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不即不離
2014/06/03 13:37:38瀏覽669|回應0|推薦1

法友問:《中論》觀三相品第七有這樣一段論述,  「生生之所生,生於彼本生,本生之所生,還生於生生。  若謂是生生,能生於本生,生生從本生,何能生本生?    若謂是本生,能生於生生,本生從彼生,何能生生生?  若生生生時,能生於本生,生生尚未有, 何能生本生?  若本生生時,能生於生生,本生尚未有,何能生生生?」 這段論述是否可用「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有自性能生萬法」  來詮釋?因本性光明無暗,就無需以「明」來照。 

這一段論述,則是龍樹針對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的「他生」派立「同時因果」見解的駁斥,駁斥此見解傾向於以「自性」立場看三相(指生、住、滅)。《中論》觀三相品第七,是「龍樹要強調生、住、滅只是我們在思維中假立的概念,  用以描述事物的狀態,並非實在有某些東西對應著這些概念而存在著。  在佛教中,這種概念又稱為『分位假法』,或是『不相應行法』。  在哲學上,這種概念稱為『形式概念(formal concept)』,即是指一種沒有實在事物對應著的概念,它們只有形式的意義。」( 吳汝鈞,《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頁146。)

 

中論,是龍樹依中觀見來破: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之論述,故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是故,既知「無生(依性空而說)」,則必知「無滅(依緣起而說)」。

 

中觀,是一種通觀全體(二元)後而客觀的回應一切的態度;      是沒有不偏執或左或右,或有或無,或生或不生,或無明或明……。  是超越二元,不黏著於二元,      以達「不即不離」二元的生命情態。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語出《六祖壇經》,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自性」說,其對「自性」的論述,可說是中國禪宗特有的心性淨化論模組;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本土化作為。然而,佛陀本懷意是談「無自性」,這是需要留心注意的。


若說”生生之所生,能生於本生……” 是談生、住、滅三相,倒不如將這段論述看做是談因緣果也是沒有真實自性的因緣果,因為舉凡一切皆無自性。但是,佛法沒有否定現實世間的一切現象。在這基礎上,佛教給人的身心安頓法為何?則可用《金剛經》的語言結構來說明,即:說「因緣果」, 非「因緣果」, 是名「因緣果」;這就是達到不即不離之身心狀態,是不偏執不執著於一處的生命情態。


也許您可另外瀏覽六書齋另外三篇文章:

<養心之鑰>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3085129

<身心是道場>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3085025

<緣起性空,無畏>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8508095

 

最後,為了能更清楚看到龍樹思辯的脈絡與要義,首先要了解「生生」與「本生」的意思:

「生生」是指導致「生(果)」生起的那一個生(因);依因上說。

「本生」是指原本在生住滅三相中的「生」相;依果上說。

再者,若善巧加上”「 」 ”及”() ”註記之,當可以讓文義清晰些:            

(說一切有部他生派的見解)

「生生(指)」之所「生」,「生」於彼「本生」,

「本生」之所「生」,還「生」於「生生」。

(龍樹破他生的見解)

若謂是「生生」,能「生」於「本生」,(他生派)

「生生」從「本生」,何能生「本生」?(龍樹)

若謂是「本生」,能生於「生生」,(他生派)

「本生」從彼生,何能生「生生」?(龍樹)

若生生「生」時,能生於「本生」,(他生派)

「生生」尚未有,何能生「本生」?(龍樹)

若「本生」生時,能生於「生生」,(他生派)

「本生」尚未有,何能生「生生」?(龍樹)

而更詳盡的解讀,可參閱吳汝鈞的《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一書。


最後,另提一下
《南本涅槃經》卷十九〈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其中基本法句有四,若就"四道"內涵來理解可以是:

1) 生生,意指不斷的"生"死、死"生"輪迴。(六道)

2) 生不生,意指破除生死的"生"而進入涅槃的"不生"。(解脫道)

3) 不生生,意指從真理實相之"不生"(真空)中,生起廣作佛事(妙有),有云:興建水月道場,大作空花佛事。(菩薩道)

4) 不生不生,意指不入生死,不著涅槃,不著兩邊。(等正覺道)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