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05 19:52:17瀏覽315|回應0|推薦1 | |
學習佛法後, 始知生活裡一直維護不受傷害的「我」,不斷追逐許許多多「我的」欲望所求, 原來這些是由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運作構成的。 佛法大體上是這樣說: 一個「我」,不是單一的自生的「我」,是沒有恆常的且固定實體的「我」。 只是言語上賦予一個「我」來總稱,作為語言溝通之用。 「我」是五大巨集的組合體, 五大巨集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等,各具諸多作用功能, 色蘊屬物質體,是「身」的範疇,可以發動外顯化的身業、口業功能作用;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屬精神體,是「心」的範疇,可以發動內隱化的意業功能作用。 又身業、口業、意業,以意業為先為重, 東方哲學說的「修身養性」,則當以「養心」為根本, 因為執著「我」,說「我執」;執著「法」,說「法執」, 不論是我執或法執,都是「心」生病了。 就佛教的生命哲學來看一個生命體的存有問題, 它是沒有否定「我」的生命存在事實,沒有否定「我的」所為, 它是以「無我」來回應存有問題,說的是一個生命體或所為都僅是暫時性存在的型態, 在每個當下仍可以透過身心統合體來感知一切,然這一切也是暫時性存在的型態。 總之,如何正確的看待生命的存在,及其所有作為與所感的現象? 也許可以使用《金剛經》裡不斷出現的語言結構來說明與掌握, 即「說『我』,即非『我』,是名『我』。」
恆河沙數的眾生何以始終漂泊於凡夫業海裡而不得出? 原因無它,只因執著有一個「我」。 朝暮總是以「我」之姿,不斷向外追求著各種特殊的感受, 來滿足「我所」想的,積聚「我的」一切,總是在「受蘊」裡貪得無厭。 嚴重至極的追求行為會演變成一種上癮的「我的癖好」, 這種癮牽引著「我的」行為模式、精神狀態, 就此日久而形塑了一個生命體的總體生活型態及個人形象, 譬如:酒癮成了酒鬼,色癮成了色鬼等等。 忙忙碌碌一日,換來筋疲力盡,身心疲憊,日復一日, 終其一生而成「忙、盲、茫」的人生。
是否有另一種型態的人生可為人所選擇?又該如何去做到? 當然是有的,且世間上不缺方法,只缺你願不願意為之。 就佛教而言, 佛陀體悟到宇宙萬有運轉的真理之際, 揭示「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得」。 然而,假若不在「妄想與執著」中覺悟其本質, 終究是無法超克「受」與「我」的追逐,停止凡夫身心的業海漂泊。 此後,佛陀盡其所能走入每一個角落,或苦行林或市集或莊園或王宮, 就只為給予一把養心之鑰,讓有緣者打開心門好入佛的知見, 學習過著身心無勞的正法的中道的生活,日復一日, 終其一生而成「戒、定、慧」的人生,以成就「佛陀」的生命型態。
這一把養心之鑰開啟了心門,首要面對的是「受蘊」。 因為凡夫的「色蘊」在接「觸」各種情境現象時, 會先以「識蘊」裡的「我」與「我的」過往記憶來進行「想蘊」的認識與分別, 隨之馬上生起各種感「受」,繼而 對那些感覺到適心悅心的樂受,就生起起「愛」的習性反應「取著」, 更想著樂受能持續存在不要消失,這叫與「痴」心相應的「貪」行; 對那些感覺到不適心不悅心的苦受,就生起「不愛」的習性反應「排斥」, 更想著苦受快快消失且不再出現,這叫與「痴」心相應的「瞋」行。 這種貪愛與瞋斥的習性反應,就是「行蘊」作用, 貪愛取著與瞋斥排斥的習性反應, 都是來自「識蘊」裡那些「我」與「我的」的知見所致, 這樣的知見致使偏執的行為不斷地發生, 偏執的行為就讓身心處在逼迫性的苦海中不得出。 因此,養心之鑰開啟心門進行身心靈療癒行, 更是要治本斷知見上的重病「我痴」。
日常生活裡如何以法藥治療「心病」、養護「佛心」? 首先,「想蘊」要時時自我提醒: 生活作息中保持「高度的覺知,專注的客觀的」觀察「受蘊」。 所謂客觀的觀察,好似第三者的角色來觀察著。 如同你坐在湖邊端視著湖面漣漪, 漣漪的生滅變化,無干擾你的心;你的心也無干擾漣漪。 漣漪是漣漪它自己的本來樣子生滅變化著。
接著,覺知心安忍不動聲色,持續地保持著對「受蘊」作客觀的觀察, 「此受」生起,變化,滅去;「彼受」生起,變化,滅去。 此受彼受是它自己本來的樣子生滅變化著。 若是「我」仍習性地賦予此受彼受是「樂受」或「苦受」時, 「想蘊」可以在覺察過程中深思「受」與「我」的存在本質: 想一想無論你經驗到的是哪一種感受,它們都是不斷地生起又滅去, 「我」卻妄想著要執取一個恆常不變的感受, 「我」也無法獨自支配主宰各種感受不要無常變化著。
最後,生命主人會在每一次的法的覺觀之下了知: 「我」確實長久來是無視「無常、無我」的自然法則, 總妄想執著於「我」與「我所」的無止盡追逐, 真的是「我痴」啊!是自找苦吃的凡夫俗子啊!
在生活裡,持續堅決地這樣做著「養心之鑰」, 五蘊運作就是過著正法的生活節奏, 身心漸漸無勞無惱,無風雨無晴, 也能深刻體會「諸受是無常,無常故苦,苦故非我(無我)、非我所(無我所)」, 這種法的體會是自動儲存在「識蘊」裡, 它漸漸醞釀成一個法的正見,且形成一個安心立命的價值體系, 建構起這一套價值體系,汝將入佛的知見,將自轉凡心為佛心。 佛心驅動五蘊的運作,是無常無我的人世間,是平等靜寂的人世間; 更是無染無著於世間與出世間,所以能持續堅決地正念過著每一天, 「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 敷座而坐。」 這是「佛陀」名叫「佛陀」的所在,是人間大導師的身教體現。 冀願我們從過著正法的生活開始,祝福您養心有成!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