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7/10 16:35:48瀏覽607|回應0|推薦1 | |
近期醫療糾紛事件引發關注,衛福部統計近五年累計通報案例達1584件,平均每年約300件。這些事件主要涉及醫護人員與病人或家屬間的溝通誤解或醫療認知差異,部分案例可能包含言語或肢體衝突,但醫療暴力事件似乎專指施暴者是病人,而受害者則是醫療工作人員。
如果暴力行為剛好是顛倒的話,有人稱為虐待(Abuse) 而非稱為暴力(Violence),定義上兩者都是發生在醫院裏面,所以也有被稱為院內暴力事件的情形,不管是誰攻擊誰,但假設不知是哪一方先打人,結果變成雙方互毆,甚至參與勸架的人也加入打群架,最後的結果還是稱為院內暴力事件比較妥當,但有模糊地帶。在美國的文獻中暴力的分類較為複雜,在此不準備深入介紹與探討。 然而,近日媒體披露了一起駭人聽聞的醫療暴力事件,施暴者竟是醫院員工,受害者則是一名病人。據報導,該名病患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遭到醫護人員毆打虐待,案情曝光後引發社會譁然,這樣的事件不僅顛覆了醫病關係,也凸顯了醫療體系的漏洞。 據說在2017年醫療法雖有朝向加重刑責修訂,但並未產生嚇阻效果,無論如何,施暴者反而是醫療人員的情形時,就被解讀為不符法規而不適用醫療法處理,顯然變成有法律漏洞的不公平待遇。此外,醫療暴力事件也可能對醫病關係造成嚴重傷害,導致醫護人員工作士氣低落,病人就醫權益受損。 去年底的時代週刊報導美國醫療暴力事件頻傳,引發各界關注。根據美國醫院協會(AHA)的數據,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醫護人員遭受的肢體暴力事件增加 44%,其中許多還伴隨著言語暴力。此外,美國約有 80% 的急診醫師認為,醫療暴力會對患者的照護品質和安全造成負面影響。在這種緊張壓抑的氛圍下,醫護人員和患者都可能受到傷害。 根據美國急診護士協會的調查500名受訪者,56%的受訪者表示曾經歷過暴力行為,其中10%的人正考慮離開急診護理工作。近年來,美國針對護理人員的暴力行為有所增加,並達到歷史新高,佔比為2.71%。其中,精神科病房是暴力事件發生的高風險區域。為保障醫護人員安全,防範專家建議醫院應加強安全措施,包括安裝錄影功能的監視器(CCTV)和緊急求助按鈕(panic buttons)。 此外,毆打精神病患不僅違反醫德,也可能構成刑事責任,因此醫療院所應審慎處理相關事件,避免爭議擴大。我們應從媒體報導的事件中汲取教訓,學習如何有效化解衝突,並秉持「Do No Harm 不傷害」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為保障醫護人員與病人的安全,各界應共同努力,推動醫療暴力防治措施,並倡導尊重與同理的醫病關係。
【延伸閱讀】
|
|
( 知識學習|健康 ) |