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26 09:36:43瀏覽3449|回應0|推薦0 | |
壓瘡或褥瘡(Pressure Sore=Pressure Ulcer=Bed Sore= Decubitus)發生率,是住院病人很重要的一個品質指標。 目前在台灣,所有的壓瘡不論其嚴重度,都被TPR通報系統分類為Non-reportable,明顯與先進國家的價值觀不同,還好有些比較有水準的醫院,懂得善用對內的通報系統掌握壓瘡的發生狀況,自我檢討改善,值得效仿。 以醫療品質聞名的東京聖路加(St. Luke)醫院對外宣稱只有0.1%,但其年報資料中,卻引用澳洲ACHS的0.06%,把它當作參考數據。不知在台灣可信的數據是多少?到現在格主仍不瞭解TPR系統不收案的心態是什麽? 幾個月前,某醫學中心有位護理長曾公開說過:他們醫院的手術病人,每月約有三千多例,當中就有80例發生壓瘡而被通報出來。另有一家醫院則是從外國網站得知,有"Pressure Ulcers Related To Medical Device Usage"一詞,而針對一些案例做檢討,並清楚界定通報的範圍與擬定改善策略。 針對上述兩種,有別於因「中風」、「脊髓受傷」、「癌症末期」而長期(居家)臥床的另類壓瘡(即發生於術中或術後及與醫療儀器或器材的使用相關的壓瘡),還是有必要鼓勵同仁,儘量把異常通報出來,為了病安就是有檢討的必要。沒空去管頑固的TPR系統有多少改善的空間,管你自己的病人絕對比較重要,請切記通報是以病人為中心,不是以醫策會為中心。 先簡單談一下手術病人發生壓瘡的情形,大部分屬於Stage 1 & 2,即是紅疹(汎紅)Erythema和擦傷Abrasion,頂多是形成水泡Blister,多半是因為皮膚於術中長時間(4小時以上)接觸表面很硬的表面,或術中因重新擺位而在搬動時未加以保護,或摩擦Friction所致。 此外濕潤的環境,如灌洗液淋濕身體時(較乾燥的皮膚有5倍機率容易發生壓瘡)也是間接原因。內在的因素還包括:年紀大、低血壓、貧血、吸煙及低蛋白血症。 此外,神經外科手術中有一特殊身體擺位,叫Park Bench Position(像懶人睡在公園長椅上的姿勢?) ,or Semi-Prone(半趴著),被認為容易發生壓瘡,故要特別留意,較常見的發生部位是髖骨、屁股、尾骨、薦骨、腳跟及下肢。 關於把Medical Device-related Pressure Wounds通通稱為Pressure Ulcer的分類,目前仍有爭議,比方日本的褥瘡學會仍在研議掙扎當中,但因醫療儀器或器材的使用,而造成皮膚傷害(Skin Breakdown)是事實,所以也是有很多醫院比照美國的分類Guideline收案,如: 目前在先進國家,壓瘡被當作是「95%可預防」的一種醫源病,必需加以積極防治,因此建議大家一定要好好檢討發生誘因,參考Braden, Norton, Waterlow Scales,開發適合自己醫院環境的SKIN BUNDLE,並早期發現任何與醫療行為相關併壓迫皮膚所產生的傷口,以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延伸閱讀>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