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諷刺,即使我馬上就要披上戰袍參加大學指考,也不禁想在此分享長期壓抑而不得紓解的想法,尤其針對台灣教育方針的偏差和學生自身的應變之道。
最近民意論壇連續有學生出面探討現有制度的優劣,我想並不是只有我們受不了這種隱藏在教育、社會,以及部分台灣人民刻板印象下的軟性壓力,只是高高在上的官員,看不著也聽不到國、高中生們在埋頭猛讀了十二小時後,再疲憊也要一吐苦水的神情罷了。
從國小到現在高中畢業,不能說沒有人提醒我還有考試升學以外的路,然而背後隱含的意思實是「如果你不是讀書的料,再來嘗試看看其他領域」,而我對讀書還在行,於是一路以來,讀參考書只為成績,成績只為升學,升學只為符合社會期待;至於理想、志向、成績不錯的同學,自然不願輕易放掉腦中已存有的課本知識,義無反顧地追求被社會視為空泛的夢想。難怪日前聯合報家庭版的一篇文章打趣道:「拿A的將來都是幫拿C的打工」。
然而仍有少數人勇於追求理想,像我的學校有同學學測獲得高分,可上台大,但仍選擇心之所嚮的藝術大學,他的決心令我欣賞,因為竟能不畏親友的指指點點,不在考試競走中盲從。但他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學生仍舊無法脫離這已根深柢固的桎梏。
我並不奢望這深植的觀念能夠一夕絕地大反轉,即使教育政策改個不停,終究無法脫離考試文化。所以最重要的仍是學生自身,能否在課餘時間多方涉獵,讓自己一展長才,讓這病態的社會看看,不是只有升學考試才能打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