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08 14:28:51瀏覽1642|回應27|推薦87 | |
過完年,除呼應格友AV的「吃肥」文章硬生生地吃圓了肚圍之外;逛了格友們的文章,我忽然有股暗爽的內傷感覺。想來,一個吃吃喝喝訪友打屁聊天的「過年」,說起來也不太能有什麼新鮮事,但看到James哥哥的評論文,我卻很難沒有一股飄飄然的虛榮感覺。特別是大過年的,要閱讀一本厚重也許無趣、文字粗鄙也沒啥新意的書籍,是需要一點哲人的不平凡;閱讀完,再附上一篇充滿善意又不失細膩的評論文,可就需要點佛心而教人感心了。 評論文章,是寫作的一環,在學院課堂作業要求或雜誌社行銷手段的推波助瀾下,隨伴新文章或書籍發表時,往往有機會產生數量、質量不一的評論文章相對應。在評論格式逐漸制式化的現在,評論文章看起來容易,但寫出新意卻是個挑戰。學院如此,出版界如此,一般無利益關係的部落格友之間的捧場推薦更是如此。 閱讀曼哈頓東村James哥哥的短評〈走向陌生的國度--讀巴代的《走過》〉http://blog.udn.com/nyjameschu/4846430,的確令我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不同於一般媒體聚焦在陳先生「原住民老兵」的身分,而是注意到這個卑南族少年「走向未知」的意志與實際軌跡,他說:「我在網路上看到不少有關這本書的評論和介紹﹐包括巴代自己的意圖﹐都是指向大時代的悲劇﹐台籍老兵﹐以及原住民歷史的記載。作為一個讀者﹐我的感受可能和巴代的意圖不大一樣﹐因為我看到的﹐是在於沒有見過世面的男孩離鄉背景﹐走向陌生國度的心情﹐而這也是我讀這部小說最大的共鳴點。這個走向未知﹐讓我想到﹐如果這個把故事搬到一個歐洲的小村莊﹐其實也是共通的。」這似乎是以他自身遠走異邦求學求職結婚成家的一個照映、投射的感同身受。也精準掌握陳青山先生「未逃兵」的更積極意圖,以及作者使這意圖合理化的鋪陳。 另外,James顯然是細讀了每個章節,以他一個曾經是音樂人的節奏敏感,瀟灑優遊地在作者故事情節的安排流動,隨意捕捉作者隨處遺留的軌跡情緒,卻異常清醒著提出了閱讀以及文評中最重要的反思。證明他並沒有迷失在我的故事佈局之中,沒有茫亂在小說刻意營造的氛圍,沒有陷溺在主角心理狀態,而明白提出:「是少年卡沙一沒有恨﹖是巴代要傳達沒有恨的信息﹖還是原住民文化裡的達觀﹖小說裡刻劃男孩的堅強和韌性,最是讓我感動。其實讀到最後,我已經分不清楚,這單只是陳清山老先生的故事,還是也在講一個大時代,也在寫巴代自己心裡頭去唸軍校的那個青少年,還是把現在離鄉去外頭工作的男孩和女孩都寫進去了﹖」一連串他保留答案的觀察結果。 由這個狀態看來,James其實是熟悉且牢牢掌握了寫書評或文評的幾個元素,以他一貫冷靜與特出的視角,不從流媚俗地、鉅細靡遺地走過閱讀旅程。盡管是農曆春節,盡管是異邦職場的工時限制,依然沒有限制他的閱讀與思考,一如他清唱的節奏旋律。連結論也保有他那獨特的、可名之為「東村筆觸」的書寫韻味:「看完書,除了想像我父親十四歲時一個人千山萬水逃難的心情,也想起母親有一晚跟我說的故事。我的外祖父被拉伕,外祖母回來後找不到外祖父,她連趕兩天的路去找部隊,終究沒有追上。他並沒有回來,是戰死戰場,還是流落他鄉,不得而知。只剩下在我母親的記憶裡,他喜歡把西裝燙得筆挺,英俊瀟灑的樣子。」這個看起來與書本無直接關連的文字,連結的卻是文學作品共同的、一種未表明的意圖:回歸到讀者自身的經驗與記憶,因而產生某種共鳴或連動,一個刺激或一個新作品。 James會不會因此產生一個相似的作品?我不知道,其實說起來我也不期望。但我知道,他會因為這本書,重新省思自己與他對上一代故事的關係與態度;而我期望的是,他持續寫作,未來三五年之內,能順利完成《中年新爸爸的戰鬥日誌》以及以異邦生活見聞的文集。當然,屆時,他賞臉願意委屈,指使小弟我寫一篇關於「日出東方、一統江湖,惟天惟地、唯我獨尊」的諂媚序文,我會更虛榮。 至於,在他細讀下的小小疑問,借用作家吳明益的話:「還請容我不解釋,讓文字自行尋 又至於,被細細閱讀什麼感覺?除了窩心、感心、飄飄然,我其實有種被扒光的感覺,風吹過,還真是舒服。問題是,我光著屁股,能看嗎?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