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建構阿含道藍圖(21講-13)
2018/12/26 20:30:00瀏覽255|回應0|推薦2

20181226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阿含要略》:0-03.0.05-13【研習阿含】,要點摘記: 

關於道性,我們已說過在「見道」所要具備的六個特性之知見,及「修道」所要具備的五個特性之「相應、「對治」、「相須」、「平等」,接下來認識「中道」;楊教授以釋尊的中道修行例說明,讀本引用《中阿含.169經》來說明「中道性」

 

1. 佛陀的中道行

佛陀成佛前為悉達多太子,歷經六年苦行;期間五比丘一路跟隨,直到佛陀放棄苦行為止。悉達多太子離開苦行林,拖著衰弱的身軀來到林外,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乳粥。五比丘眼見如此,感到非常失望,當初是因為太子精進修苦行,所以才跟隨他;可是現在他不僅放棄苦行,還被美色誘惑、對食物著迷,所以就離開太子來到波羅奈城外的鹿野苑。離開後不到三個月,有一天,五比丘遠遠地看到佛陀走過來了,因為對他失望,所以彼此約定不要理會他;可是隨著佛陀的靠近,卻發現眼前的佛陀與三個月前的悉達多太子已判若兩人,所顯現出來的外相不由得讓人生起恭敬心。因此,當佛陀來到眼前,五比丘不自覺開口招呼:「道友啊!我們歡迎您。」接著有人擺座位、有人打水、有人拿擦腳巾、有人拿小凳子,自動自發地迎接佛陀。佛陀聽五比丘延用過去的稱呼叫「道友」,就說了:「以前我們互稱道友是正常的,但現在你們應該稱呼我為bhante(尊師)、或佛陀,因為我已經得道、已經成佛了。」五比丘聽了以後,半信半疑,懷疑的是六年苦行都一事無成了,分別離去才不到三個月,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收穫?佛陀為了打消他們的疑惑,就說了:「我前二十九年的太子生活是極端縱欲的享受,但這並非真的解脫,所以一百八十度地轉向極端的苦行,最後也是徒勞。於是我放棄苦-樂兩邊而選擇了道──正確的道路,並由中道成就佛眼、佛智,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達到漏盡。」佛陀為了說明中道於是開示了苦---道四聖諦。由「苦」、「集苦之因」知「苦-集可滅」,故尋找「滅苦-集有效的道」,這個道就是中道,就是八支聖道。因此中道就是成佛之道,而佛陀即是透過苦---道的八支聖道而完成佛道。

 

2. 《中阿含.169經》引用文:

「佛言:『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於涅槃。』」

 

3.什麼是中道?

01) 離苦-樂兩邊則有中道,而佛陀由中道成佛。佛道最重要的特點是中道性,以修行來說就是中道行。中道行就是用正確的修行方法,排除極端的縱欲-極端的苦行。

02) 苦-樂兩邊的「邊」不是旁邊的邊,是極端的意思,是指錯誤的修行行為。

03) 要完成中道行,則要有中觀;以後我們在慧學的緣起法門會提到「八不中觀」。八不中觀即是正觀,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生-不滅,這一些中觀見就是正見,生命的狀態本來如此。有了正見,也就是八支聖道的第一支,便能放心地採用八支聖道來修行。 

 

)【根本佛教講座】-《阿含要略》0-03.0.05-13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我們繼續修持止禪「安般念」法,以培養穩定的「覺知力」;一段時間後,在觀察呼吸的過程裡,漸漸感受到鼻息進出範圍的身受或身體其他部位的身體表層上的感受,若覺知心還算穩定,就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如實觀察這些感受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從中漸漸增長些許「平等心」去接受各種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等;要領在於,「觀察身受,檢視心法」。讓我們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心不顛倒,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現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法緣,續修菩薩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落實「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