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依「四食」而流轉或還滅?
2020/08/05 13:15:58瀏覽486|回應0|推薦1

20200726 庭園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2)

01.何謂四食? 四食,指四種滋養現生與來生生命的食物。「食」,滋養或資益增長作用之意。

 

1)中村元,《廣說佛教語大辭典》之「四食」詞條如是譯義: 

(1)段食或作「粗摶食」:指物質性的食物。「段」,是指分段或小片段的。一口一口吃的食物;肉或菜等實際的食物。(滋養色取蘊)

(2)觸食或作「細觸食」:指以接觸為食,即觸覺或感覺。感覺能養育身體與生命,故稱為食。依令喜悅情感生起的觸覺維持生命。(滋養受取蘊)

(3)思食或作「意思食」:將意念比喻為食物。即思考或意志作用。依之而維持身體與生命,故稱為食。藉由思想或希望而維持身體。(滋養想取蘊及行取蘊)

(4)識食: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六識能維持及發展我人身體及生命,故稱之為食。藉由心念維持生命。(滋養識取蘊-四識住-有取識-藏識業種子-入胎識)

 

註:何謂「四識住」?識蘊執取色、受、想、行等四蘊而依住。《雜阿含64經》云:「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比丘!離色界貪已,於色意生(色取蘊)縛亦斷……;受、想、行界離貪已,於受意生(受取蘊)、想意生(想取蘊)、行意生(行取蘊)縛亦斷;受、想、行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識無所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比丘!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簡言之,有情眾生的情識、有取識,在色蘊(物質上)貪著(住),或受蘊(感受情緒上)、想蘊(認識上)、行蘊(意志上)起貪著,執取、執取我所,所以繫縛而流轉生死。若能夠離此「四取蘊」而不再貪著執取,即能「識無所住」而解脫。 

 

2)上座部佛教百科「四食」釋義文中,有一則引用泰國-達摩灑甘露長老著《四食的滋養》的解說: 

(1)段食:這是人類求生的主要食物,即凡是以口服食的食物,為物質之食料,以香味觸之外塵為體,諸如飯、面、果子等類,可以分為多次進食,並且是一節一節,一口一口吞吃及嚼啜的食物,為肉體所仰賴的食物,主要是以姿口腹。段食的功用:「如壯牛的老去,只增長筋肉,不增長智慧。(法句152 

(2)觸食:人的五官,眼、耳、鼻、舌、身是與外界直接接觸的門戶。日常生活裡我們是以眼看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及身接觸的感官現狀生活。人是如此生活,動物也是如此一般地生活。這種感官生活即常人所追逐的享受也,在佛法上我們稱之為「觸食」。觸食的功用:在提供至上的生活享受給世人。「五欲之賊,常伺機候,侵入心房,盜自身法財。」 

(3)思食:「意念」在佛教裡指為一種精神狀態,它的功能是「思」與「想」,一般上所說的「思想」就是它的傑作。而事實上,這「意」、「思」、「想」都是個別不同的精神作用。「意」為常人六根中的最後一個,它猶如一間貯存室,將日常生活透過五個感官所領取到得點點滴滴之「觸食」收集起來,在需要的時候就進貢給「意識」。有時候「意識」在閒來無事的時候就會去「意根」倉庫搬出資料及回憶,獨自回味,獨享其福。思食的功用:「意識在思所欲境上生起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

(4)識食:在日常生活裡我們跟外界的接觸,所產生的回應現象就是靠了這「識」的運作才有種種表態。常人使用六個識來生活,以「六識」作為基本的活動份子,在六個感官上遛盪打轉,終日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處捕捉獵物、大口吞食六根上的「色、聲、香、味、觸、法」六道佳肴。識食的功用:識別了知,即對感官所攀緣的外塵能起分別了達為性。 

 

3)《雜阿含373經-四食經》=《相應部12相應63經-子肉經》,釋尊教說「四食」,乃為揭示有情眾生導致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無明的愛取,及如何緣四食斷除這個根本原因完成解脫道果。怹說若於「段食」正觀,則對五欲(色、聲、香、味、觸)功德貪愛」則斷。若於「觸食」正觀,那些緣觸而生的「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則斷。若於思食」正觀,那些繫縛生命的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則斷。若於識食」正觀,對名色」斷知(對再生之緣起能夠完全遍知而更無所作,故不受後有)。導致生死輪迴的根本,以及斷除此根本的真理。

