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精神投降於西方” 戈巴契夫對蘇聯造成多大傷害?
2022/09/01 08:31:27瀏覽155|回應0|推薦1

當地時間8月30日晚,蘇聯最後一位領導人米哈伊爾·戈巴契夫在莫斯科因久病不治與世長辭,終年91歲。


綜合RT新聞、塔斯社報導,戈巴契夫在新冠疫情初期時就已經住院,30日,一位元消息人士告訴國際文傳電訊社,“戈巴契夫的死因不是新冠,而是年齡和其它疾病。”他將被安葬在莫斯科新聖女公墓、他的妻子賴莎·戈爾巴喬娃旁邊。


戈巴契夫于1985年出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榮登最高領導人寶座後,發起經濟政治改革,親自推動了東歐劇變、德國統一、蘇聯解體等一系列有爭議的重大歷史事件。


晚年的戈巴契夫曾多次表達過對蘇聯解體的遺憾。他不承認自己背叛了社會主義的理想,但是承認自己對於蘇聯的改革失敗了,最終無法控制住局面,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


世人對他的評價趨向於兩極分化。西方國家總是把戈巴契夫描述成結束冷戰的“英雄”,還給他授予諾貝爾和平獎;然而許多俄羅斯人則把他視為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認為他使莫斯科的威望和全球影響力遭受重大損失。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學者原泉看來,諾貝爾和平獎毫無疑問是西方宣傳自身價值觀的一個工具,很大程度上只有在精神上向西方投降的人才會獲得這個獎。原泉認為,蘇聯解體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影響深遠,意識形態的滑坡不僅導致解體後的俄羅斯等國在一段時間內經濟衰退、社會沉淪,而且使得該地區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民族矛盾、政治衝突頻發,至今仍未平息。


資料圖: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巴契夫。


資料圖: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巴契夫。


最年輕的領導人,蘇聯的“掘墓人”


1931年3月,戈巴契夫出生于蘇聯南部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普裡沃爾內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村裡集體農莊的工人;童年時期,他的家庭先後遭到了饑荒、蘇聯“肅反”運動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生活動盪不安。


等到二戰結束,戈巴契夫開始參加工作;1950年,他進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學習,隨後加入蘇聯共產黨;1953年,他與同校的賴莎·戈爾巴喬娃結婚。


1955年,戈巴契夫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工作,後來歷任斯塔夫羅波爾市團委第一書記、蘇共斯塔夫羅波爾市委第一書記(1966年9月)以及蘇共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委第一書記(1970年4月)。


戈巴契夫在1971年當選蘇共中央委員,正式進入權力核心,隨後不斷晉升,至1980年10月成為最年輕的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84年2月,他被宣佈成為蘇聯第二號人物;一年後,戈巴契夫正式當選蘇共中央總書記。


作為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巴契夫相較于前幾任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年輕。勃列日涅夫在1982年于任上去世時76歲,緊接著是安德羅波夫69歲接任,契爾年科72歲接任。


在契爾年科於1985年3月因病逝世後,戈巴契夫接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年僅54歲,是蘇聯歷史上最年輕的領導人。


柏林牆倒塌後,德國青年開車穿過東西德邊境


柏林牆倒塌後,德國青年開車穿過東西德邊境


在隨後的六年間,戈巴契夫開始推進一系列急躁的改革,具體內容包括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放棄蘇聯共產黨領導,政治上推行多黨制;放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上推行私有化;放棄党對軍隊的領導。


戈巴契夫還放棄了勃列日涅夫主義,減少對東歐國家內政的干涉,尤其是武力干涉。這一政策導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1989年發生了一系列劇烈“政治地震”,史稱“東歐劇變”。


以上的這些改革,即使是戈巴契夫本人也承認,都失敗了。在他看來,失敗的原因之一是起步太晚,蘇聯模式已經積重難返;原因之二是急於求成,一系列措施激化了社會矛盾。


最終,時間走到1991年12月25日,戈巴契夫被迫宣佈辭職,蘇聯正式解體。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巴契夫發表辭職講話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巴契夫發表辭職講話


兩極分化的評價:是英雄?還是罪人?


