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1/24 13:00:00瀏覽630|回應0|推薦3 | |
20191124 基隆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共讀範圍:《佛教的真髓》第六章 法—佛教的實質內容 / 第一節 佛教即是「法」,pp168-170。
文本進入第六章節,也進入佛教的核心思想及其普世價值;首先,您可以連結詳閱<佛教的法源>;接下來我們繼續緩緩地咀嚼領會一一法味。摘記共讀要點,如下:
一、覺悟「緣起法」、證「無我」而成就如來。
1. 依正見「緣起」之信、解、行、證,才能成為正信的佛弟子,也才能在法義法益中解脫苦,自作證清淨道果。 「緣起 (paṭiccasamuppādaṃ) 」,從因緣起—因緣起所生法—依之而發生的事象—依各種元素、條件、關係而發生的現象。 2. 如實體解緣起的深義—無常、苦、無我,便能正確地信解佛教,並且歡喜奉行釋尊之教法,及至成就「四不壞淨/信」入聖流,持續向究竟涅槃不放逸地實修。 3. 見法即見佛 =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如來;如來德性,乃自內證,不由他;「佛陀」是法的體證者。 1) 北傳《中阿含30經(象跡喻經)》= 南傳《中部28經》如是云: (1) 「不多聞愚癡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聞聖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彼云何作是念?(a)若有他人罵詈、捶打、瞋恚責數者,便作是念:『我生此苦,從因緣生,非無因緣,云何為緣?緣苦更樂(觸受之苦)。』彼觀此更樂(苦觸)無常,觀覺(受)、想、行、識無常,彼心緣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動。(b)彼於後時,他人來語柔辭軟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樂,從因緣生,非無因緣,云何為緣?緣樂更樂(觸受之樂)。』彼觀此更樂(樂觸)無常,觀覺、想、行、識無常,彼心緣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動。」(中阿含30經) (2) 「諸賢!彼比丘若因佛、法、眾(僧)不住善相應捨(現觀的平靜)者,諸賢!彼比丘應慚愧羞厭:『我於利無利,於德無德,謂:我因佛、法、眾(僧)不住善相應捨。』」(中阿含30經) (3) 「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所以者何?諸賢!世尊說五盛陰從因緣生,色盛陰,覺(受)、想、行、識盛陰。彼厭此過去、未來、現在五盛陰,厭已便無欲,無欲已便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諸賢!是謂比丘一切大學。」(中阿含30經) (4) 「他這麼了知:『這五取蘊的會合、集合、結合確實是這樣。又,這被世尊所說:「凡見緣起者則見法;凡見法者則見緣起。」而這五取蘊即是緣所生的。凡對於這五取蘊的欲、依住、隨從、取著,那是苦集;凡對於這五取蘊的欲貪的調伏、欲貪的捨斷,那是苦滅。』」(中部28經)
(1) 釋尊探視病比丘(尊者跋迦梨)的法教: 那時,世尊穿好衣服後,取衣鉢,去見尊者跋迦梨。尊者跋迦梨看見世尊遠遠地走來。看見後,在臥床上移動。那時,世尊對尊者跋迦梨這麼說:「夠了,跋迦梨!你不要在臥床上移動,有這些設置好的座位,我將坐在那裡。」世尊在設置好的座位坐下。坐好後,世尊對尊者跋迦梨這麼說:「跋迦梨!你是否能忍受?是否能維持?是否苦的感受減退而沒增加,其減退而沒增加被了知?」「大德!我不能忍受,不能維持,我強烈苦的感受增加而沒減退,其增加而沒減退被了知。」「跋迦梨!你是否沒有任何後悔?沒有任何悔憾?」「大德!我確實有不少的後悔,不少的悔憾。」「那樣的話,跋迦梨!你是否在戒上不責備自己?」「大德!我在戒上不責備自己。」「跋迦梨!如果你確實在戒上不責備自己,你又為何後悔與悔憾呢?」「大德!長久以來,我想去見世尊,但我身體上沒有多少力氣能去見世尊。」「夠了,跋迦梨!你為何要見這腐臭之身呢?跋迦梨!凡見法者則見我;凡見我者則見法,跋迦梨!因為,當見法時,則見我;當見我時,則見法。跋迦梨!你怎麼想:色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無常的,大德!」「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苦的,大德!」「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適合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不,大德!」「受……想……行……識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無常的,大德!」……(中略)「……『……這是我的真我。』嗎?」「不,大德!」「因此,……(中略)當這麼看時,……(中略)他了知:『……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那時,世尊以此勸誡來勸誡跋迦梨後,起座離開,前往耆闍崛山。 (2) 延伸閱讀:<善終—生命之樹定向成長>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30821798
