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8/02 09:30:00瀏覽128|回應0|推薦1 | |
20200802庭園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慧學讀本: 1.一行禪師著,《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二版) 2.性空法師講,《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轉法輪經講記》(嘉義市:香光書鄉,民95)
摘記文本關鍵文句,與您同參共勉:
1.南傳佛教「巴利七論(法集論、分別論、人施設論、論事、界說論、雙論、發趣論)」之一《分別論》,共有十八品,各品之中再由「經分別」、「論分別」和「問分」三個部分構成。其中〈諦分別〉是《分別論》中的第四品,所「分別」的主題是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諦分別〉的全文(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版) 附於後,供您參閱。
2.由第四品〈諦分別〉之「論分別」中,可看到論師依據經藏彙整出佛陀從五個方面來解釋「集諦 (苦之根源)」:「如何為苦集耶?是(1)渴愛、(2)餘之煩惱、(3)不善法、(4)三善根之有漏 與 (5)餘之有漏善法。是言苦集。」簡單的說:一切不善業及能造成投生的善業是集諦。
1) 性空法師如是解脫這五個面向: (1)渴愛 = 愛欲是集諦。 (2)餘之煩惱 = 十種煩惱,即:貪、瞋、癡、慢、邪見、疑、昏沉、掉舉、無慚、無愧是集諦。 (3)不善法 = 一切不善法是集諦。 (4)三善根之有漏 = 一切不善法及能造成投生的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 是集諦。 (5)餘之有漏善法 = 一切不善法,及能造成投生善法,或一切不善業力,及能造成投生的善業力都是集諦。
延伸閱讀: 1.聚焦淨化行蘊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58882857 2.善根-善行-善果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5325558 3.增上善學概說(5講-5)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5138334
2) 既然集諦包括了一切不善業力(有漏惡業)及能造成投生的善業力(有漏善業),為什麼佛陀在《轉法輪經》只說「愛欲」是集諦呢?
(1)佛陀是從最明顯容易了解的部分說明,只要業力還有「愛欲」伴隨,它就還會結成果報。有「愛」一定有無明、行、業、取,這謝都包括在苦的因緣中。佛陀說我們身體上最明顯的緣就是「業」,業是我們現在的苦;而「愛」是未來存在最明顯的緣,這個特別的緣很容易看得到,如何能看到呢?因為「愛」是「歡喜受」的意思。於《雜阿含284經》說明:對「受」歡喜就會出現「愛」,之後「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所有的苦」。
(2)我們「未來存在」的重點是「現在的愛」,不管什麼「愛」都是未來輪迴的緣。若有修行就能知道苦是因為有執著,而執著起於有「愛」,所以我們會繼續存在,繼續有輪迴心的相續。阿羅漢、佛完全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在六根對塵境時,能不斷地「行捨」而得以脫離輪迴。假如不能捨,一定會有未來的存在。「行捨」指身、口、意三業精進,捨離昏沉、掉舉,心不躁動,住於寂靜,心保持於平等、正直的狀態。
3.延伸閱讀:漢譯南傳大藏經,第49冊,《分別論》第4卷 <諦分別> (《分別論》的漢譯本,是由日文《南傳大藏經》轉譯,文辭艱澀,且少附注說明故,若不對照巴利原本,著實難理解文義。不過,為結法緣,還是喜心一字一句閱之。)
一、經分別 此中,如何為苦聖諦耶?是生苦、老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總說五取蘊是苦。 此中,如何為生耶?是所有之彼彼有情,於彼彼有情聚之生(生之內在本質)、等生(出生)、趣入(入胎,就卵生、胎生有情而言)、現起(轉生,就濕生、化生有情而言)、蘊現(五蘊和合之現起)、處得(諸入之獲得)。是言為生。 此中,如何為老耶?是所有之彼彼有情,於彼彼有情聚之老(老之內在本質)、老衰(指外在的形貌)、頹齒、斑白、皺緩、壽命之枯敗、諸根之徧熟(熟壞)。是言為老。 此中,如何為死耶?是所有之彼彼有情,於彼彼有情聚之消滅(死去的狀態)、移轉(死沒)、破壞(五蘊壞散之狀)、消失、葬死(以此『死亡』的死,否定了斷滅的死)、時作(死神之作業,即死期之到來)、諸蘊之破壞(壞散)、自死骸脫出(形軀之棄捨)、命根之斷絕。是言為死。 此中,如何為愁耶?若依血緣之不幸(親人之不幸)、財富之不幸(財產之毀損)、病之不幸(疾病之侵身)、戒之不幸(戒行之毀損)、見之不幸(知見之錯誤)、他人等之不幸(遭遇某種不幸)、他種種苦法所感觸之愁(由各種原因而生起之愁的內在性質);愁歎(愁的行相)、愁性(愁的性質)、內愁(內在的愁)、內徧愁(充遍於內在的愁)、心徧愁(心之遍燃)、憂(心的愁苦狀態)、愁箭(愁如穿透力的箭)。是言為愁。 此中,如何為悲耶?苦依血緣之不幸、財富之不幸、病之不幸、戒之不幸、見之不幸、他人等之不幸、他種種苦法所感觸之嘆、悲嘆、悲、悲哀、悲性、悲哀性、語(悲語)、空語、異空語、冗語、多語、多語性。是言為悲。 此中,如何為(身)苦耶?是所有身之不快、身之苦,身觸所生之不快而苦之領納(身觸生起之不快苦感),身觸所生之不快而苦受(身觸生起之不快苦受)。是言為(身)苦。 此中,如何為憂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之不快、苦之領納(心觸生起之不快苦感),心觸所生之不快、苦受(心觸生起之不快苦受)。是言為憂。 此中,如何為惱耶?若依血緣之不幸、財富之不幸、病之不幸、戒之不幸、見之不幸、他人等之不幸、他種種苦法所感觸之失望、惱、失望性、惱性。