長期以來,世人對於戈巴契夫及他所推動的改革,以及其導致的蘇聯解體,評價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有人稱它是“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罪人”。


西方國家通常把戈巴契夫描述成“結束冷戰的英雄”,除了美國前總統老布希等西方領導人稱讚他,處於西方輿論浸染中的普通民眾也對戈巴契夫印象不錯。根據一份在2006年7月於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五國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歐洲大部分居民認為,戈巴契夫是一個比普京更優秀的國家領導人,其中支持前者的人數約占59%。


當戈巴契夫逝世以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美國總統拜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都對他表達了讚美。


原泉對觀察者網表示,西方國家領導人稱讚戈巴契夫,包括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總體來說是為西方的輿論宣傳、政治敘事服務的。諾貝爾和平獎毫無疑問是西方宣傳自身價值觀的一個工具,很大程度上只有在精神上向西方投降的人才會獲得這個獎。


與此同時,俄羅斯方面對戈巴契夫的評價則呈現出複雜的情況。


戈巴契夫去世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網站上發表的弔唁中評價稱,戈巴契夫“對改革的必要性有著深刻的理解”,將他稱為“一位元對全球歷史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政治家和政治家。”路透社認為,相比西方,克里姆林宮對其死訊的反應則是“謹慎”而“克制”的。


戈巴契夫與普京,資料圖


戈巴契夫與普京,資料圖


但對於俄羅斯普通民眾而言,大家很可能對他是漠不關心,甚至是感到憤怒。


根據全俄輿論中心在2011年戈巴契夫80歲生日前夕的民調顯示,有47%的民眾對他感到漠不關心或冷淡,有20%的民眾對他感到憤怒,表示好感或同情的人僅占5%。


2013年,俄羅斯“列瓦達中心”公佈的20世紀蘇聯領導人好感度民調顯示,絕大多數俄羅斯人對戈巴契夫持負面評價。


部分俄羅斯政黨領袖、國會議員對他的看法則更為消極。俄自由民主黨領導人日里諾夫斯基稱戈巴契夫是“蘇聯文明的主要摧毀者”,是國內的“第五縱隊和特洛伊木馬”。俄執政黨統一俄羅斯党創始人、國會資深議員佩赫京稱他是“煽動者和叛徒”,批評他是“出於自己的政治野心開始改革,結果可恥地毀滅了國家”。


對此,原泉對觀察者網解釋道,戈巴契夫剛上臺時,蘇聯社會的共識是國家需要改革,當時的民眾對戈巴契夫的期待很高。但是他起初草率推動的經濟改革遭遇失敗後,為了爭奪政治權力,開始啟動政治改革,放棄共產黨領導,推行多黨制,企圖用體制外的力量來打擊體制內政敵。當時有黨員幹部對他提出了批評,他卻使用黨的紀律和處罰措施壓制了這些批評的聲音,雖然他對外宣講的是所謂的“民主化”和“公開性”,但其行為的實質是反民主的獨斷專行。


原泉表示,就自己在俄羅斯留學的經歷而言,如今的俄羅斯社會中大多數人都對戈巴契夫沒有好感。不少人的想法是:國家本來運行正常,經過戈巴契夫和葉利欽,被搞得一團糟。即使在對蘇聯解體持積極看法的人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對戈巴契夫和葉利欽持否定的態度。


他認為,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梅德韋傑夫對戈巴契夫評價較高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是對於去世的前國家領導人進行禮儀性的積極評價是各國通行的做法;另一方面,俄羅斯聯邦本身立國的合法性由於蘇聯解體存在嚴重的瑕疵,對戈巴契夫如採取負面評價,會再次掀起對於俄羅斯聯邦立國‘合法性’問題的爭論,給各種政治反對派以可乘之機,威脅到俄羅斯社會的現實的穩定。


