讚譽每個版主與編輯,讓人敬畏如同天上雲端的神祇,是詩友們崇拜的對象。那時小詩版的年輕版主櫺曦(2012五月出版詩集《自體感官》),他的貼文簽名語句:「版主的職責即是讀見你們的不平凡。」至今仍是我的座右銘。櫺曦回覆詩友的文章有幾個特點,他不急於快速回應,因為要讓自己能有多一點消化和反芻的時間;他一旦回應便竭盡所能,詳實分析;他若得到詩友的答覆提問,一定持續與之善意地溝通交流。我即是從櫺曦身上,學習到了尊重與誠懇的態度,這在詩學的實踐上,無疑是除了理論之外,更令人欽佩的力行精神。但是不久後,櫺曦版主的雙手手指意外受傷,我那時表達希望能為他分擔一些辛勞,好讓他安心養傷,不料論壇推薦我加入小詩版主行列,我因此惶恐地開始了在吹鼓吹詩論壇為詩友們回覆貼文的神聖工作。

  為何我形容這工作是神聖的?在網路的時代,每個人在電腦裡留下的訊息是全世界都看得到的,光是想到這一點,就讓我覺得為詩友回應文章不是兒戲。這工作已經不單是我僥倖獲得他人些許肯定的頭銜,更是象徵吹鼓吹詩論壇精神的重大責任。我在任何地方寫簡歷時,也不自稱是論壇的版主,但我曾在稍早自製的名片上寫下: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志工。那時小詩版只有我一人,不巧散文詩版主因有要事也尋求支援,學校正處於廢除紙本公文以電子化代替,我忝為資訊教師必須為同事每一臺電腦安裝公文系統;我又得了重感冒,當時為櫺曦受傷心中仍萬分不捨與牽掛,自身正陷入一波創作低潮,若非內心有一份擔任志工的熱忱,我撐得過去嗎?又有一段時日,小詩版急徵分勞版主,每一次新的版主上任,我也必須找出那一份再三建議與叮嚀的格式文章與之溝通。新的版主來了又去,那時手機的功能尚未十分便利。有一次我帶國中畢業班畢業旅行到了台南,人得了急性腸胃型感冒上吐下瀉,數篇詩友期待的貼文已超過一星期未獲回應,便強忍疲累每到一間飯店就馬上借用電腦詳細回覆。若非內心有一種「歡喜做甘願受」的志工意志,我能茍延殘喘到現在嗎?

  而志工卻也不是因為自願堅持就那麼容易圓滿勝任,畢竟「強作解人」是一件吃力又不討好的事。我的心態是,讀他人的作品,原本就不易全面觀照,但我 對待所有的詩作,即把他們看做是寶石,我所見到的,發而感想為文的,其實只是這一顆寶石的一個角度與面向散射出來的光芒而已。心法是不斷地閱讀,充實自己對詩學的見聞。蕭蕭老師的現代詩學四大冊,曾是我日夜坐普通快車上下班時書包裡必備的精神食糧,書中啟示的「激盪,再激盪」是任何寫作的不二法門。還有杜國清教授《詩論.詩評.詩論詩》裡「體物、緣情、言志」三位一體,格物與藝術的均衡才能臻於完美的諍言。陳政彥博士的《跨越時代的青春之歌:五、六○年代台灣現代詩運動》,使我對台灣新詩發展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體會。中國簡體書《唐曉渡詩學論集》內所言,「缺乏主體性的個體只是某種微不足道的自我中心,而缺乏個體的主體性則是空洞無謂」, 時常是我審視自己和他人作品處於詩生命時空的座標;陳仲義教授簡體書《現代詩:語言張力論》更是我透視作品的祕密利器。最近因讀到多年前在二手書店買到的簡政珍教授詩集《紙上風雲》裡的第一首詩<競技>,心中因切身領受過而萬分感動,簡老師也是一位學者詩人,遂一口氣網購了他的許多本詩集與論文著作。其中《詩心與詩學》中提到,廣義的文學批評家,第三種理想的文學思想家層次,即是「有宏遠的文觀或詩觀,獨立於任何作品之外」,他說:「真正的批評是一種創作,並不是被動地攀附於作品。」

  目前吹鼓吹詩論壇精選詩作送編刊出的產生主要機制如下:各類詩型版區,盼望值班版主能在詩友貼文後兩天內,親自給予中肯的交流意見,並置頂推薦優秀詩作於版區上方(各版維持置頂佳作十五篇),以方便總創作版主再收納於每個月的存查目錄內。這個重要的動作乃是為了讓論壇刊物選詩人員,能更方便從目錄中精選建議送印的適當篇數。通常論壇編選人員,會分工每半個月於網站首頁上方「論壇每季詩選.精華區」,公告一次獲選詩人的帳號,這在我的心目中,是比中了樂透更令人興奮的光彩。然而每一季的吹鼓吹詩論壇雜誌,或礙於印刊頁數與各輯的份量,有時難免造成遺珠之憾;但網站開設者蘇紹連老師提攜年輕新人的宏達眼光與精神,至今仍延續不斷。

  自從我加入論壇以來的時間,並非是很長久,但我曾經做了一個動作,就是每個月由網站功能「我的文章」裡,複製備份所有我發表過的詩作和讀詩心得,後因健忘多次與俗務分心而作罷。因為我幻想,一位版主於閱讀咀嚼詩友的作品,並即時給予意見交流所留下的如「實境演出」的文字,應是那個版主當下部份詩的生命縮影與氣息;日後回頭再來審視,當可看見自身專注的足跡歷歷在目,若因此要整理成一本個人的「詩的日誌」,也並非不可能。而論壇雜誌也於2015十二月號第23期開始,在每一首獲登刊出的詩作後,加入版主們欣賞評析的短文。我相信版主們看到後,心中多少感到些許壓力的同時,是否也曾砥礪自己更加正視「詩論」的角色?就像當年簡政珍教授和許多前輩詩人,嚴肅看待「褒貶」與「批判」的不同。我於今年三月一個下雨的深夜,感佩吹鼓吹詩論壇網站與雜誌,在鼓動台灣現代詩的發展歷史裡總是站在重要的地位,不知也已造就了多少當年是版主,如今已是呼風喚雨的重量級詩人。試想他們當年日夜於鍵盤上推敲輸入的文字,不正是孕育他們今日成就的自營養份?於是我於網站「版主會議室」內發表了一篇短文,<我們在神奇劇院推薦影片的人 >,其中有一小段話這樣寫道:「我們是否能讓有關詩的講述,也是一件細緻的手工作品?這在快捷的網路時代,雖然可能不會是賣得最多的,起碼是比較實在的。」以此繼續與版主和詩友們相互勉勵。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inorhwang&aid=10956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