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主參與病人安全訪查輔導工作,常被負責病安的同仁問道:Pressure Ulcers(壓瘡)要不要通報?是屬於醫療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嗎?屬有過失(Error)的那種AE嗎?
有人乾脆替我回答說是:「醫策會不收案」的那種醫療不良事件。暫時撇開不談有無過失之前,其實這種問題常常讓我遺憾且失望!
說因為病安通報,到底是為了誰,根本沒弄清楚?為了管理上的需要,當然能掌握這樣的訊息並沒什麽不好啊!
所以不要管TPR要什麽,管你自己比較實際,因為醫策會不需要對你的醫院及病人負責,你才需要(ADR,針扎也是一樣)。
管它是哪一種,只要是有異常(Unusual occurrence),鼓勵通報(收案對象不要只限13種類別,追蹤或真相調查,檢討改善,回饋分享就對了,不是嗎?!
之前格主經常强調通報系統,在大醫院一定要好好整合,就像風險管理也需要全院整合。有些醫院的壓瘡案例,是被通報到護理部,負責病安的人說不是他的業務範圍。
有的則說,這要問負責品質指標的人。
為何病安與醫品與護理部三方,都各做各的呢?這種很不理想的現象,目前在台灣却很常見。
Pressure Ulcers,就有點像是漏針(Extravasation)的問題,護理人員有時會被追究責任,所以是敏感話題。
它在國外是非常受重視的病安話題(英、美、歐盟國家、日本、澳州都有完整的照護Guidelines),但在台灣非常令人不解的是,TPR系統竟然不受理(不收案)這種病安事件。
理由據說,是屬於照護品質的(Care Management Events)不用報。這是什麽莫明奇妙的理由?
不知道醫策會的長官們,對美國NQF、CMS及JC規範的這個Never Event或Hospital-Acquired Condition有何意見?豈不是對壓瘡有獨特的忽視?
雖然在美國把它當做"Never Event""也是有些爭議,因為它的發生並非經常都可預防(Not always preventable),至少病安先進國家的通報系統,都未將它排除在外,為何台灣與眾不同?
至目前,美國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州,將NQF定義的28種Never Events照單全收,並納入衛生體系强勢管理,其中Stage 3 和Stage4的壓瘡屬第17個,是CMS已實施健保不給付的項目,同時也是所謂的强制通報項目(Serious Reportable Events, SREs),也是非做RCA不可的病安事件。
學者(美國及紐西蘭)認為,有足夠的理由(Substantial evidence)可以把Stage 3 and 4的壓瘡列為前述的SREs。
美國在近一二十年,據說壓瘡案例增加了63%,因此降低發生率(即預防壓瘡)被訂為全國性病人安全目標之一(NPSGs)。
反觀國內,因為TPR不收案,所以永遠輪不到我們去關心,它對健保的衝擊會有多大,也不可能成為我們的病人安全目標(NPSG)。這樣解讀應該沒錯吧?!真是嘆氣ㄚ~
通常NPSG,是參考通報系統而每年訂定(修訂)出來的,壓瘡是比較常見的病安事件,尤其在長期照護機構或護理之家。
南丁格爾於1859年曾寫過,如果病人有壓瘡,通常問題不在疾病而是在護理。
但今日有多數學者認為,它有100個以上的危險因子,它的發生即是整個體系(團隊)的問題(Failure of the entire healthcare system),包括醫師、護理師、復健師及營養師等等。
TPR系統,自從全面開放給民眾也可以通報以後,各種醫療機構的參與仍有待持續增加。但格主很懷疑衛生單位,對其掌握的這些壓瘡數據非常滿意,醫療品質有問題的沒有數據又如何控管?我們很希望TPR能有多一點公信力。
格主發現,有些醫院在心態方面仍需要再溝通,知識方面也需要再教育,因為他們眼前只是為了配合政策,強迫自己通報甚至造假(從側面看得出來有同儕壓力也並非自願),根本就是做做樣子而已,且過度依賴醫策會的回饋,結果只是把最底線的東西通報給醫策會,不但沒有後續的分析處理,也沒有透明化的動作。
在此只想强調不管TPR怎樣,自己醫院認為有意義的病安事件Data,都應盡量收集(如壓瘡等被TPR拒絕的),對內的分析檢討比TPR分享出來的整體趨勢,絕對更實際且更有參考價值。
總而言之,我們又再次發現在國內醫策會的政策,其實左右並影響病安學界的動向,由於壓瘡的問題在國外顯然很受重視,除了前述幾個機構以外,從IHI的5 Million Lives Campaign中,發展出來的預防壓瘡Bundle也可知道,但國內顯然不重視它。
難道我們的品質比人家好嗎?壓瘡的發生率比人家低嗎?為了病人安全,誰能扭轉這些"Atama"很硬的人呢?格主只有期盼身為品質/安全「Stakeholder」之一的醫策會也能Open一點,聽聽別人的意見,萬萬不可再閉門造車了!
<延伸閱讀>
*病人安全通報系統的種種問題
*病安話題~褥瘡發生率到底怎麽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