是言為惱。 此中,如何為怨憎會苦耶?是彼此所有之不可愛、不可愛樂、不可意之色、聲、香、味、觸。於彼所有之更不得欲、不利欲、不快欲、不安穩欲。一切與是等會合、來會、俱會、伴侶。是言為怨憎會苦。 此中,如何為愛別離苦耶?是彼此所有之可愛、可愛樂、可意之色、聲、香、味、觸。於彼所有之更得欲、利欲、安穩欲。一切與是等不會合、不來會、不俱會、不伴侶。是言愛別離苦。 此中,如何為求不得苦耶?是如是求生於生法之有情。「嗚呼!實非我等生法。」「實我等之生不來」。然而,實是求不可得。如是求生於老法之有情……乃至……病法之有情、死法之有情而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嗚呼!實非我等愁、悲、苦、憂、惱法」!「實我等之愁、悲、苦、憂、惱法不來」。然而,實是求不可得。是言求不得苦。 此中,如何總說五取蘊為苦耶?是是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等總說五取蘊為苦。 此中,如何為苦集聖諦耶?是以諸所有之渴愛而再生(那些導致再有)、喜貪俱行(伴隨喜貪)、悅喜於彼等之物(於處處有愛樂)。是為欲愛(對五欲的貪愛)、有愛(對存在的貪愛。由於對有之欲求與對禪之欣求,而生起之伴隨常見之對色界有與無色界有的貪求)、非有愛(對於非有的貪愛。是伴隨著斷見的貪著)。 總此渴愛於何處生起而生起、於何處安住而安住耶?是所有於世間之愛色(具可愛相者)、好色(具悅意相者),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何等為愛色、好色耶? 1.六根之愛色、好色 是於世間為眼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為耳……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乃至……意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2.六塵境之愛色、好色 於世間,色之愛色、好色,是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聲……乃至……香……乃至……味……乃至……觸……乃至……法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3.六識之愛色、好色 於世間,眼識之愛色、好色,是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耳識……乃至……鼻識……乃至……舌識……乃至……身識……乃至……意識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4.六觸之愛色、好色 於世間,眼觸之愛色、好色,是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耳觸……乃至……鼻觸……乃至……舌觸……乃至……身觸……乃至……意觸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5.六觸受之愛色、好色 於世間,眼觸所生受之愛色、好色,是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彼之渴愛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耳觸所生受之……乃至……鼻觸所生受……乃至……舌觸所生受……乃至……身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6.六想之愛色、好色 於世間,色想之愛色、好色,是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聲想之……乃至……香想……乃至……味想……乃至……觸想……乃至……法想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7.六思之愛色、好色 於世間,色故思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聲故思之……乃至……香故思……乃至……味故思……乃至……觸故思……乃至……法故思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8.六渴愛之愛色、好色 於世間,色渴愛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聲渴愛之……乃至……香渴愛……乃至……味渴愛……乃至……觸渴愛……乃至……法渴愛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9.六尋之愛色、好色 於世間,色尋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聲尋之……乃至……香尋……乃至……味尋……乃至……觸尋……乃至……法尋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10.六伺之愛色、好色 於世間,色伺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聲伺之……乃至……香伺……乃至……味伺……乃至……觸伺……乃至……法伺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此中,如何為苦滅聖諦耶?是所有彼之渴愛之無餘離貪滅(全然離欲及苦之根源滅盡)、捨離、棄捨、解脫、無著(無執)。 總此渴愛是捨於何處而捨、滅於何處而滅耶?於世間,所有之愛色(具可愛相者)、好色(具悅意相者),彼之渴愛是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何等為愛色、好色耶? 