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身心是道場
2014/05/05 19:47:16瀏覽223|回應0|推薦1

六書齋主人在「與佛陀對話」園地,為法友選讀《佛說五蘊皆空經》。

就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而言,這一篇經文被收錄在「阿含部」第二冊。

雖然是被歸類於作為貼近佛陀時代的阿含部類,

但是就其經文裡說:

「正智觀察五取蘊,了知無有我及我所。

  如是觀已,即知世間,無能取所取,亦非轉變。」

卻是可引用那作為代表大乘思想的佛典之一《金剛經》的語言邏輯來演繹。

因為,就如此經文要義而問:

身心在「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固定實體」的法性法界下,該以何為所住?

思忖,若就佛陀的本懷意而言之,

吾等身心是安頓在「諸法皆空,空亦復空」的「不執著」的無所住狀態。

亦即:「說五蘊,即非五蘊,是名五蘊;

           說能所,即非能所,是名能所;

           說轉變,即非轉變,是名轉變;

           說生死,即非生死,是名生死;

           說菩提,即非菩提,是名菩提;

           說涅槃,即非涅槃,是名涅槃;

           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

           說如來,即非如來,是名如來;

           說緣起,即非緣起,是名緣起;

           說性空,即非性空,是名性空;

           說生活,即非生活,是名生活;

           說吃飯,即非吃飯,是名吃飯;

           說睡覺,即非睡覺,是名睡覺;

           說工作,即非工作,是名工作;

           說修行,即非修行,是名修行;

           說證果,即非證果,是名證果;

           說……,即非……,是名……。」

佛子如此法隨法行,五蘊的運作就在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脈絡裡,

身心也就體現一種現法樂住的平穩、靜寂狀態。

 

人,若起「無明」惑造「貪、瞋、痴」三毒行,

      生死死生,憂悲惱苦,永無止盡。

人,若生「明」智行「無貪、無瞋、無癡」三善根,

      現法樂住,信解受持,永無停歇。

就此,生命體向下沉淪或向上提升的樞紐,

取決於「無明」使然或「無明」使然。

所以,佛子當憶念: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若想要離斷一切苦,成為「觀自在」行者,

就勿捨近求遠,當直接由自己的「身心道場」正智深觀吧!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