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台灣文學館通訊」20期2008.8
造訪魯凱族好茶廢棄舊部落「古茶布安」並不是一段輕鬆的路程,除了數個「之」字型山徑攀爬而上的崖壁,所形成的高度與隨伴而來的心理恐懼,路程遙遠與多半在日曬下的負重行走也是一個因素,再加上近兩年數個颱風天造成登山口的幾次走山崩塌,使得原本幽靜與綠意的登山口小徑,變成了有幾道山脊坳谷交錯的峽谷地形。受上游降水的不確定性,每夜形成的逕流,總是隨性、不規則的遊走、流動匯入溪流或消失,而留下隨處可見的嶙峋、刀鋒似的小山脊或土丘,在隘寮溪主流遠遠傳來的淙淙嘩啦的流水配樂聲中,呈演創世紀前的荒蕪或文明毀滅後的傾圮悲歌。
我無意駐足觀賞這一幅大自然所設下的障礙或迷宮所呈現的驚嘆或挫折,因為我只想儘快走上那一條小徑,抵達那座我造訪了數回而每一次都感動滿滿的傾圮石城。我不擔憂迷路,因為我無需專注也能輕易的嗅鼻到一股濃濃的魯凱史詩與雲豹羶氣揉雜的氣息,在左側的山脊線小徑迤邐而過。我將意志堅定的走過眼前崩塌後的那山徑崖道,因為我無需屏氣凝神,也能在這登山口的風信中捕捉到一個六旬老人無視大自然力量永遠不變的善變,卻心心念念那片片層層堆疊的石城之中,所飽醞的文化即將隕落或飛灰的焦慮,那意志早已成了我訪途的指引。
這個我口中所說的六旬老人正是經常長住「古茶布安」靜思、寫作、重整舊部落、自詡為「雲豹子民」、被喻為「魯凱族最後的史官」之稱的奧威尼.卡露斯盎(Auvini-Kadresengan漢名邱金士)。
奧威尼1945年出生,自三育基督學院企管系畢業後,服務教會多年,1990後逐漸重返舊好茶部落故園,也就是其出生地魯凱族「古茶布安」社(今之舊好茶社),是一個在魯凱語意「很美很美」的地方。位置是在屏東縣,必須經由瑪家鄉境內的「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在驅車30分鐘,經過新好茶社區後,開始徒步攀登斷崖峭壁,以及三條經常崩塌的溪流。魯凱族人早期的聚居地,傳說中「雲豹與熊鷹」的美麗地方,指的就是這裡,西魯凱族幾個支系,如:霧台、阿禮、大武等部落都是由這裡分支而去。
這樣的一個魯凱族歷史擴散的重要樞紐,在清晨、在正午、在黃昏、在月夜下,無時無刻不述說著那石板之間關於歷史更迭的爭論;在狹窄的巷弄、黑亮的頁岩,深深埋藏著自神話世紀以來的族群驕傲與藝術文化的結晶,這無一不是建構魯凱族靈魂的重要根本。令人悲泣的是,因為地處深山,交通不便,一百二十幾戶人家在1978年被規劃遷移到現今的新好茶社區;又因為自備款項的需求,遷村後,青壯年人口反而迅速外流到都市當中只為了籌備足夠的錢。於是舊部落迅速荒蕪、傾圮,而新好茶社區卻還沒能完成安居樂業的建設,致使傳統文化迅速式微、面臨斷根之虞。
這結果給了性靈純淨的奧威尼‧卡露斯盎一個文化傳承的緊箍咒,即便是親人離去,即便是孤獨寂了,在眼淚歡笑間,他體認到必須紀錄、傳續,藉著創作減輕他潛藏在內心深層的不安,一種文化傳續使命的不安。基於傳續族群生命記憶的使命感,他除了戮力重建舊好茶,延續石板住屋的文化意涵,更企圖將成長記憶中,或得自於其舅公Lapagau-Dromalahathe所傳述關於魯凱、關於舊好茶的口傳史料、文化精髓與生活智慧的點滴,藉由中文漢字的書寫,呈現給鄉親與魯凱後代子孫。
於是,《雲豹的傳人》的草稿便於1992年開始書寫,1994年付梓問世,共三卷44節。奧威尼.卡露斯盎以其質樸、獨特的筆觸,真實地記憶、傳述魯凱族的口述文化歷史,深入淺出的表達了魯凱人對祖靈的尊崇,記述了對家園地理環境的種種特質,描繪了部落變遷史的辛酸與甘美,記憶了群社爭戰史的悲壯,頌讚了石板文化、雕刻刺繡藝術、獵人及百合花制度、祭儀等等,同時也禮敬了傳說中祖靈親密的戰友與生活伴侶、那隻覓得新樂園的民族英雄——雲豹。
從詩作〈失落的家園(巴里烏)〉中,道盡了奧威尼對失落家園的感觸:
東倒西歪的木樑
斷裂崩塌的牆垣
殘破凌亂的石板
一代失去良心的人
荒蕪瘡痍的土地
頹圮潦倒的墓園
坍塌不堪的台階
一代失去愛心的人
只願做寄人籬下的移民
只懂得作文明工具的勞碌人
只會做出賣時間的奴僕
一代迷失心性的人
而另一詩作〈故園情──古茶布安〉,更成為他重建故園的渴望轉換為實際歸家的動力源泉的佐證:
月光依舊
溫柔的月光灑遍石城
雲瀑依舊
激越的豪情宛如洩洪澎湃
相思樹迎風婆娑
點點黃花
撒下漫天相思的情網
溪澗旁百合淡淡的清香
宛若一只搖籃
輕輕搖蕩我入夢鄉
仲夏之夜
我的家鄉──古茶不安
守護神──大瑪烏那勒依舊日夜守望著
蒲葵樹風雨無阻
墊高了腳尖遙盼著
貓頭鷹「咕咕」的叫聲
滿山尋找
不見舊日熟悉的笑容
日漸瘖啞的
荒城之夜
我的故鄉──古茶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