是於世間,眼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耳之……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乃至……意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色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聲之……乃至……香……乃至……味……乃至……觸……乃至……法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眼識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耳識之……乃至……鼻識……乃至……舌識……乃至……身識……乃至……意識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眼觸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耳觸之……乃至……鼻觸……乃至……舌觸……乃至……身觸……乃至……意觸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眼觸所生受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耳觸所生受之……乃至……鼻觸所生受……乃至……舌觸所生受……乃至……身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色想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聲想之……乃至……香想……乃至……味想……乃至……觸想……乃至……法想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色故思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聲故思之……乃至……香故思……乃至……味故思……乃至……觸故思……乃至……法故思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色渴愛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聲渴愛之……乃至……香渴愛……乃至……味渴愛……乃至……觸渴愛……乃至……法渴愛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色尋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聲尋之……乃至……香尋……乃至……味尋……乃至……觸尋……乃至……法尋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色伺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聲伺之……乃至……香伺……乃至……味伺……乃至……觸伺……乃至……法伺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此中,如何為苦滅道聖諦耶?即八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為正見耶?是於苦之智(知見)、於苦集之智(知見)、於苦滅之智(知見)、於趣向苦滅道之智(知見)。是言正見。 此中,如何為正思惟耶?是棄欲思惟(出離之思惟)、無恚思惟(無瞋恚之思惟)、無害思惟(無惱害-無癡之思惟)。是言正思惟。 此中,如何為正語耶?是虛妄語之遠離、離間語之遠離、麤惡語之遠離、雜穢語(綺語)之遠離。是言正語。 此中,如何為正業耶?是斷人命之遠離、不與取之遠離、欲邪行遠離。是言正業。 此中,如何為正命耶?是世有聖聲聞捨邪命、依正命以淨命(依正當之生計以活命)。是言正命。 此中,如何為正精進耶?是世有比丘,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而生欲(志欲)、策勵(精進)、發勤(精勤)、策心(專志)、持心(勤奮)。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乃至……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乃至……為令已生之善法而堅住、不忘(不失)、倍增、廣大、修習(增進)、圓滿(成滿)之故,以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是言正精進。 此中,如何為正念耶?是世有比丘,身住於循身觀(於身安住於身隨觀-身念住),以正勤、正知、正念而調伏於世間之貪憂。受住於……乃至……心住於……乃至……法住於循法觀(於法安住於法隨觀-法念住),以正勤、正知、正念而調伏於世間之貪憂。是言正念。 此中,如何為正定耶?是世有比丘,離欲、不善法,以有尋有伺而由「離生喜樂」具足第一禪定而住。以尋伺寂靜(尋伺止息)、內等淨(淨信)、心一趣性故,由無尋無伺之「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定而住。由於喜離貪之故,以住捨、念正知而正受樂身,是賜予宣說聖者之「捨念樂住」之處,具足此第三禪定而住。由於斷樂斷苦故,及先既沒滅喜、憂之故,以不苦不樂作「捨念清淨」具足第四禪定而住。是言正定。
延伸閱讀: 1.中部141經-諦分別經(莊春江譯) https://suttacentral.net/mn141/zh/zhuang 2.謝美霜著,<巴利《分別論.諦分別.經分別》譯注>(《中華佛學研究》第五期(2001.03),頁27-56。)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2/bj97615.htm)
