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28 12:15:49瀏覽223|回應0|推薦1 | |
法友問:遇到任何境界,不但要不執取,更要善用當下。如何善用當下才是如法而又圓滿? 回應: 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境界,不管是順境或是逆境, 都是同樣的態度回應它──不執取(無所住),善用當下(生其心)。 順境或逆境都只是一時因與緣和合的結果, 是暫時性存在的現象,不是固定不變,恆常存在著, 是沒有固定在哪一種相狀,或停住在哪一刻哪一處;所以 才要以「不執著,或說無所住」的態度,隨順它們存在的自然法則。 又因緣和合的暫時性存在,是仍具有作用,所以 要把握當下暫時存在的因緣,好好善用它的作用, 這就是為什麼要說「善用當下」的原因。
人的憂愁煩惱, 總是來自「痴心」將順逆境的事件或現象 「執取」在心上,猛力將心僵固在過去,沒有真切的活在當下, 一切就只是自尋煩惱,自食其果。 所以,佛家說「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 而搞定「執取心」是一件大工程, 過程需要承擔來自內心的種種煎熬, 有多少的煎熬,就看猛力將心僵固在過去的力道有多少, 力道多,煎熬較多。這是內心的實相,無法秤斤論兩,討價還價。
話說回來,要走過逆境,雖然不容易, 但憑著一份對己的真誠與增上心(想要改善它的病識感), 有了這樣的信念,實實在在的做著, 最終一定可以靠著自己的正向心力走過逆境, 並從逆境經驗裡萃取出智慧,這是無人能偷走的智慧。 這樣的智慧會讓自己打從心底真正的放下逆境,甚至感謝逆境。 逆境,對整體生命的增上與淨化來說,它是一種養份, 所以,佛家說是「逆增上緣」。 世界上有太多這樣超越逆境的勇士,譬如澳洲尼克。 再者,不執取順境是比不執取逆境更難些, 因為對順境的愛染心是順於己意,心暫時沒有苦的逼迫感, 就沒有高度的覺照力、醒覺力,也就容易在順境裡迷失, 所以世上有許多「富不過三代」的個案。 若能妥當借順境之力讓生命更增上,佛家說是「順增上緣」。
如何練習如法的「不執著的善用當下」呢? 身體患病,心有種種的不悅感受, 這是由於心取著病相而加以排斥對抗的結果。 於是,大多數人患病了,總是想盡各種方法對付病及痛。 病癒時,心生歡喜。 這個歡喜是表示,因瞋斥(討厭排斥)而生的抗病計畫成功了。 若仔細檢視,瞋斥心得到加級分數,企盼沒有病痛的貪愛心也加了分數, 如此一來,內心的瞋毒與貪毒,就更堅若如磐石。 想想生理的病消失,心理的病毒強化,落得治標不治本!
古德云:「修行要帶三分病才好修行!」為什麼? 修行人以病相為觀照所緣,提起生死大事,隨時保持正念狀態。 又其如何不執著病相而善用病相使它成為增上緣的作用呢? 以下三點供參酌。 一、專注,客觀的觀察,病相的「無常」變化, 如久坐不動的酸、麻、脹、痛、無知覺感, 沒有一種感受是固定不變化的。 從病相的實相得知一切法的實相,是變動不居的無常相。 二、思惟,「病相(果)」是由「非病相(因與緣)」所組成的。 如蛀牙(果), 是由非蛀牙 (因與緣)組成, 而各種非蛀牙的本身(果),也由非非蛀牙(因與緣)組成。 從體認病相與非病相的無我性(或說無自性,或說空性), 得知一一法的都是依因待緣而生,一一法沒有一個真實自體, 才有千變萬化的無常相。 而因緣網的錯綜複雜的確是不可思議的。 三、更深廣的角度思惟,「病相」與「非病相」的依存關係。 沒有「病相」,就沒有「非病相」;有「病相」,就有「非病相」; 沒有「非病相」,就沒有「病相」;有「非病相」,就有「病相」。 兩者是互相緣起的,是沒有實在的自體自性的,皆不可得不執著, 兩者是一種「不即(不一)不離(不異)」的相依相待關係。 如 「癌症」是因為有「非癌症」,「癌症」才成立; 如果沒有「非癌症」, 「癌症」就不成立。 又「癌症」成立時, 「癌症」與「非癌症」兩者關係是「不即(不一)不離(不異)」的依存關係。 若明白了「不即(不一)」,就開始學習「無所住」, 不執著「癌症」與「非癌症」, 就只是客觀經驗著生理上各種無常相的變化。 也因為明白了「不離(不異)」, 就開始學習「生其心」, 給「癌症」與「非癌症」兩者一種不執著的最妥當作為。 什麼是最妥當的作為呢?不在是瞋斥的對抗性計畫, 是在自我訓練一個不執著的狀態, 讓烏雲來又去,白雲來又去,心若虛空。 《大般若經》有這樣一段話: 當知如「堅翅鳥」飛騰虛空,自在翱翔,久不墮落, 雖依「空」戲(遊戲也),而不住「空」,亦不為「空」之所「拘礙」, 應知菩薩亦復如是。 病相,就是生命旅途上的一個景點或一種風景, 善用當下遊歷它而無所住而不執著,就如戲玩迪士尼終要離去再往前行。
另外,這種相依相待關係的思惟,運用到親子關係,即: 「雙親」是因為「子女」, 「雙親」才成立; 如果沒有「子女」, 「雙親」就不成立。 又「雙親」成立時, 雙親與子女兩者關係是「不即(不一)不離(不異)」的依存關係。 若雙親與子女明白了「不即(不一)」,就開始學習「無所住」, 雙親不執著子女是我的,沒有強制性的主導干涉,就能寬心放手讓子女體驗人生。 子女不執著雙親是我的,沒有依賴性的理所當然,就能慎心跨步向前展翅翱翔。 也因為明白了「不離(不異)」, 就開始學習「生其心」, 雙親與子女給彼此一種不執著的慈愛行為。 人生就是一種實作體驗的學習, 下一刻的因緣如何呢? 是沒有人能夠掌控,但可以在因緣生起當下把握善用。 總而言之,這裡說的 一、不執著,是因為深刻體悟到任何境界的無自性而生起的回應態度; 二、善用當下, 是因為深刻了解任何境界都是依因待緣而生, 所以把握當下的因緣,以正向的思惟起不執著的作為。 生活就是一種修行現場,修行就要掌握住這二個脈絡, 二個脈洛如同左腦與右腦的關係,也如鳥之雙翼, 是無法偏執或偏廢一方的。 生活修行是難行能行的大工程, 對自己要有信願心,不要怯弱退縮,膽大心細向前, 借助生活上的各種情境、事件、現象, 深刻地體踐、領會各種境界的法味…… 在體會了一分的法味當下,行者生命的增上與淨化,就向著滿分前進一步了。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