蘇聯解體,背後代價慘痛


當西方媒體、政客談起“蘇聯解體”,談起所謂的“指引人們獲得自由”時,他們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該事件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及俄羅斯等加盟國為此付出的慘痛代價。


俄羅斯自由民主黨2016年3月向國家杜馬遞交的議案顯示,蘇聯解體使得俄羅斯遭遇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危機:工業生產總值下降一半,農業生產總值減少1/3,幾乎半數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此外,民眾科學、文化、教育水準下降,國防體系被摧毀,大量國家財產通過私有化轉到寡頭手中,大筆資金外逃。


原泉表示,此時的俄羅斯等加盟國陷入了由意識形態大滑坡導致的經濟失敗、社會沉淪當中。有一部反應當時情況的電影叫《伏羅希洛夫射手》,描述了那個年代的官僚子弟為非作歹,司法系統癱瘓、家庭關係解體的情形。影片主角是一位功勳卓著的退伍英雄狙擊手,其孫女被官二代糾集的混混輪奸,她的母親卻不管不問,警察局不受理案件,混混繼續逍遙法外,最後他不得不賣掉房子,去黑市買來狙擊槍自行尋求正義。


原泉指出,這部電影是一部極具有象徵意義的電影。影片中扮演英雄狙擊手的演員是俄羅斯著名表演藝術家米哈伊爾·烏裡揚諾夫,他是蘇聯元帥朱可夫的特型演員,在蘇聯時期幾乎塑造了所有最經典的朱可夫元帥的形象。而他的電影演員生涯卻是以《伏羅希洛夫射手》這樣一部電影作為落幕,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沉淪與落寞。


俄羅斯著名演員米哈伊爾·尤裡亞諾夫,資料圖


俄羅斯著名演員米哈伊爾·尤裡亞諾夫,資料圖


除此之外,原泉表示,蘇聯解體及意識形態的滑坡導致民族矛盾與政治衝突頻發,可以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歐洲地區幾乎所有的衝突都與蘇聯解體有關,包括前南衝突、車臣衝突、俄烏衝突,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的民族仇殺,塔吉克斯坦的內戰,以及格魯吉亞的內部衝突等。


“戈巴契夫提出的‘民主化’、‘公開性’實際上是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否定共產黨的領導,而党的領導實際上是聯繫各民族的紐帶,這條紐帶遭到否定後,各民族必然退一步尋求民族的認同。因此,蘇聯解體後,極端民族主義思潮重新抬頭,使得民族矛盾再度激化。”


“大國要有主心骨,要堅持党的領導,要堅持意識形態教育不放鬆。”對此,原泉表示,“對於一個大國來說,強大的組織力、內外政策的獨立性、發展的定力,以及對自己選擇道路的堅定自信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樣,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31日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也談及了蘇聯解體對中國的歷史啟示,張維為說:“蘇聯解體的時候,西方歡呼雀躍,我們國內是一片悲觀聲,很多人認為社會主義老大哥都倒掉了,中國這面紅旗到底還能打多久;回頭看,我們的不少高級幹部走向腐敗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失去理想信念了,趁機撈一把吧。


但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顯示出了他的過人之處,蘇聯解體前四個月,他在一次內部談話中指出:世界正在發生轉折,這是我們的機遇。鄧小平顯然在危機中看到了機遇,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機遇。



蘇聯解體後才20來天,鄧小平就開始了南方視察,他心裡著急,他深知什麼叫戰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他在南方一路呼籲要堅持社會主義,要更大規模地推動改革開放,要更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定能夠成功。


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完全消除了極端貧困,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中國還基本實現了全民養老和全民醫保,走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第一方陣。30年前,世界普遍看衰社會主義制度,今天不一樣了,世界普遍看好中國的制度優勢。當然,中國越成功,西方就攻擊得越厲害,但背後反映的是他們的無奈和心亂。”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qwwwa09&aid=176986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