二、對法分別 ( 亦云:論分別 ) 四諦者是苦、苦集、苦滅、至苦滅之道。 一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餘之煩惱、餘之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之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是言苦。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八聖道。即正見……乃至……正定。 此中,如何為正見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之物。是言正見。 此中,如何為正思惟耶?是所有之推度、尋求……乃至……正思惟、道支、道所屬之物。是等為正思惟。 此中,如何為正語耶?是所有四種語惡行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正語、道支、道所屬。是言正語。 此中,如何為正業耶?是所有三種身惡行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正業、道支、道所屬。是言正業。 此中,如何為正命耶?是所有邪命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正命、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命。 此中,如何為正精進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精進。 此中,如何為正念耶?是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念。 此中,如何為正定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定。 二 此中,如何為苦耶?乃餘之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之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是言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與餘煩惱等之捨離。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八聖道。即正見……乃至……正定。是言至苦滅之道。 三 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與餘之煩惱與餘之不善法。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三善根之有漏與餘之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是言為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與餘之煩惱與餘之不善等之捨離。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八聖道——即正見……乃至……正定。是言至苦滅之道。 四 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與餘之煩惱、餘之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餘之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是言為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等之捨離。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八聖道。即正見……乃至……正定。是言至苦滅之道。 五 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與餘之有漏善法。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是言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與餘有漏善法等之捨離。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八聖道。即正見……乃至……正定。是言至苦滅之道。 六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之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是言苦。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五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為正見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見。 此中,如何為正思惟耶?是所有之推度、尋求、思惟……乃至……道支、道所屬。是言正思惟。 此中,如何為正精進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精進。 此中,如何為正念耶?是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念。 此中,如何為正定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定。 七 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與餘之有漏善法。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及一切之色。是言為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之有漏善法等之捨離。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五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言至苦滅之道。 