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1/14 20:30:00瀏覽283|回應0|推薦3 | |
20181114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一)《阿含要略》:0-03.0.05-9【研習阿含】,要點摘記:
關於【道性】,我們已說過「整體性」、「次第性」、「隨時性」、「因依性」、「緣起性」、「法性」等六個特性;我們必須先對這六個特性有正確的知見,這是屬於入「見道」之要求。接下來,今天談第七個「相應性」,乃至跟此後的「對治性」、「相須性」、「平等性」、「中道性」等五個特性是屬於入「修道」之要求。楊教授以《別譯雜阿含.209經》、《中阿含.62經》與《雜阿含.200經》來說明「相應性」。 1.何謂相應性?
01) 我們修行一定要配合這些道性的要求來實踐,否則會有障礙。所謂相應性,是指當順增上緣具備時,要懂得順水推舟,這樣就可以讓本身具有的條件立即發揮出來。若以中國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剋」為例,相生就是相應性,相剋其實就是對治性。其實,修行就是在自我能分辨相生-相剋,並且只要把握相生來充善,把握相剋來去惡,自然會產生修行效果。
02)《別譯雜阿含.209經》( PP 0451c11-0452a17)中云: 「(梵志優陀問佛):『瞿曇!汝今云何教諸弟子?』佛告之曰:『我佛法中,童男、童女共相聚會,歡娛燕會,隨意舞戲,是名相應。譬如:有人年過八十,頭白面皺,牙齒墮落,然猶歌舞,作木牛馬,作於琵琶箠篌箏笛,亦作小車及蹹毱戲;如斯老人作如是事,名不相應。其有見者,當名此人為作智人,為作癡人?』梵志對曰:『如是之人(年過八十者),名為嬰愚,無有智慧。』 佛告之曰:『我佛法中,相應、相順如童子戲。』
2.契機契理:說端正法 → 說正法要 → 增上法
01)《中阿含.62經》中云:「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世尊為彼大王說之。佛已知彼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所說正要,世尊即為彼說苦、習(集)、滅、道。」
01-1 「如諸佛法」,有些經譯為「諸佛常法」,也就是指諸佛常態的教法;不僅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所有的佛陀都會這樣做。 01-2 諸佛教導學生,對於還沒有確立業報因果觀念的學生,一定是先為他說明第一級的端正法。所謂端正法,即說施、戒、生天法;說布施、持戒的功德,還有生天需要的條件(信-戒-施-聞-慧),而這所展現的都是因-果、業-報的真理實相。布施-持戒-生天具備的種種條件,都是善行,如果做了這些善行,就會得到在人間享福或生天的善果。 01-3 如果佛陀認為這個學生已經確立業報因果觀念了,或者在聽了佛陀說施-說戒-說生天法後,產生了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佛陀就會進一步為他「說正要」,或者「說正法要」,這是第二級的教法,也就是演說四聖諦、十二支緣起法門。佛陀為五比丘說法,不是一開始就說四聖諦法嗎?這表示五比丘的條件已經能與第二級的教法相應。而像佛陀為耶舍尊者說法,就是先說施-說戒-說生天法,然後才接著說苦-集-滅-道。這表示佛陀教學的內容是相應學生本身條件來決定的,需要第一級的就提供第一級的說法,已經相應第二級的就省略第一級,直接從第二級切入。 01-4 第三級,即增上法,也就是無常、苦、無我、無生。以五比丘來說,佛陀初轉法輪說四聖諦以後,接著所說的《無我相經》就屬增上法。由於《雜阿含.200經》則將這整個過程很細膩地表現出來,這部經可說是一套完整的慧學之學習階梯,值得我們注意,所以下面特別引用此經來說明第三級的增上法。《雜阿含.200經》的主角是羅睺羅尊者,他是佛陀親生唯一的孩子;後來他也出家了,因為認為佛陀是自己親生父親,不趕快成就漏盡涅槃,不太好意思,所以特地要求佛陀,希望能教他快速完成漏盡涅槃的方法。
4.《雜阿含.200經》中云:「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諸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以(已)授人五受陰未?』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為人演說五受陰!』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於異時為人演說五受陰;說已,還詣佛所(求受增上法)……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未?』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六入處!』爾時,羅睺羅於異時為人演說六入處;說六入處已,來詣佛所……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已為人說尼陀那法(nidāna因緣法)未?』羅睺羅白佛言:『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尼陀那法!』爾時,羅睺羅於異時為人廣說、尼陀那法已,來詣佛所…… 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廣說;乃至告羅睺羅言:『汝當於上所說諸法,獨於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爾時,羅睺羅受佛教敕,如上所聞法、所說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作是念:此諸法一切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後住涅槃。爾時,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於如上所聞法、所說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後住涅 槃。』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謂 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如上無常廣說(現觀無常-現觀苦-現觀無我-現觀無生-漏盡涅槃)。』」
04-1 羅睺羅尊者在為人廣說尼陀那法後,回到佛陀面前,雖然佛陀認為他心解脫慧還沒有成熟,但不再交待他教什麼,只提醒他:你問我快速漏盡的方法,我為何要你為同學說五陰、六內-外入處和尼陀那法門呢?因此,「羅睺羅受佛教敕,如上所聞法、所說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而得知並)作是念:此諸法一切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後住涅槃。」 04-2 所謂「如上無常廣說」,意思是在《雜阿含.195經》已經說明過「無常」了,所以這裏就省略不說了。「無常法」就是增上法,透過根-境-識發現無常;在時間上是無常,在空間上就是無我;而能把握這樣的真理實相,就能超越有漏的生-老-病-死,而達到無生的境地。所說的無常-無我-無生,就是增上法。雖然在《雜阿含.200經》雖然只提到無常,可是要知道無常就會知道苦,因此能現觀無常就能現觀苦,現觀苦即能現觀無我。現觀無常-苦-無我,就能現觀無生涅槃。 04-3 佛陀是為了相應於羅睺羅尊者的要求,然後順著他當時的狀態,看他缺少什麼就提醒他注意什麼,次第相應來提示他。從陰法門、處法門到尼陀那法門,這三個條件都是傾向涅槃,最後才教導他,透過無常現觀可以達到涅槃。
二)【根本佛教講座】-《阿含要略》0-03.0.05-09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我們繼續修持止禪「安般念」法,以培養穩定的「覺知力」;一段時間後,在觀察呼吸的過程裡,漸漸感受到鼻息進出範圍的身受或身體其他部位的身體表層上的感受,若覺知心還算穩定,就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如實觀察這些感受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從中增長些許「平等心」去接受各種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等。就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心不顛倒,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現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法緣,續修菩薩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落實「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