二、釋尊只盼佛弟子依「法、隨法之行」獲究竟解脫。
1. 緣起法常住=法性常住=法爾如是=非「佛陀」也非「神」所主宰。 (1)「比丘們!什麼是緣起?『比丘們!以生為緣而有老死』:不論諸如來出現,或諸如來不出現,那個(緣起法):界住立(法界:真理是穩固的)、法安住性(法住:真理維持其特性)、法決定性(法空:真理是空的)、特定條件性(法爾:真理自然就是這樣,不是由誰所訂定的)。如來現正覺此,現觀此;現正覺、現觀後,告知、教導、安立、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而說:『比丘們!你們看!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比丘們!這樣,在那裡,凡真實性、無誤性、無例外性、特定條件性者,比丘們!這被稱為緣起。」 (2) 「比丘們!什麼是緣所生法?比丘們!老死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生……有……取……渴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比丘們!這些被稱為緣所生法。」 (3) 「當聖弟子已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這緣起與這些緣所生法,他將跑回過去:『我過去世存在嗎?我過去世不存在嗎?我過去世是什麼呢?我過去世的情形如何呢?我過去世曾經是什麼,[後來]又變成什麼?』或者,他將跑到未來:『我未來世存在嗎?我未來世不存在嗎?我未來世會是什麼呢?我未來世的情形如何呢?我未來世會是什麼,[以後]又變成什麼?』或者,他現在內心對現在世將有疑惑:『我存在嗎?我不存在嗎?我是什麼?我的情形如何?這眾生從何而來,將往何去?』這是不可能的,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比丘們!聖弟子已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這緣起與這些緣所生法。」
(1)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緣起)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真理是真實-真如的),法爾,法不離如(真理不離開真實),法不異如(真理無異於真實),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2)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智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吉凶論)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2. 實修者在人間場域、在人情事上如實修行。 1) 顏宗養老師云:「『沒有明天』是一個無常者必備的條件,要『當下』去面對。『無常』就是現在、過去、未來,不斷地遷流。把無常相徹底看進去,現在相空,過去相空,未來相是空,所以無常即是涅槃。無常即是涅槃義,關鍵不在無常,也不在涅槃,關鍵在你有沒有了悟。在你還沒有悟之前,隨著無常轉,被無常所轉;悟以後涅槃出現,活在當下。這個『當下』是在於看到(現觀)無常、涅槃不二的當下。當你徹底看清楚『沒有明天』,就截斷意識流。真正沒有明天的人,沒有時間束縛,擺脫時間種種幻想,不盼望明天,完全活在當下。沒有時間,就沒有衝突,沒有生死,進入一個空寂、空自顯現的世界,是『空』自然顯現外在事物的本來面貌:是無始無終無盡藏的世界,是無一物而無盡藏的世界。『空』像一面鏡子,貓來貓現,猴來猴現,什麼東西都可以現。若有自己的執取,其他東西都進不去,就變成沒有創造力的生命,受束縛的生命。」
2) 姚仁祿老師云:「修行是思想徹悟之後―在尋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改善自己的人品、言行……;行有餘力,也讓有緣人,一起這麼做……。思想徹悟,是確信「凡事緣起性空」……;改善品行,是實踐「時時慈悲喜捨」……」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