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31 21:03:42瀏覽1348|回應11|推薦7 | |
造訪過魯凱族、排屋族的傳統石板住屋的人,很難不被被那些古樸的、原始的又偶爾看似堅硬卻習慣柔弱在山嶺間雲霧中的石板屋所吸引而駐足不肯離去,非得進屋瞻望,滿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方不致抱憾離去。 我沒有這麼大的好奇,但若干年前,還沒專注寫作之前,我數度造訪過躲在幾層嶺外、雲霧裊裊間、獼猴放肆嗥叫與奔蹦嬉戲的傾圮石城,那一座躲藏著魯凱族文學雲豹的「舊好茶」廢棄部落。並在作家奧維尼苦心重建的石板屋先後住過幾宿,因而對石板屋有著難以言喻的情感與魂牽。 石板屋的屋頂與住屋空間,是以幾根粗大結實的樑與木柱作為支撐,並以黑色頁岩疊覆而成;牆與周圍的應力柱則是以扁石塊為材料;牆面與地板則是以大塊扁平的黑色頁岩,舖設敷貼而成。形成一座座極具族群特色的建築。 作家奧維尼,習慣白天帶著我們在幾座的石板屋前,解說屋子的哪一區、哪一塊有什麼作用,有什麼故事或者禁忌。晚上則在廚房爐灶間燃起薪材,在起居室點著煤油照光,酌小酒,吟誦詩歌,或與我們交換白天遊石城各自偷偷寫的短詩短文,唸誦助興。 於是,晝間日照的溫度、傍晚燃起的炊煙、夜裡屋子外微冷的雲霧、墨客的唸詩朗讀短文的聲音、獼猴調情嗥叫聲音與夜鷹的單調叫鳴聲,便在石板層片間的空隙間來來回回、進進出出、讀來讀去又移移遊遊,從數百年前建部落開始,到半個世紀前遷村止,又在我們不斷的造訪中復甦。 我不只一次地翻讀那些石板片,我驚訝的是,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石板,那層理,那燻煙的痕落,像是各自述說一段情韻,一段故事般地自然呈現,有些我以為我懂了,有一些我根本看不出有什麼意義,但是疊絡起來,又是那樣的契合完整與豐富,完整建構那些看似相同又完全不同,又個具特色的石板屋。樂趣便來了,一種深邃與神祕的感覺便油然而生,一會兒蹙眉,一會兒又另我開心與神往。 是的,石板屋,我說的是13sbuy的詩。 一兩年前,我不小心點開了署名13的詩,完全讀懂了那些詩的情緒,然後心裡嘀咕著:又是一個將要自殺的神經病寫的詩。等我自己開了UDN的部落格,透過朋友連接上了13的格,我發覺我開始看不懂後來她多數詩詞的其中片段,因為太深、太飽滿意象,卻在每次讀完一整首詩之後,驚艷於她詩裡的意境與指涉的意圖,那種隨讀石板屋的感覺居然又開始活脫呈現。 我想,我是沒有能力逐句讀懂13每一段的文字,我甚至隨性又近乎放肆的解讀過程,與對整首詩詞的朦朧意會,基本上是隱含著自我催眠與意淫,卻讓我充分享受她那精深的詩詞所帶來的樂趣,因而感覺飽滿、幸福。就像「悅讀」石板屋片層間的文字,讀13的詩,我多了許多因為不全然懂,但又似乎完全感應在心底所衍伸的樂趣,與連接遠古的杳遠情趣。 13,打骨子裡的詩人文才,會不會也有透骨的詩人性格?我不知道,也許她該住一宿那廢棄石城,微醺中與作家奧維尼,在火塘旁,月光下的石屋影子中冷涼的空氣裡,對著北大武山在夜裡孤寂的身影,吟詩!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