八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有漏之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及一切之色。是言為苦。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有不散亂,是言至苦滅之道。……乃至…… 九 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有漏之善法。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及一切之色。是言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與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之有漏善法等之捨離。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為至苦滅之道。
三、問分 (「問分」則以問答的方式,將各品討論的主題依《法集論》中所列本母百二十二門——善、惡、無記、心、非心、心所……有諍、無諍等,綜合分別之,以闡明其體性。) 四聖諦者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 四聖諦者是幾何善?幾何不善?幾何無記?……乃至……幾何有諍?幾何無諍耶? 1.集諦是不善,道諦是善,滅諦是無記,苦諦是善、不善、無記。 2.二諦(集諦、道諦)是樂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滅諦是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苦諦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 3.二諦(集諦、道諦)是異熟法法;滅諦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苦諦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4.集諦是不已取順取;二諦(道諦、滅諦)是不已取不順取;苦諦是已取順取、不己取順取。 5.集諦是有雜染雜染;二諦(道諦、滅諦)是不有雜染不雜染;苦諦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 6.集諦是有尋有伺;滅諦是無尋無伺;道諦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苦諦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不可言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7.二諦(集諦、道諦)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滅諦是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捨俱行;苦諦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捨俱行。 8.二諦(道諦、滅諦)是非見非修所斷;集諦是見所斷、修所斷;苦諦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所斷非修所斷。 9.二諦(道諦、滅諦)是非見非修所斷因;集諦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苦諦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 10.集諦是能趣積集;道諦是能趣分散;滅諦是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 散;苦諦是能趣積集、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 11. 道諦是有學;三諦(苦諦、集諦、滅諦)是非有學非無學。 12.集諦是小;二諦(道諦、滅諦)是無量;苦諦是小、大。 13.滅諦是無所緣;道諦是無量所緣;集諦是小所緣、大所緣、非無量所緣,不可言小所緣或大所緣;苦諦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不可言小所緣或大所緣或無量所緣。 15.滅諦是不決定;道諦是正性決定;二諦(苦諦、集諦)是邪性決定、不決定。 16.滅諦是無所緣;集諦是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因或道增上;道諦是非道所緣、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因或道增上;苦諦是道所緣、非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增上。 17.二諦(道諦、集諦)是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滅諦是不可言已生或不已生、可生;苦諦是已生、不已生、可生。 18.三諦(苦諦、集道、道諦)是過去、未來、現在;滅諦是不可言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19.滅諦是無所緣;道諦是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二諦(苦諦、集諦)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 21.滅諦是無所緣;道諦是外所緣;集諦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苦諦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不可言內所緣或外所緣或內外所緣。 22.三諦(集道、道諦、滅諦)是無見無對,苦諦是有見有對、無見有對、無見無對。 