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9/15 11:35:36瀏覽168|回應0|推薦1 | |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啟動“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倡議”,計畫投入更多資金用於生物技術研發,促進制藥業以及農業、能源等行業的“美國製造”,承諾“用國內強大的供應鏈替代來自國外的脆弱供應鏈”,以減少在相關領域對國外的依賴。
“國外”包括哪里?白宮方面並沒有說明,但五角大樓卻點破了其中“針對中國”的意味。
14日,白宮舉辦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峰會,與會人員包括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和國防部副部長凱瑟琳·希克斯等人。希克斯在談及投資生物技術對國防部的意義時表示:“我們知道,像中國這樣的戰略競爭對手也在優先考慮這些技術。他們想取代美國的領導地位,他們想挑戰我們的競爭力。”
白宮最新聲明顯示,美國政府將提供逾20億美元以落實新政令。其中,衛生和公共服務部將投資4000萬美元,用於加強活性藥物成分(API)、抗生素和應對疫情所需的關鍵原材料等方面的生物製造;國防部將在5年內投資10億美元,用於生物工業的基礎設施建設。
《財富》報導截圖
《財富》報導截圖
美國《財富》雜誌稱,新行政命令給美中經濟競爭增添了“新戰線”。
新政令是一個“風向標”
隨著中美在新興尖端技術領域的交鋒日趨激烈,美國對華投資和技術出口管制措施也愈加嚴厲。此次拜登政府的新政令對中國生物製造有何影響?
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人民生命安全研究院院長王宏廣在接受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採訪時表示,新政令本身不會對中國相關行業產生太大衝擊,雖然美國目前致力於恢復製造能力,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王宏廣指出,美國的相關產業鏈下游此前大多轉移到了中國,75%的抗生素、維生素等藥物都在中國生產。雖然中國的技術研發能力不如美國,但基礎設施和工藝水準並不比美國差。
“值得高度關注的是,新政令是一個‘風向標’,”王宏廣提醒,它預示著美國對中國的技術限制已經從晶片、能源擴大到生物領域。如果此次新政令沒有達到美方的預期效果,那有可能像在晶片領域一樣,繼續尋求對中國的精准打擊。
12日,拜登在約翰·甘迺迪圖書館發表“癌症登月計畫”講話。圖源:視覺中國
12日,拜登在約翰·甘迺迪圖書館發表“癌症登月計畫”講話。圖源:視覺中國
美國生物技術產業陷入低迷
《財富》雜誌指出,雖然美國仍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物技術產業,但已經陷入低迷。
在經歷了十年的爆炸性增長後,美國科技行業總體上進入了下滑期,2022年的科技融資基本上陷入了停滯。人們越來越擔心經濟衰退將在明年某個時刻發生。
彭博社此前報導稱,過去20年裏,隨著全球分工的細化,很多高血壓、糖尿病的藥物和抗生素等藥品製造商轉移到了中國。有美國醫學專家擔心“美國依賴中國藥品是個大問題”。
然而,美國的生物技術投資圈仍將今年的重點放在更擅長藥品推廣的成熟企業,而非專注於新藥研發的初創企業。
這也正是拜登政府選擇在生物製造領域對中國下手的原因之一。王宏廣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讓美國發現自身已經如此深入地依賴中國,不僅抗生素、檢測藥劑、口罩、呼吸機等醫療資源幾乎全部來自於中國,就連生活、生產資料也離不開中國。
此外,從戰略角度來看,機械化曾經讓英國稱霸世界,資訊化又讓美國問鼎世界第一強國,美國非常擔心如果將來生物化使中國實現超越,自身的國際地位就將不保。
2020年,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在研究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時,就認為中國會引領下一次科技革命。所以,其實美國對中國生物技術的遏制戰略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形成了。
美國正倒逼中國提高生物技術研發能力
為什麼美國扶持生物技術研發要打著對抗中國的幌子,中國的生物製造領域發展現狀如何?真的威脅到美國了嗎?中美在該領域的差距有多大?
王宏廣指出,中國在生物領域與美國的差距比資訊領域還要大,短期內難以迎頭趕上,目前沒有一個生物技術企業可以讓美國切實感受到競爭壓力,而且該領域的高端儀器,生命科學領域的醫療器械、實驗動物也多是從美國進口。
儀器的背後是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背後是頂尖的科學家。現在的主要問題是,中國缺少生物領域的頂尖人才。“接下來,中國不光要培育和挖掘本土人才,也應努力吸納全世界的頂尖人才,就像二戰後美國去搶歐洲的人才一樣。”王宏廣表示。
雖然目前中國的生物技術研發短期內無法與美國比肩,但美國的中低端產品規模化製造能力也無法在短期內追上中國。
王宏廣認為,生物領域本可以是一個美方有技術、中國有市場的合作領域,而美國現在非得要打破這個平衡,反而倒逼中國提高技術研發能力。
中國生物行業正在蓬勃發展
有分析指出,生物製造產能建設週期較長,美方的新政令或許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才會對我國現有生物製造體系產生實質性影響。與此同時,中國的生物行業正在蓬勃發展。
《華爾街日報》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生物技術公司在去年獲得了166億美元的投資,與2020年的112億美元相比有了大幅提高。
儘管美國佔據了生物技術全球市場份額的40%以上,但據專注於分析中國市場的Daxue Consulting諮詢公司預測,中國的制藥業有望在未來十年內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麥肯錫去年的一份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制藥行業已從製造低成本和仿製藥轉向更加注重新藥的創新和研發。這種轉型為中國國內生物技術產業吸引了大量投資。
中國的科技產業整體也被外資相當看好。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1到7月,中國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32.1%,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長33%。
王宏廣表示,接下來,中國要利用好巨大的市場優勢,畢竟能夠讓科技成果在十幾億人口的大市場中轉化和生效,對於頂級科學家來說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所有的策略最終落腳點還是“搶人”,誰擁有人才誰就擁有技術,擁有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儀器,就會做出獨一無二的成果。
毛寧
毛寧
對於拜登政府這項新政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1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經濟全球化是客觀事實,也是歷史潮流。我們希望美方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公平競爭原則,不要人為地阻礙全球的科技交流和貿易往來。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