 

(1) 下面節錄相應部《子肉經》(莊春江譯)經文供您閱讀、思惟四食之甚深義: 

比丘們!有這四種食,為了已生成眾生的存續,或為了求出生者的資助,哪四種呢?或粗或細的物質食物;第二、觸;第三、意思;第四、識。比丘們!這四種食,為了已生成眾生的存續,或為了求出生者的資助。 

比丘們!應該怎樣看待物質食物(段食)?比丘們!猶如一對夫婦如果取少量的糧食後,行經荒漠,他們有所愛的、合意的獨子同行。那時,那對夫婦在荒漠中,他們少量的糧食會走到遍盡、耗盡,而還有那剩餘的荒漠未越過。那時,那對夫婦會這麼想:『我們少量的糧食已遍盡、耗盡,而還有這剩餘的荒漠未越過。讓我們殺了這所愛的、合意的獨子,然後醃製成肉乾,吃著兒子的肉,這樣能度脫那剩餘的荒漠,不要我們三人全都滅亡。』比丘們!那時,那對夫婦殺了那所愛的、合意的獨子,然後醃製成肉乾,吃著兒子的肉,這樣能度脫那剩餘的荒漠。他們會吃兒子的肉,並且會搥胸而嚎:『獨子在哪裡啊?獨子在哪裡啊?』比丘們!你們怎麼想:難道他們會為了享樂,或為了陶醉,或為了好身材,或為了莊嚴而吃食物嗎?」「不,大德!」「比丘們!難道他們不是只為了度脫荒漠而吃食物的嗎?」「是的,大德!」「同樣的,比丘們!我說:『應該這麼看待物質食物。』比丘們!當物質食物被遍知後,五種欲的貪被遍知;當五種欲的貪被遍知後,則沒有那個聖弟子被結縛而會回這個世間的結。 

比丘們!應該怎樣看待觸食?比丘們!猶如一頭無皮膚的母牛,如果靠近牆而站,那些依止牆的生物類會啃咬牠;如果靠近樹而站,那些依止樹的生物類會啃咬牠;如果靠近水而站,那些依止水的生物類會啃咬牠;如果靠近空曠處而站,那些依空曠處的生物類會啃咬牠,比丘們!不論那頭無皮膚的母牛靠近哪裡,都有依止那裡的生物類會啃咬牠。同樣的,比丘們!我說:『應該這麼看待觸食。』比丘們!當觸食被遍知後,三受被遍知;當三受被遍知後,我說對聖弟子來說沒有任何還應該做的。 

比丘們!應該怎樣看待意思食?比丘們!猶如有深過人的炭火坑,佈滿無焰、無煙的炭火,那時,如果有想活命;不想死,要樂;不要苦的男子走來,兩位有力氣的男子各捉住其一邊的手臂後,將他拉向炭火坑,比丘們!那時,那男子的思是遠離、希求是遠離、願望是遠離,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那男子想:『這樣我將跌落這炭火坑,以其因緣而將遭受死亡,或像死亡那樣的苦。』同樣的,比丘們!我說:『應該這麼看待意思食。』比丘們!當意思食被遍知後,三類渴愛(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被遍知;當三類渴愛被遍知後,我說對聖弟子來說沒有任何還應該做的。 

比丘們!應該怎樣看待識食?比丘們!猶如有人捕捉盜賊、罪犯後,會去見國王:『陛下!這位是那盜賊、罪犯,任你對這位判決處罰吧。』國王會立刻這麼說:『先生!去吧!請你們在午前時以百槍擊這男子。』在午前時他們立刻擊以百槍。然後,在中午時國王會這麼說:『喂!那男子怎樣了?』『大王!還活著。』國王會立刻這麼說:『先生!去吧!請你們在中午時再以百槍擊那男子。』在中午時他們立刻再擊以百槍。然後,在傍晚時國王會這麼說:『喂!那男子怎樣了?』『大王!還活著。』國王會立刻這麼說:『先生!去吧!請你們在傍晚時再以百槍擊那男子。』傍晚時他們立刻再擊以百槍。比丘們!你們怎麼想:那男子日間以被擊傷三百槍因此而感受苦與憂嗎?」「大德!即使被擊傷一槍就因此感受苦與憂了,更不用說被擊傷三百槍了。」「同樣的,比丘們!我說:『應該這麼看待識食。』比丘們!當識食被遍知後,名色被遍知;當名色被遍知後,我說沒有任何聖弟子還應該做的。」 