23.集諦是因;滅諦是非因;二諦(苦諦、道諦)是因、非因。 24.二諦(集道、道諦)是有因;滅諦是無因;苦諦是有因、無因。 25.二諦(集道、道諦)是因相應;滅諦是因不相應;苦諦是因相應、因不相應。 26. 集諦是以因為有因;滅諦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或以有因為非因;道諦是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苦諦是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有因或以有因為非因。 27.集諦是以因為因相應;滅諦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或以因相應為非因;道諦是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苦諦是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或以因相應為非因。 28.滅諦是非因、無因;集諦是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道諦是非因有因,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苦諦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 29.三諦(苦諦、集道、道諦)是有緣;滅諦是無緣。 30.三諦(苦諦、集道、道諦)是有為;滅諦是無為。 32.三諦(滅諦、集道、道諦)是無對;苦諦是有對、無對。 33.三諦(滅諦、集道、道諦)是色;苦諦是色、無色。 34.二諦(苦諦、集諦)是世間,二諦(滅諦、道諦)是出世間。 35. 二諦(苦諦、集諦)是少分可識;二諦(滅諦、道諦)是少分不可識。 36.集諦是漏;二諦(滅諦、道諦)是非漏;苦諦是漏、非漏。 37.二諦(苦諦、集諦)是有漏,二諦(滅諦、道諦)是無漏。 38.集諦是漏相應;二諦(滅諦、道諦)是漏不相應;苦諦是漏相應、漏不相應。 39.集諦是以漏為有漏,二諦(滅諦、道諦)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或以有漏為非漏;苦諦是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 40.集諦是以漏為漏相應;二諦(滅諦、道諦)是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苦諦是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 41.二諦(滅諦、道諦)是漏不相應無漏;集諦是不可言漏不相應有漏或漏不相應無漏;苦諦是漏不相應有漏,不可言漏不相應有漏或漏不相應無漏。 42.集諦是結;二諦(滅諦、道諦)是非結;苦諦是結、非結。 43.二諦(苦諦、集諦)是順結,二諦(滅諦、道諦)是不順結。 44.集諦是結相應;二諦(滅諦、道諦)是結不相應;苦諦是結相應、結不相應。 45.集諦是以結為順結;二諦(滅諦、道諦)是不可言以結為順結或以順結為非結;苦諦是以結為順結、以順為非結。 46.集諦是以結為結相應;二諦(滅諦、道諦)是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或以結相應為非結;苦諦是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或以結相應為非結。 47.二諦(滅諦、道諦)是結不相應不順結;集諦是不可言結不相應順結或結不相應不順結;苦諦是結不相應順結,不可言結不相應順結或結不相應不順結。 48.集諦是繫;二諦(滅諦、道諦)是非繫,苦諦是繫、非繫。 49.二諦(苦諦、集諦)是順繫;二諦(滅諦、道諦)是不順繫。 50.二諦(滅諦、道諦)是繫不相應;二諦(苦諦、集諦)是繫相應、繫不相應。 51.集諦是以繫為順繫;二諦(滅諦、道諦)是不可言以繫為順繫或以順繫為非繫;苦諦是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 52.集諦是以繫為繫相應,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二諦(滅諦、道諦)是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或以繫相應為非繫;苦諦是以繫為繫相應、以繫相應為非繫,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或以繫相應為非繫。 53.二諦(滅諦、道諦)是繫不相應不順繫;二諦(苦諦、集諦)是繫不相應順繫,不可言繫不相應順繫或繫不相應不順繫。 54. 集諦是暴流……乃至……軛……乃至……蓋;二諦(滅諦、道諦)是非蓋;苦諦是蓋、非蓋。 55.二諦(苦諦、集諦)是順蓋;二諦(滅諦、道諦)是不順蓋。 56.集諦是蓋相應;二諦(滅諦、道諦)是蓋不相應;苦諦是蓋相應、蓋不相應。 57.集諦是以蓋為順蓋;二諦(滅諦、道諦)是不可言以蓋為順蓋或以順蓋為非蓋;苦諦是以 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 58.集諦是以蓋為蓋相應;二諦(滅諦、道諦)是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或以蓋相應為非蓋;苦諦是以蓋為蓋相應、以蓋相應為非蓋,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或以蓋相應為非蓋。 59.二諦(滅諦、道諦)是蓋不相應不順蓋;集諦是不可言蓋不相應順蓋或蓋不相應不順蓋;苦諦是蓋不相應順蓋,不可言蓋不相應順蓋或蓋不相應不順蓋。 60.三諦(集諦、滅諦、道諦)是非異取;苦諦是異取、非異取。 61.二諦(苦諦、集諦)是已異取,二諦(滅諦、道諦)是不已異取。 62.