延伸閱讀:向智尊者,〈生命的四食〉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issue.asp?article=87.95.9.20$08.htm

 

(2)中部9經–正見經》中有一段關於「四食」的教說,這是尊者舍利弗為學眾講說「食之四諦觀」: 

學友們!當聖弟子了知食,了知食集,了知食滅,了知導向食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是聖弟子的正見、直見、對法具備不壞淨、通達此正法。而,學友們!什麼是食?什麼是食集?什麼是食滅?什麼是導向食滅道跡?學友們!有這四種食,為了已生成眾生的存續,或為了求出生者的資助。哪四種呢?或粗或細的物質食物,第二、觸,第三、意思,第四、識。學友們!這四種食,支撐已生成的眾生,也資助求出生者。以渴愛而食集,以渴愛滅而食滅,導向食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了知食,這樣了知食集,這樣了知食滅,這樣了知導向食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貪欲使-欲愛使),去除嫌惡煩惱潛在趨勢(瞋恚使),根絕『我是』的見與慢煩惱潛在趨勢(我慢繫著使-慢隨眠),捨斷無明;生起明,然後當生得到苦的結束(究竟苦邊-究竟離苦) 

 

4) 最後,節錄印公所詮釋的「四食」重點,供您參閱。出處《佛法概論》,頁70-頁75。 

(1) 麤摶食:即日常茶飯等飲食。要能資益增長於身心,才合於「食」的定義。所以服食毒品等,不能資益而反損害身心,佛法中即不稱為食。有情一期生存的延續,必要有段食,特別是這欲界的人間。以定慧的修持來說,如營養不足,身心過於衰弱,定慧也不能成就。苦行者不知適宜的段食,對於生存及修養的重要性,所以會驚奇釋尊的受食而得到正覺。 

(2) 觸食:觸是六根發六識,認識六塵境界的觸。根、境、識三者和合時所起合意的感覺,叫可意觸;生起不合己意的感覺,叫不可意觸。從此可意、不可意觸,起樂受、苦受等。這裡的觸食,主要為可意觸,合意觸生起喜樂受,即能資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觸食也是維持有情延續的重要因素。 

(3)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願,即思心所相應的意欲。意思願欲,於有情的延續,有強大的作用。心理學者說:一個人假使不再有絲毫的希望,此人決無法生活下去。有希望,這才資益身心,使他振作起來,維持下去。像臨死的人,每為了盼望親人的到來,又延續了一些時間的生命,所以意思也成為有情的食。 

(4)識食:識指「有取識」,即執取身心的,與染愛相應的識。識有維持生命延續,幫助身心發展的力量。「識緣名色」,為佛法中重要的教義,如《長阿含13經–大緣方便經》所說;經中佛對阿難說:人在最初託胎的時候,有「有取識」。父母和合時,有取識即攝赤(母血)(父精)二渧,成為有機體的生命而展開。「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否?答曰:無也」。「名色」,指有情的身心自體。這個自體,由於識的執取(有取識)資益,才在胎中漸次增長起來,而出胎,而長大成人。所以經說:「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否?答曰:無也」。此識的執取,直到死亡的前剎那,還不能暫離。假使一旦停止其執取的作用,一期生命即宣告結束,肉體即成為死屍。所以佛說:「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有取識」對於有情資益延續的力用,是何等的重要! 

人類的生存欲──思食,以個體生存為中心。深刻而永久的生存欲,即「後有愛」。四食不但有關於現在一期生命的延續,即未來生命的延續,也有賴於意思食與識食來再創;有情的生死相續,即依『愛(後有愛)』相應的思願所再創,同時,有取識即與『取』相應的識,在沒有離欲前,他是不會停止執取的。捨棄了這一身心,立刻又重新執取另一身心,這即是入胎識的執取赤白二渧為自體。

 

02.為欲依四食而還滅者,推薦下列文章給您延伸閱讀:

1.緣起、緣生、因緣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8381464

2.順觀與逆觀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8466714

3.回視今生的最初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9729326

4.聚焦淨化行蘊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58882857 

5.覺照「四食」或「觸」處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9875829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