二諦(滅諦、道諦)是異取不相應;集諦是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苦諦是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不可言異取相應或異取不相應。 63.集諦是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二諦(滅諦、道諦)是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苦諦是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 64.二諦(滅諦、道諦)是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二諦(苦諦、集諦)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不可言異取不相應已異取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 65.二諦(集諦、道諦)是有所緣;滅諦是無所緣;苦諦是有所緣、無所緣。 67.二諦(集諦、道諦)是心所;滅諦是非心所;苦諦是心所、非心所。 68.二諦(集諦、道諦)是心相應;滅諦是心不相應;苦諦是心相應、心不相應,不可言與心相應或與心不相應。 69.二諦(集諦、道諦)是心俱住;滅諦是心不俱住;苦諦是心俱住、心不俱住,不可言與心俱住或與心不俱住。 70.二諦(集諦、道諦)是心等起;滅諦是非心等起;苦諦是心等起、非心等起。 71.二諦(集諦、道諦)是心俱有;滅諦是非心俱有;苦諦是心俱有、非心俱有。 72.二諦(集諦、道諦)是心隨轉;滅諦是非心隨轉;苦諦是心隨轉、非心隨轉。 73.二諦(集諦、道諦)是心俱住等起;滅諦是非心俱住等起;苦諦是心俱住等起、非心俱住等起。 74.二諦(集諦、道諦)是心俱住等起俱有;滅諦是非心俱住等起俱有;苦諦是心俱住等起俱有、非心俱住等起俱有。 75.二諦(集諦、道諦)是心俱住等起隨轉;滅諦是非心俱住等起隨轉;苦諦是心俱住等起隨轉、非心俱住等起隨轉。 77.三諦(集諦、滅諦、道諦)是非能取;苦諦是能取、非能取。 78.三諦(集諦、滅諦、道諦)是不已取;苦諦者即已取、不已取。 79.集諦是取;二諦(滅諦、道諦)是非取;苦諦是取、非取。 80.二諦(苦諦、集諦)是順取;二諦(滅諦、道諦)是不順取。 81.二諦(滅諦、道諦)是取不相應;二諦(苦諦、集諦)是取相應、取不相應。 82.集諦是以取為順取;二諦(滅諦、道諦)是不可言以取為順取或以順取為非取;苦諦是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 83.集諦是以取為取相應,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二諦(滅諦、道諦)是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或以取相應為非取;苦諦是以取為取相應、以取相應為非取,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或以取相應為非取。 84.二諦(滅諦、道諦)是取不相應不順取,二諦(苦諦、集諦)是取不相應順取,不可言取不相應順取或取不相應不順取。 85.集諦是染;二諦(滅諦、道諦)是非染;苦諦是染、非染。 86.二諦(苦諦、集諦)是雜染;二諦(滅諦、道諦)是不雜染。 87.集諦是有雜染;二諦(滅諦、道諦)是不有雜染;苦諦是有雜染、不有雜染。 88.集諦是染相應;二諦(滅諦、道諦)是染不相應;苦諦是染相應、染不相應。 89.集諦是以染為雜染;二諦(滅諦、道諦)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或以雜染為非染;苦諦是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 90.集諦是以染為有雜染;二諦(滅諦、道諦)是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或以有雜染為非染;苦諦是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或以有雜染為非染。 91.集諦是以染為染相應;二諦(滅諦、道諦)是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或以染相應為非染;苦諦是以染為染相應、以染相應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或以染相應為非染。 92.二諦(滅諦、道諦)是染不相應不雜染;集諦是不可言染不相應雜染或染不相應不雜染;苦諦是染不相應雜染,不可言染不相應雜染或染不相應不雜染。 93.二諦(滅諦、道諦)是非見所斷,二諦(苦諦、集諦)是見所斷、非見所斷。 94.二諦(滅諦、道諦)是非修所斷,二諦(苦諦、集諦)是修所斷、非修所斷。 95.二諦(滅諦、道諦)是非見所斷因,二諦(苦諦、集諦)是見所斷因、非見所斷因。 96.二諦(滅諦、道諦)是非修所斷因,二諦(苦諦、集諦)是修所斷因、非修所斷因。 97.集諦是有尋;滅諦是無尋;二諦(苦諦、集諦)是有尋、無尋。 98.集諦是有伺;滅諦是無伺;二諦(苦諦、集諦)是有伺、無伺。 99.滅諦是無喜;三諦(苦諦、集諦、道諦)是有喜、無喜。 100.滅諦是非喜俱行;三諦(苦諦、集諦、道諦)是喜俱行、非喜俱行。 101.滅諦是非樂俱行;三諦(苦諦、集諦、道諦)是樂俱行、非樂俱行。 102.滅諦是非捨俱行;三諦(苦諦、集諦、道諦)是捨俱行、非捨俱行。 103.集諦是欲纏;二諦(滅諦、道諦)是非欲纏;苦諦是欲纏、非欲纏。 104.三諦(滅諦、集諦、道諦)是非色纏;苦諦是色纏、非色纏。 105.三諦(滅諦、集諦、道諦)是非無色纏;苦諦是無色纏、非無色纏。 106.二諦(苦諦、集諦)是所屬;二諦(滅諦、道諦)是無所屬。 108.道諦是決定;滅諦是不決定;二諦(苦諦、集諦)是決定、不決定。 109. 二諦(苦諦、集諦)是有上;二諦(滅諦、道諦)是無上。 110.集諦是有諍,二諦(滅諦、道諦)是無諍,苦諦是有諍、無諍。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